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题为中考题中的难点,其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做此类题时,
要围绕题中的核心问题,应用学过知识,或获取题中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一、未知物质的成分探究
1. (07年北京38)(8分)小军见到一种“化学爆竹”(见右图),
只要用手拍打锡纸袋,掷在地上,锡纸袋随后会突然爆开并伴随响声。他认为,这是锡纸袋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造成的,于是想探究锡纸袋中的物质成分。 【提出问题】锡纸袋中的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主要内容如下。
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②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例如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③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猜想与验证】小军打开一个未用过的锡纸袋,内有一小包无色液体和一些白色固体。 (1)猜想:无色液体为酸。
验证: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水和该无色液体,各滴加3滴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遇该无色液体变红。 实验的初步结论:无色液体为酸。
小军取两支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猜想:白色固体为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
验证:请你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帮助小军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装置 分液漏斗 活塞 主要操作步骤 在瓶中加入少量白色固体,再加入适量水,振荡,静置。 主要实验现象 白色固体溶解。 操作目的 验证白色固体是否可溶。 验证生成气体的成分。 ①在分液漏斗中加入 。 塞上胶塞,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 有大量气泡产生。 。 ② 。 实验的初步结论:白色固体不是 ,可能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反思】根据锡纸袋中的物质成分,你认为锡纸袋突然爆开并伴随响声的原因是 。
第 1 页 共 10 页
38.(8分)
MnO2
【查阅资料】 ① 2H2O2 ==== 2H2O + O2 ②Mg + H2SO4 === MgSO4 + H2↑
【猜想与验证】(1)作空白实验,进行对比
(2)①稀盐酸 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钙。
【反思】袋内的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袋内的气压增大,所以爆炸。 2. 小丽同学在妈妈买回的某食品包装内发现有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小丽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小丽同学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的成分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 放热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取少量固体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于,用手触摸试管壁,看是否放热。 ;
(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起猜想。小丽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
(4)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下表)
简要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① 取少量固体C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钙 水,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② 取试管底部的白色固体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3. (09北京中考 33).(8分)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食盐、水垢、纯碱、淀粉和洗衣粉5种物质。老师从中取出3种固体,研磨混合均匀(如右图所示),让小组 同学检验其成分。他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作参照, 探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 2 页 共 10 页
有气泡产生,证明有碳酸钙
5种已知物的实验记录: 实验过程 实验1:加水溶解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 实验2:加酚酞溶液 向实验1所得液体中分别滴入 其余物质:均无明显变化 2滴无色酚酞溶液 洗衣粉: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实验3:加稀盐酸 水垢:有大量气体逸出 另取样品,分别加入2 mL稀盐酸 食盐、淀粉:均无气体产生 实验4:加碘水 另取样品,分别滴入2 滴碘水 淀粉:变蓝 其余物质: 均不变蓝 部分实验现象 淀粉、水垢:均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 洗衣粉:溶解,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洗衣粉、纯碱:液体呈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记录回答:
①该洗衣粉溶液pH_____7 (填“>” 、“<”或“=”); ②写出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小组同学用未知粉末重复上述实验进行成分探究。
未知粉末的实验记录:
实验1 加水溶解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未知粉末 有不溶物,有洗涤剂实验现象 泡沫浮于液面 液体呈红色 有大量气体逸出 变蓝 实验2 加酚酞溶液 实验3 加稀盐酸 实验4 加碘水 参照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分析未知粉末的成分:
一定含有的两种物质是 ___和__ ___,还含有的第三种物质是_ ____或_____,请你设计检验这种物质的实验方案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8分)
(1)① > ②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第 3 页 共 10 页
(2)洗衣粉 淀粉(可互换位置) 水垢 纯碱(可互换位置)
取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 ...........(或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若有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水垢;.............若无大量气体逸出,则第三种物质是纯碱。)(2分) ......(空答、错答、漏答均为0分;答案正确为2分)
二、 多种物质的鉴别探究
4.(7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未贴标签的Na2CO3、NaOH、Ca(OH)2、稀盐酸四瓶溶液进行鉴别。老师给他们提供的药品只有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仪器只有试管和胶头滴管。 (1)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四种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步骤1:用四支试管,各取少量四种溶液,一支试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则原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另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是 溶液。其余三支试管溶液变蓝。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则原溶液是 显现象。 步骤3:另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两种溶液,分别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组三位同学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液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他们分别选定四种待测溶液中的一种,然后分别取其他三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各自选定的溶液。三位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记录如下: 同学 小峰 实验现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三支试管溶液中都无现象。 结 论 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三种溶液,分别滴加步骤1检验出的溶液。 溶液。其余两支试管无明小伟 小明 所滴加的是Na2CO3溶液。 所滴加的是NaOH溶液 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32.(7分)
(1)①稀盐酸 ②Na2CO3 ③滴加步骤2检验出的溶液。 ④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是Ca(OH)2溶液;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则原溶液是NaOH溶液。⑤ 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小伟, ②Ca(OH)2。
第 4 页 共 10 页
5. (08北京中考38.)(8分)实验盒中有7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1)调查研究
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7种溶液是:KMnO4、Na2CO3、CuSO4、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 溶液。 ②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③研究方式:从5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4种为一组进行鉴别。 这样的组合共有 组。
(2)提出假设: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 (3)实验探究: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稀盐酸,实
