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一、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期:
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时就宣布建立电子意向。
1993年,克林顿在建立“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时,就提出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克服美国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为此,美国建立了“信息基础设施任务推进计划”,主要是协调各部门,改善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构建“电子”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4年,美国“信息技术服务小组”制定了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战略。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协助与客户间的互动,以便提供更高、更便于使用的服务。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期:
1995年,克林顿签署《文牍精简法》,要求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 1996年,美国发动“重塑计划”,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
2000年9月,美国开通“第一”网站,旨在加速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之间工作环节,可以在同一个网站内,完成竞标合同和向申请贷款等业务。同年美国出台《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办公的无纸化作业。
美国电子发展中后期:
2001年美国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机构“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宣布成立“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同年10月,总统管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该小组围绕“为取得电子政务的战略性进展应采取的重点行动”提出的建议。
2003年制定了细化的电子政务战略,主要包括:①方便公民与联邦实现互动;②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其绩效;③改善对公民的反馈能力。
二、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策略
整体而言,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基本策略,依据战略实施类别分类,具体如下: 战略实施类别 法律 具体措施 1996年,《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 1998年,《文书工作消失法》 1999年,《国防1999财政年度授权法案》 2000年,《电子签名法》 2002年,《电子政务法案》 1994年,信息技术服务小组 2003年,美国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发布了美国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 项目计划 1993年,《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4年,《信息科技服务远景》 1997年,“走进美国”计划 1999年,《电子政务总统备忘录》 2001年,《总统管理改革计划》 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表明,改造“联邦机构体系结构”是实现其总体目标的关键,
实施电子政务的实质是促进改革、提高政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完善职能、降低成本。因为在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中,“电子”只是工具,“政务”才是目标。
按阶段性划分,美国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可以电子政务划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第一个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所采用技术的复杂程度也比较有限;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和更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的业务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重点是实现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业务服务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是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与企业、公民的交互式业务交流与服务。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内容
1、美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特点:
第一,政务公开;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及演讲,犯罪的最新动态,民众到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的有关信息,与工作相关的研究、支持机构的有关信息等趋于公开化; 第二,网上服务,有统一窗口,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等特点;
第三,资源共享,例如纽约市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市民提供地理环境信息查询,市民只需键入自己的家庭地址,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周围部门、医院、学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
第四,办公电子化,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主要是依靠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
第五,提供安全保障。美国部门内部办公都建有专门的内网, 内网与−互联网之间有严密的隔离措施。
2、美国电子政务管理 机构(人员) 总统管理委员会和国会信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小组)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 职责 负责电子政务的指导和审批。包括技术推动、法规建议、投资管理、改善服务和业绩评估等 负责日常事务,由该办公室负责信息技术和电子的专职副主管。副主任直接对主任负责。 信息技术服务小组 各部门及各州(首席信息) 3、电子政务战略定位 战略目标 1、 方便公民与联邦实现互动 2、 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其绩效 3、 改善对公民的反馈能力 战略定位 1、 提高部门的效率 减少组织层级和运行成本 重塑、企业和公民的关系 一站式服务 2、 改进与商业 降低G2B的交易障碍 采购 优化交易流程 3、 改进对公民的服务和强化治理 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给公民更多的授权 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 强化沟通、透明度和民主化进程
4、 电子政务系统对美国治理模式的影响
其一,治理模式的变革,主要是改善公众参与的水平, 让公众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意见, 形成与公众的互动, 从而影响的制定, 网络民主就是美国正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其二,对行政范式变革的推动力。可以增强了公务员和组织本身的能动性, 促进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美国进行官僚制改革,向放松管制的后官僚制发展。
其三,对治理模式追求的目标。尽管美国在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也会带来“数字鸿沟”问题, 也会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太严重美国的“数字鸿沟” 相对较小,所以在治理目标上, 应该选择以效率为重点, 兼顾公平。
其四,对法制化治理提出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法律方面的要求更多地表现在电子技术给政务带来的一些问题。电子政务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一般公务员从政务的前台走向后台, 提供的服务也更个性化。这正迎合了美国民众反权威的秉性,阻力较小。
四、典型案例介绍
在具体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一般采用了三种不同模式(大学模式组织结构、基于法规的组织结构、角色的组织结构),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基于法规的组织结构。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州开始采用基于角色的安排方式。基于法规的组织结构,几乎有相当数量的州对项目管理组织结构采用基于法规的安排方式,这些州都有成熟的组织体系和法律。基于法规的结构通常设有一个执行理事会 通过审批总结、制定、标准和计划行使监督职能。这种安排下的首席信息官人员班子比大学式班子要庞大些。基于法规的首席信息官人员设计了汇报程序、计分卡和例外报告。这是一种等级分明的结构,它自上而下行使职责, 通过各委员会提出重要方案。
五、研究经验借鉴
当前美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强调跨学科研究。
电子政务研究的两个主要学科是信息科学和行政管理学,此外还大量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可以说电子政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二)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
美国电子政务研究从基本概念和研究边界的界定到数据分类、采集、加工、分析方法,再到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都具有一种科学的精神。研究题目和成果突出特色和针对性。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数字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普遍与实施项目紧密结合,研究题目一般范围不大,比较具体,操作性比较强。
(三)鼓励国际比较和研究。
数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观、价值观、伦理观、科学观在交织碰撞中不断产生出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国际比较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吸纳和借鉴全球电子政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有利于为研究工作不断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