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卷(一)(试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卷(一)(试题)

来源:九壹网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卷(一)-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小题)

1.(2022秋•阳信县期中)阅读回答各小题。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 着桂花树,使劲地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 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检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收 晒 挑 抱 喊 摇

(2)用横线画出表示桂花的用途的句子。

(3)用波浪线划出桂花落下来时像下雨一样的句子。 (4)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5)读文中画横线句子,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2.(2022秋•湖滨区期中)阅读《白鹭》片段,完成练习。 ㅤㅤ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ㅤㅤ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ㅤㅤ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ㅤㅤ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ㅤ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给下面文中的字注音。

嫌 宜 蓑 喙

(2)下面文中的词语换成什么词,能保持句意不变。 精巧 适宜 即使

(3)第2自然段中说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下文中有更细致的描绘,请用“ ”画出来。

(4)请细读2、3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再仿写一段话。

3.(2022秋•德江县期中)课内阅读。

将相和(节选)

ㅤㅤ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ㅤㅤ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 》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 、 、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的经过。

(2)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3)读了这个片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4.(2022秋•汝州市校级期中)课外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节选)

——林海音《城南旧事》

ㅤㅤ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ㅤㅤ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ㅤㅤ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ㅤㅤ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ㅤ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ㅤㅤ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ㅤㅤ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ㅤㅤ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系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ㅤ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系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ㅤㅤ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2)用横线画出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3)品读文中画“~~~~”的句子,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4)对骆驼系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5.(2022秋•钢城区期中)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节选),完成问题。

ㅤㅤ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ㅤㅤ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

......

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作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贵 销毁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联系上下文,说说从文中“【】”内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6.(2022秋•德江县期中)课外阅读。

闲谈“读书法”

ㅤㅤ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ㅤㅤ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ㅤㅤ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1)短文主要写了 、 、 这三个人的读书方法,分别是 、 、 这三种方法。

(2)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 。 (3)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4)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5)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这篇文章中的,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 7.(2022秋•万柏林区校级期中)

哪吒闹海

ㅤㅤ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还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ㅤㅤ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查看。夜叉钻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个娃娃在洗澡,就举起兵器攻击哪吒。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他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子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ㅤㅤ龙王听说夜叉了,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便刺。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那混天绫立刻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打死了。三太子一死便现出了原形,原来是一条,小白龙。

ㅤㅤ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大平日子。

(1)下列词语中,有三个是描写龙王父子很坏的,有一个不是,这个词语是 A.胡作非为B.滔天巨浪 C.称霸一方D.作恶多端

(2)“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太子在和哪吒商量。B.三太子在向哪吒请教。 C.三太子在向哪吒问罪。D.三太子在教育哪吒。

(3)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呢?

(4)哪吒在闹海时打死了谁?最后结果怎样?

(5)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哪吒的两件法宝的描述,在你认为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①乾坤圈是 真实存在的宝物,它比大山还重;混天绫也是真实存在的。 ②乾坤圈和混天绫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法宝,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哪吒的神通广大,也表现出古人在构思神话传说时丰富的想象力。

(6)这个故事出自神话小说《 》,书中还有 、 等人物。 8.(2022秋•郧阳区期中)课外阅读。

芭 蕉

ㅤㅤ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的茎高达三四米,不分枝,丛生。芭蕉叶大,呈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芭蕉叶的表面呈深绿色,有着对称而又细密、匀称的纹路,光滑得如同打了一层蜡,叶背呈浅绿色,略有粗糙感。入夏,芭蕉的叶层中便会抽出淡黄色的大花。

ㅤㅤ芭蕉的生命力很强。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ㅤㅤ自古以来,芭蕉就以孤独忧愁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她借芭蕉这一意象,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

芭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捣烂涂抹患处,对消除肿毒有很好的疗效。芭蕉的用途可真大呀!

