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29期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10.07.007 多晶硅生产中还原工序的节能减排探讨 郭志鹏,张摘云 06204) (潞安高纯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长治要:三氯氢硅氢还原工序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核心技术,文章对三氯氢硅氢还原工序的工艺 条件和物料能耗进行了探讨,分别从工艺参数、生成反应器及辅助装置提出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措施。 关键词:改良西门子;多晶硅;三氯氢硅氢还原;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N304.1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10)07—0¨3—03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 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太 阳能发电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积极的引导 下,国际太阳能电池市场得到迅速扩大,而作为太阳 能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材料——多晶硅产业也随之驶 入快车道。目前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仅仅掌握在 解 ,国外完善的闭式循环体系中,每生产1 kg的 多晶硅消耗大约8 kg的三氯氢硅、90~l20 kW・h 的电量,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副产物经分离再返回原 料中循环利用。而我国工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尚 处于闭式循环的试验阶段,每生产1 kg的多晶硅将 消耗大约10~15 kg的三氯氢硅、150~200 kW・h 美、日、德等3个国家的7个公司手中,形成技术封 锁、市场垄断的状况,他们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90% 。多晶硅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光伏产业 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工艺技术 的电量,产生12~15 kg的四氯化硅副产物等。我 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见表1。因此, 如何有效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实现 节能减排是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面临的紧迫问 题和技术难点。 表1国内外单位( )产品能耗、物耗指标对照(2007) 落后,生产规模小,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 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成本,实行节能减排、扩能增效 是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也只 有通过技术创新,实行节能减排才是我国多晶硅产 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为寻求节能减排、扩能增效的 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对本工艺流程中物料的能耗情 况及工艺路线进行分析,并据此分析采取相应措 施。 2工艺技术分析 1 能耗分析 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生产多晶硅最为成熟、投 梁骏吾 指出,成功运行多晶硅生产工艺的关 键是充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及每步反应的 资风险最小、最容易扩建的工艺,国内外现有的多晶 硅厂大多采用此法生产太阳能级与电子级多晶硅。 最佳条件,才能正确地设计工厂的工艺流程及装备。 由于受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目前对于多晶硅 所生产的多晶硅占当今世界生产总量的70%~ 生产过程的工艺条件,国内外文献资料报道甚少,对 于闭环式SiHC1 氢还原法工艺的文献报道更少。 SiHC1 氢还原过程为经精馏提纯的高纯SiHC1 与 高纯氢气按适宜的摩尔配比进入还原炉,在l 050 cc 的硅芯发热体表面上沉积、生成多晶硅,使硅芯/硅 棒的直径逐渐变大,直至达到规定的尺寸。在钟罩 80% 。