(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N102332696A*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32696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1.25
(12)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110273742.8(22)申请日 2011.09.15
(71)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地址266510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前湾港路579号(72)发明人张成新 李爱军
(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7205
代理人王连君(51)Int.Cl.
H02G 11/00(2006.01)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54)发明名称
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包括滑动结构、延伸导轨以及悬挂在滑动结构上的电缆,滑动结构沿着延伸导轨的方向往复滑动;滑动结构包括挂钩、滑轮和包裹在滑轮外围的外壳;外壳呈门型结构,外壳的上、下端均固定销轴,滑轮穿在上端销轴上,并且可以绕上端销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下端销轴和滑轮之间形成圆形空缺区域。
CN 102332696 ACN 102332696 ACN 10233270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包括滑动结构、延伸导轨以及悬挂在滑动结构上的电缆,滑动结构沿着延伸导轨的方向往复滑动;滑动结构包括挂钩、滑轮和包裹在滑轮外围的外壳;外壳呈门型结构,外壳的上、下端均固定销轴,滑轮穿在上端销轴上,并且可以绕上端销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下端销轴和滑轮之间形成圆形空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销轴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挂钩上端穿过圆孔与下端销轴衔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在水平面内做圆周旋转,挂钩末端设有卡头和凹槽,电缆悬挂在挂钩上之后,将卡头卡扣在凹槽上。
2
CN 102332696 ACN 102332709 A
说 明 书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
1/2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采煤机电缆也要随着往前推移;目前多数绞车牵引,由于采煤巷道的空间小,牵引有困难,而且在地面拖动电缆的过程中,极易造成采煤机电缆的损坏,对采煤工人造成人身伤害,不能有效地解决电缆在拖动或闲置时的安全放置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0004] 本发明的内容是:[0005] 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包括滑动结构、延伸导轨以及悬挂在滑动结构上的电缆组成,滑动结构沿着延伸导轨的方向往复滑动;滑动结构包括挂钩、滑轮和包裹在滑轮外围的外壳组成,外壳呈门型结构,外壳的上、下端均固定销轴,滑轮穿在上端销轴上,并且可以绕上端销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下端销轴和滑轮之间形成圆形空缺区域。[0006] 进一步,上述下端销轴中间位置有一个圆孔。[0007] 进一步,上述挂钩的上端穿过圆孔与下端销轴衔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在水平面内做圆周旋转,挂钩末端设有卡头和凹槽,电缆悬挂在挂钩上之后,将卡头卡扣在凹槽上。[000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09] 本发明将卡头与挂钩的其他部分连为一体,使用时,将卡头与凹槽对接,一按即连接牢固,不需要捆扎,结构简单,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既具有挡线和固定电缆的作用,又达到了吊挂电缆的目的,施工安装方便,并减轻了工人高空劳动强度。借助滑轮的自由滑动原理,使得采煤机电缆在采煤过程中更容易移动。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滑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0012] 图3为下端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1至3及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0014] 如图1至3所示,采煤机电缆移动装置,包括滑动结构1、延伸导轨2以及悬挂在滑动结构1上的电缆3,滑动结构1可以沿着延伸导轨2的方向往复滑动。[0015] 滑动结构1包括挂钩14、滑轮11和包裹在滑轮11外围的外壳12;外壳12呈门型结构,上、下端均固定销轴,滑轮11穿在上端销轴上,并且可以绕上端销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下端销轴15和滑轮11之间形成圆形空缺区域13,使得滑动结构1能够稳定的在延伸导
3
CN 102332696 ACN 102332709 A
说 明 书
2/2页
轨2上滑动,而不至于偏离导轨。
[0016] 下端销轴15的中间位置有圆孔151。
[0017] 挂钩14的上端穿过圆孔151与下端销轴15衔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在水平面内做圆周旋转,挂钩14末端设有卡头141和凹槽142,电缆3悬挂在挂钩14上之后,将卡头141卡扣在凹槽142上。[0018]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4
CN 102332696 ACN 102332709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5
CN 102332696 ACN 102332709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