ㅤㅤ我欣赏芭蕉那颀长秀美的身姿,欣赏它那素淡可爱的黄花,更佩服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春意盎然: ②生机勃勃:

(2)从文中找出一句比喻句,抄写下来,再仿写一句。

(3)这篇短文主要从 、 、 、 几个方面来介绍芭蕉的。 (4)为了强化读者对芭蕉的认识,作者还引用了著名女词人 的词句,使全文显得内容丰富。

(5)作者为什么会欣赏芭蕉?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6)芭蕉成为古人笔下咏诵的对象,你还知道哪种植物也曾经成为古人的情感寄托?请写出两句与它相关的诗句。

9.(2022秋•汝州市校级期中)

走近农村留守儿童

ㅤㅤ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的占86.5%。

ㅤㅤ材料二: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其中,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为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6年未曾回过家。

ㅤㅤ材料三: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农村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却占了近30%,而且在农村的所有“问题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0%。

(1)以上材料主要调查的是 A.城市留守儿童 B.农村进城务工人数 C.城市问题儿童 D.农村留守儿童

(2)下列不是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的“症状”的是 A.性格内向 B.活泼大方 C.脾气暴躁 D.孤僻、自卑

(3)以上材料表明 (多选) A.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

B.在农村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大。 C.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D.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 (4)用简炼的语言分别概括三份材料的主要内容。

(5)针对此种现象,联系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你有什么改善此种现象的想法吗?试着提出一两点。

10.(2022秋•榆阳区校级期中)课外阅读。

ㅤㅤ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ㅤㅤ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ㅤㅤ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欢快?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小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ㅤㅤ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ㅤㅤ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ㅤㅤ雷雨到来时的潮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闪,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见湖面上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正是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告诉你。 ㅤㅤ湖是美的……

(1)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①植物抢着绽放自己的姿态,文中指雨滴在湖面上像争相绽放的花朵一样。 ②轻快地跳舞,文中指金鱼在水中欢快游动的样子。 (2)照样子写词语。

无穷无尽(ABAC) 、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文章为了突出表现“湖”之美,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②你喜欢哪种状态下的湖?说说理由。

(4)用“_____”画出本文的过渡句。这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卷(一)-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参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小题)

1.【解答】(1)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联系上下文,结合动词特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依次应填“抱、摇、喊、挑、晒、收”。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可知答案。

(3)考查查找关键句子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字词的赏析。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可知,“浸”原意指泡在液体里,这里指被桂花的香气包围。一个“浸”字说明了两方面:一方面说明了桂花香气的持久;另一方面说明了桂花在人们生活中重要地位,桂花不仅让空气芳香,更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全文分析。杭州的桂花明显比家乡的桂花香,但因为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它的,家乡的桂花香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她说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也表达了母亲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1)抱 摇 喊 挑 晒 收;

(2)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3)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4)一方面说明了桂花香气的持久;另一方面说明了桂花在人们生活中重要地位,桂花不仅让空气芳香,更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5)杭州的桂花明显比家乡的桂花香,但因为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2.【解答】(1)考查学生给字注音的能力。“嫌”的读音是“xián”。“宜”的读音是“yí”。“蓑”的读音是“suō”。“喙”的读音是“huì”。

(2)考查学生写近义词的能力。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故近义词为“精美”。适宜:合适;相宜。故近义词为“相宜”。即使:(连)假定;就算是(常与也连用),表示假设的让步。故近义词为“假使”。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可知答案。

(4)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学生细读2、3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方法再仿写一段话即可。即:火烈鸟是一位优雅的贵妇。艳丽的毛色,修长的双腿,弯曲的脖颈,一切都很迷人。即使如粉红的朱鹭和高挑的丹顶鹤,也都生硬了些。唯独火烈鸟有着适宜的衬色,优雅的姿态。 故答案为:

(1)xián yí suō huì; (2)精美 相宜 假使;

(3)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4)火烈鸟是一位优雅的贵妇。艳丽的毛色,修长的双腿,弯曲的脖颈,一切都很迷人。即使如粉红的朱鹭和高挑的丹顶鹤,也都生硬了些。唯独火烈鸟有着适宜的衬色,优雅的姿态。