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A 无明显变化 B 无明显变化 C 有气泡产生 D 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C是 溶液。
第二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
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 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
实验解释: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三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2个实验。取少量B溶液倒入 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再取少量D 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实验结论: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
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第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
(4)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
第 5 页 共 10 页
①老师指出: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不能确定的是 溶液;
其鉴别方法是 。
②老师提出: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38.(1)① 高锰酸钾和硫酸铜 ③5 (3) 碳酸钠 ,方程式略 (4)①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取1支试管,加入少量的D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D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第5种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D溶液为氯化钠溶液,第5种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② 实验步骤 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溶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A是氢氧化钙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的C溶液。 液; B溶液中有无色气泡逸出,B是稀盐酸。
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陌生反应的原理探究(生成物成分探究)
6.(10年西城一模33.)(9分)小波在“化学氧自救器”的说明书中看到“人呼出的二氧化
碳与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能产生氧气”,对自救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产生了探究欲望。他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
活动Ⅰ:探究CO2与超氧化钾(KO2)反应确实可以生成O2。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能与CO2或H2O反应均生成O2; 未查到超氧化钾(KO2)能否与HCl气体反应的资料。
第 6 页 共 10 页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入的HCl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装置中盛放的液体药品是 。D装置的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了得出结论,最后还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二氧化碳
超氧化钾
气体收集 装置
发生装置
碳酸氢钠 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A B C D
活动Ⅱ:探究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什么物质? 【老师提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产物只有氧气和某化合物。
【做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什么?小波同学做出了三种猜 想:①是一种酸;②是一种碱;③是一种碳酸盐。
通过分析,小英同学认为猜想①和②是错误的,她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 【进行实验】验证猜想③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 取适量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无色气泡产生,澄猜想③是正确的。 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滴加稀盐酸后,若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就不能验证猜想③是正确的,其理由是____。
33.活动Ⅰ: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浓硫酸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活动Ⅱ:质量守恒定律(或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都不含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酸或碱)(2分) 2CO2 + 4KO2 == 2K2CO3 + 3O2
若超氧化钾有剩余,加入盐酸后会产生氧气,也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不能
证明样品中含有碳酸盐。(2分,答出剩余的超氧化钾能跟水反应产生氧气可得分)
7.( 10年北京中考33.)(8分)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CO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CO、Na2O和Na2CO3。 【查阅资料】
① 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2、H2O等物质反应。
第 7 页 共 10 页
② 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 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④ 向氯化钯(PdCl2) 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序号 ① 实验操作 打开a,关闭b,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 当E中出现浑浊时,打开b,关闭a,点燃酒精灯 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 主要实验现象 A中产生大量气泡 E中出现浑浊 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 G中产生黑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及解释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产物一定有 和 反应产物还有 ② ③
(2)实验反思 ① 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 。 ② 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
③ 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 。 33.(8分)
⑴① CO2+Ca(OH)2== CaCO3↓+ H2O
② C CO ③Na2CO3
⑵①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干扰 ② 水 ....
③ 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溶液使沉淀完全,静置后向上层清夜中滴加酚酞溶2.......CaCl...........
液。若溶液变红,则产物中有O;若溶液不变色,则产物中没有Na2O。 2.......Na....(2分)其他答案合理得分。错答、漏答均为0分。
四、重装置工作原理,重实验原理、实验现象解释的实验题
8.(10年北京32题。5分)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了2个兴趣实验。每次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均可见C瓶内的水流入D中,B中有气泡逸出。
第 8 页 共 10 页
(1)在A处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的试剂是 。蜡烛燃
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 。
(2)在A处放置某溶液,若B中盛有紫色溶液甲,则变红色;若B中盛有红色溶液乙,
则变无色,乙可能是 ,结合A、B两处物质的性质解释乙变色的原因: 。 32.(5分)
⑴ 氢氧化钙溶液
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于大气压,A处气体被吸入B中 .瓶内压强小.....⑵ 含有酚酞的碱性溶液 .... A中挥发出来的酸性物质进入B中,与中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溶液红色褪去 .....B...... (2分)用具体物质正确表达得分。错答、漏答均为0分。 9.(04年北京44.4分)利用右图装置进行A、B两组实验,将滴管a中的少量溶液滴入b中,待完全反应后打开止水夹。a、b、c中所加试剂如下表所示,请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 A中物质 B中物质 C中物质 c中: 碳酸钠 A 盐酸 溶液 紫色 石蕊试液 氢氧化钠 B 浓溶液 化碳 石灰水 第 9 页 共 10 页
实验现象 c中: 化学方程式 二氧 澄清 b中: b中:
44.(4分)
实验现象 有气泡冒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c瓶中的石灰水倒吸入b瓶内,溶液变浑CO2+2NaOH=Na2CO3+H2O 浊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07年海淀一模36.)(5分)张老师利用右图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
趣实验。a是气球,b中放入白色的碳酸钡固体,c、d是胶头滴管,d中吸入氢氧化钠的浓溶液。
(1)首先将滴管c中的液体挤入集气瓶b中,观察到气球涨大,b中
白色固体消失,则c中液体的名称可能为 (只写一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然后将滴管d中的液体挤入集气瓶b中,可以观察到的现
象是 ,与此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5分)
(1)盐酸(硫酸不得分) BaCO3 + 2HCl = BaCl2 + H2O +CO2↑ (2)气球缩小,有白色沉淀生成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 (各1分)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