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三氯氢硅合成工 艺,三氯氢硅精馏提纯工艺,三氯氢硅氢还原工艺和 尾气回收再利用工艺。而三氯氢硅还原工艺是多晶 硅生产的最核心技术,长期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 等国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属高能耗的产业,还 原工艺是能源消耗和产生副产物最多的工序。据了 式反应器中这个过程只有5%~25%的三氯氢硅反 应生成多晶硅,其余大量进入尾气,同时生成副产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郭志鹏(1983一),男,山西长治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研究。 l 13 2010年7月 郭志鹏等:多晶硅生产中还原工 迎 苎 !叁查!一 物——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和氯化氢。 矛盾,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找到最佳的一个平衡点。 在还原炉内的反应有 : (1)SiHCI3+H2=Si+3HC1 (2)4SiHC13=Si+2H2+3SIC14 (3)SiHCI3+2H2=Sil3C1+2HC1 (4)SiHCI3+H2=Sil2C12+HC1 (5)Si+2HC1:Sil2C12 (6)2SiHC13=Sil2C12+SiC14 (7)SiC14+2H2:Si+4HC1 (8)Si+4HCI=2H2+SiC14 (9)SiHCI3=SiC12+HC1 (10)SiC14+H2=SiHC13+HC1 上面的反应都是可逆反应,所以还原炉内的反 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中反应式(1)和(2)是制 取多晶硅的基本反应,在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中,应采 取适当的措施,促进主反应的进行,抑制各种逆反应 和副反应。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 原料气体的配比等。 2.1温度的影响 在压力和原料配比变化不大的时候,温度很关 键。温度合适的时候,主要以反应式(1)和(2)为 主,其他几个反应其次。温度过低时主要发生三氯 氢硅的热分解反应。温度过高时主要发生硅的腐蚀 反应,两者都会影响沉积速率,甚至产品质量。所 以,多晶硅生产中,对还原炉内的温度控制是相当严 格的,是专门有一套系统来控制的。 2.2压力的影响 根据反应方程式来看,主反应为分子数增大的 反应,因此低压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获得较高的硅 产量。国外最先进的48对棒还原炉的压力已接近 常压。采取低压操作虽可提高一次转化率,降低设 备和操作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原料的单位体积浓 度,减小了反应的速率,从而影响炉子的总产量。实 际生产中,依炉子和工艺而异,需要权衡一次转化率 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在保证物料一定转化率的同时, 尽可能地提高反应物的单位浓度以加快沉积速率。 通常还原炉内的压力控制在0.3~0.8 MPa之间。 2.3原料配比的影响 在选择原料气体配比的原则是保证一定的硅沉 积速率的同时,寻求较大的硅产率,以便达到在单位 体积原料和单位时间析出的硅最多,而且SiHC1 的 还原也较充分,生成的副产物较少。当原料气中氢 的比率越小,还原反应越充分,也就是硅的沉积反应 速率越快,但实际生产中单位时间内沉积量低;提高 原料气中氢的比率,可以提高单位时问内沉积量,但 副产物多,硅反应沉积反应速率慢,理论上这是一个 114 各生产企业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实践经验来指导生 产,其H /SiHCI 比在3:1~10:1之间。 苗军舰等。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得出以上绝 大部分反应在1 000~1 500 K内吉布斯自由能都大 于零,且主反应(1)在1 000~1 500 K内的最大 值也仅有0.038,说明该方法制硅的产率本身就不 高是客观事实 并进一步计算推导出平衡状态下温 度、压力和物料比的最佳值。 李国栋等 利用Aspen Plus软件,分别就反应 温度、压力和进料组成对平衡体系的主要组分(si, SiHC1 ,H,,SiH,C1,,HCl,SiC1 )及反应热效应的影 响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适宜的操作温度为1 323~ 1 473 K,压力为0.1 MPa;温度高于1 323 K,H2/Si- HC1 比大于6.6,低压下有利于SiHC1 还原生产多 晶硅。 3节能减排的措施 3.1优化主反应参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多晶硅的产 率最关键的是要确定主反应的最佳条件:温度、压力 和原料配比。 