3.【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将相之用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爱国精神,同时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可知,答案为: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人可以通过人物描写和具体事件来体现。由语段中对廉颇、蔺相如进行人物描写的语句及“负荆请罪”这一故事可知,廉颇是一个直率勇敢、热爱国家、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故答案为: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 和; (2)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3)廉颇是个直率勇敢、热爱国家、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4.【解答】(1)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爸爸和骆驼队讲价钱的时候,“我”观察骆驼吃草以及“我”关于骆驼系铃铛原因的不同见解。 (2)考查查找文章关键句子的能力。根据第四自然段“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可知答案。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句话写了“我”看骆驼吃草的入迷之深,看着看着,“我”好像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表现了“我”当时的天真、幼稚、入神,还有对骆驼的喜爱。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父亲认为“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系上了铃铛”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我”的想法更有诗意,“我”认为“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系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这种解释富有儿童的天真与浪漫,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情趣,当然也更美。这段文字也反映出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 故答案为:

(1)“我”观察骆驼吃草以及“我”关于骆驼系铃铛原因的不同见解。

(2)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3)表现了“我”当时的天真、幼稚、入神,还有对骆驼的喜爱。

(4)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5.【解答】(1)考查了句子的作用。“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句话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考查写近义词。珍贵:价值高,意义大,宝贵。故近义词为“宝贵”。销毁:熔化毁掉。故近义词为“摧毁”。

(3)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圆明园中收藏者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可知,这是圆明园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原因。

(4)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结合“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与贪婪。 故答案为: (1)承上启下; (2)宝贵 摧毁;

(3)圆明园中收藏者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4)体会到了侵略者的野蛮与贪婪。

6.【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可得出答案。 (2)考查了句子翻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释义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

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可概括得出答案。

(4)考查了论证方法。结合内容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从“鲁迅先生、爱因斯坦、英国作家毛姆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法”可知,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故选B。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思维拓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读书实践作答即可。如:我喜欢鲁迅的“跳读法”。因为鲁迅先生说得对,长期停留在一个不懂的地方,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我们应当学会跳读法,看到不会的地方便跳过去看下一个内容,也许就会看懂前面这些不懂的了。 故答案为:

(1)鲁迅 跳读法 爱因斯坦“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毛姆“乐趣读书法”; (2)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3)①读书方法因人而异。②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把书读活; (4)B;

(5)我喜欢鲁迅的“跳读法”。因为鲁迅先生说得对,长期停留在一个不懂的地方,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我们应当学会跳读法,看到不会的地方便跳过去看下一个内容,也许就会看懂前面这些不懂的了。做摘抄、写心得、记体会等。

7.【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干坏事。滔天巨浪:浪大的能漫过天,也形容声势大。称霸一方:指凭借势力各自称霸一个地方。即在某一地方实力强大,掌控着权力,依仗权势、武力横行霸道,欺压别人。作恶多端:干了很多坏事。其中ACD三个词语是写龙王父子很坏的,只有B是写环境的词语。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句子“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意思是:你打死我家夜叉,应当担当什么罪过?这是三太子在向哪吒问罪。故选C。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由文中句子“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还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可知答案。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哪吒在闹海时打死了夜叉,结果是龙王听说夜叉了,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那混天绫立刻把三太子紧紧裹住。那混天绫立刻把三太子

紧紧裹住。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打死了。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判断。乾坤圈和混天绫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法宝,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哪吒的神通广大,也表现出古人在构思神话传说时丰富的想象力。故①错,②正确。

(6)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回答即可。如:这个故事出自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书中还有姜子牙、申公豹等人物。 故答案为: (1)B; (2)C;

(3)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还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4)打死了夜叉。龙王听说夜叉了,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哪吒一闪身,随手取下混天绫,朝三太子扔去。那混天绫立刻把三太子紧紧裹住。哪吒又拿出乾坤圈,只一下,便把三太子也打死了。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5)①×②√;

