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
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
《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二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促织》:又试之(以)鸡。 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
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 (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
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