提高多晶硅的产超重点需要考虑两点:一是提 高一次通过的转换率,另一种是加大反应气体通过 量,提高单位时问的硅沉积量。工艺参数的优化要 在维持合理的一次通过转化率的同时,重点提高硅 的沉积速率,从而迅速扩大产量,并通过建立完善的 闭式回收循环系统来保证物料的充分利用和副产物 的循环利用,达到降耗减排的目的。 3.2反应器的优化设计 多晶硅生成反应器是复杂的多晶硅生产系统中 的一个提高产能、降低能耗的关键装置。因此要提 高多品硅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在反应器的设计 上下功夫。围外最新的研发重点更是集中体现在多 晶硅生成反应器装置t。 3.2.1钟罩式反应器 钟罩式反应器是目前各大企业采用的主流装 置。提高还原炉的单产量可以最有效的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钟罩式反应器与国 外的差距。国外大型还原炉的直径已达3 m,硅棒 总数主要有18对和24对,部分已达48对,硅棒长 度在1.5 m以 直径可达229 mm,单炉产量达 5~6 t甚至10 t,是我国单产量的3~5倍,还原电耗 降至70 kW・h/kg。要提高我国还原炉的单产量重 点需要攻克制造多对棒还原炉的技术难题。 优化反应器的设计,还可以对炉内壁添加保温 郭志鹏等:多晶硅生产中还原工序的节能减排探讨 第19卷第7期 层或进行镜面处理,使辐射热能反射,减少热损失, 使炉壁温度在 ̄<575 oc的条件下尽量提高。 研究、设计大型高效、节能的还原炉反应器,还 需要解决由于反应器的体积加大,硅芯棒的对数增 多、长度增长、沉积棒的直径增大等带来的诸如倒 棒、破裂、气流输送不均、加热不均等一连串复杂的 问题。以确保多硅芯温度均匀一致,气流和电流输 送均匀,多硅棒能均匀迅速地生长,实现多晶硅产品 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表2国内外钟罩式反应器对照(2007年) 3.2.2 流化床反应器(FBR—fluidized bed reactor) 除了钟罩式反应器外,国外还研发了流化床反 应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而我国只 有小型钟罩式反应器,尚未开展对流化床反应器的 研究。 在全钟罩式反应器中,SiHC1 一次通过转换率 仅有5%~25% J。如果使用流化床反应器生长 颗粒状多晶硅,一次通过转换率和沉积速率均可以 大大提高,流化床反应器能够连续运行,反应器的清 洗次数减少,还原电耗低至20~40 kW・h/kg、沉积 效率高、产量高、维护简单,由此可以有效地降低能 耗,因此这种技术最有希望降低多晶硅成本,据 REC公司估计,这种技术制造的多晶硅成本比钟罩 式反应器降低40%,前景十分诱人,因此被认为是 未来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首选的工艺装置,目前包 括美国MEMC、REC,德国WACKER等传统多晶硅 大厂都在投入很大精力开发和应用这项技术 。 我国也应加紧开展对流化床反应器的研制。 3.3辅助装置的考虑 3.3.1 热能的回收利用 三氯氢硅氢还原是强吸热反应,反应温度高,需 要外界提供大量的热量。李国栋等 针对传统的 SiHC1 还原需要高温下电加热给过程操作带来的诸 多不便,提出了用Cl 部分氧化使SiHC1,还原反应 体系实现能量耦合的新工艺,即反应过程不需外部 加热就可完成,从而节约电耗。 在还原炉进料气和排出的尾气间存在高温差, 可添置一换热器,使高温尾气对进料气体进行预加 热,提高热能的利用率,降低综合能耗。 另外还原炉的炉筒、电极和底盘等需要用高压 水冷却,以移除炉内炽热硅芯向炉体辐射的热量,维 持炉筒内的温度。有关数据表明冷却水带走的热能 大约占还原炉电耗的80%,其热量非常可观。为了 充分利用这部分热能,可设热能转换站,出炉筒夹套 的高温热水经废热锅炉生产低压蒸汽,用于三氯氢 硅的汽化、精馏塔加热及制冷机制冷等。而冷却水 降温后,循环回本工序各还原炉夹套使用,从而最大 限度地降低了能耗,节省了成本。 3.3.2较少辅助用电、改革电器设备 还原工序有一套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通过改 革电路及电器设备,减少辅助用电,还可将变压器多 台并联运行以减少无功损耗等,都能起到节能的目 的 。 采用还原炉生产多晶硅时,都是采用硅芯棒作 为发热体,并使产品沉积在高温的纯硅芯棒上,初始 硅芯棒的直径为8~10 mm,而纯硅在常温下电阻率 很大,一般为数十到几百n・cm,导电性很差,很难 通过常规电源对其进行加热。目前对硅芯棒在初始 阶段的加热启动方法主要有两种:高压启动方式和 外来加温体传热方式。高压启动方法需要额外添加 昂贵的高压电设备,加热启动程序繁杂,电力消耗 大,生产成本高,而且高压脉冲容易使硅芯棒断裂, 高压启动还会引起石墨挥发,增加多晶硅中的碳含 量,降低产品质量;采用外来加温体传热需要外增热 量,加热程序也比较复杂。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 司的刘汉元等… 发明了掺杂硅芯棒常规电源加热 方式。该方法通过对位于中心区的硅芯棒进行掺杂 处理,使电阻率降低至0.05~0.1 Q・cm,增强导电 性,而只需通入常规电源便可进行加热升温,产品完 全满足太阳能级要求。该专利技术简化了加热程 序,且不需要增加启动装置和设备,节省了大量的电 力,有效降低了成本。 