(6)封神演义 姜子牙 申公豹。

8.【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①“春意盎然”的本义是形容春天的气息十分浓厚。结合语境“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可知,“春意盎然”在文中指芭蕉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显出春天的气息。②“生机勃勃”的本义是形容充满生气活力,生命力旺盛。结合语境“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可知,“生机勃勃”在文中指芭蕉生命力旺盛。

(2)本题考查比喻句。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文中的比喻句是“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仿写比喻句答案不唯一,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合理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的茎高达三四米,不分枝,丛生。芭蕉叶大,呈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芭蕉叶的表面呈深绿色,有着对称而又细密、匀称的纹路,光滑得如同打了一层蜡,叶背呈

浅绿色,略有粗糙感”“芭蕉的生命力很强”“自古以来,芭蕉就以孤独忧愁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芭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知,文章主要从芭蕉的样子、芭蕉的生命力极强、芭蕉出现在文人笔下的形象、芭蕉的药用价值四个方面来介绍芭蕉的。 (4)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句子“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段落作用。第一问由句子“我欣赏芭蕉那颀长秀美的身姿,欣赏它那素淡可爱的黄花,更佩服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可得出答案。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从芭蕉的样子、芭蕉的生命力极强、芭蕉出现在文人笔下的形象、芭蕉的药用价值四个方面来介绍芭蕉,最后点明主旨:芭蕉的精神。因此最后一段点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芭蕉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

(6)本题考查古诗词积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两句与植物有关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形容春天的气息十分浓厚。文中指芭蕉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显出春天的气息。 ②形容充满生气活力,生命力旺盛。文中指芭蕉生命力旺盛。 (2)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一棵棵白杨树像一个个钢铁战士,驻守在祖国的边疆。

(3)芭蕉的样子 芭蕉的生命力很强 芭蕉出现在文人笔下的形象 芭蕉的药用价值; (4)李清照;

(5)因为芭蕉不仅有颀长秀美的身姿,有素淡可爱的黄花,更有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文章最后一段点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芭蕉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

(6)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红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解答】(1)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结合题目“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可知,以上材料主要调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故选D。

(2)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三中的“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知,“活泼大方”不是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异常的“症状”。故选B。

(3)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A.结合材料一中“我国有几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因此有了几百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6岁到13岁的占大多数”可知说法正确。B.结合材料三中“而在农村所有“问题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可知说法正确。C.结合材料二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可知正确。D.结合这三个材料可知,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故选ABC。

(4)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

(5)考查了思维拓展能力。根据材料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提出建议,答案不唯一,语言通顺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D; (2)B; (3)ABC;

(4)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材料二: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材料三: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

(5)①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尽量改变这种现状。②在每个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室”,从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

10.【解答】(1)考查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①文中的“竞相开放”是植物抢着绽放自己的姿态,文中指雨滴在湖面上像争相绽放的花朵一样。

②文中的“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文中指金鱼在水中欢快游动的样子。 (2)考查了做样子写词语。写出ABAC式词语即可,如:无边无际、走来走去。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①通读短文可知,作者从静静的湖、雨中的湖这两方面写了“湖”之美。可结合第三、四自然段内容来理解。②写出自己的。

(4)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承接着上边描写的湖面平静时的状态,又连接着下边描写的下雨时湖面上的情景。因此,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考查了对中心思想的总结。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告诉我们什么。熟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湖的美,表达了对湖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①竞相开放 ②翩翩起舞; (2)无边无际 走来走去;

(3)①作者从春雨和雷雨这两方面写了“湖”之美。

②我喜欢湖面平静时的状态,看着静静的湖、雨中的湖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幻想。 (4)文中的“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承接着上

边描写的湖面平静时的状态,又连接着下边描写的下雨时湖面上的情景。因此,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作者通过湖的美,表达了对湖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知识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财富就是能量,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成为良书益友,结伴同行,共同迈向美好生活,迈向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