4结语 三氯氢硅氢还原工艺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 硅的核心技术,也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关键和节 能减排的重点,在这次“多晶硅热”中我们一定要把 握机遇,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提升企业 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包括36对棒、48对棒的大型还 原炉技术,研究与之配套的多晶硅生长工艺、生产设 备、供电设备和还原炉启动设备,使还原炉直接电耗 控制在90 kW・h/kg以下,大大降低多晶硅生产成 本,建成节能、低耗、环保、经济、循环的多晶硅产业 体系。满足1 000 t/a、2 500 t/a甚至更大规模的多 晶硅产业化生产线建设的需求。 (下转第118页) l15 2010年7月 梁沛然:浅析高压变频器在大型火力发电厂节能中的应用 第19卷第7期 行后,噪音、振动都大为减少,变化相当可观。 产品,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能源紧张,单位 GDP能耗高,电力生产和使用负荷变化较大,电厂 中风机和水泵的节能空间很大,采用高压变频调节 取代传统的节流调节,节能降耗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徐甫荣.高压变频器调速技术应用实践[M].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2007. 5) 其他许多变频调速改造前存在的问题都 得到合理的解决。如使用阀门调节少了,精度提高 了。出口的压力变小,对精处理过程的化学设备影 响小了等等。 5结语 高压变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成熟,尤 其是单元串联多电平方式的高压变频装置,具备冗 余功能,单元模块化设计,单元内变频技术和功率元 件成熟, 输出谐波小等优点,在国内迅速发展, 有些供应商甚至可以供应具备单元在线更换功能的 [2]倚鹏.高压大功率变频器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 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月成] (上接第94页) 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 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 [J].学术探讨,2008(8). 2004. 4结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 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 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 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 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 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 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 [2][责任编辑:李月成】 (上接第115页) 参考文献: 李进,祖银芳.国内多晶硅生产现状与发展[J].科 山,等.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 学[J].无机化学学报,2007,23(5):795—801. [7] 李国栋,张秀玲,胡仰栋.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工艺的 热力学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07,7(3):520—525. [8] 刘建军.多晶硅生产中回收氢气的净化[J].有色冶炼, 2000,29(6):17—19. 技创新导报,2008(3):200—201. 冯瑞华,马廷灿,姜苏与工艺[J].新材料产业,2007(5):59—62. 维.多晶硅生产的节能减排措施[J].有色金属加 工,2008,37(2):57—59. [9] 郭瑾,李积和.国内外多晶硅工业现状[J].上海有色 金属,2o07,28(1):20—25. [10] 黄兆斌.多晶硅生产中节能和提高原料利用率初探 [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1(4):88—93. 刘汉元,戴自忠.多晶硅氢还原炉的硅芯棒加热启动 方法:中国,200710050312.3[P].2007—10—23. 梁骏吾.兴建年产一千吨电子级多晶硅工厂的思考 [J].中国工程科学,2000,2(6):33—35. 梁骏吾.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J].中国工程科学, 2000,2(12):34—39. [责任编辑:李月成] 苗军舰,陈少纯,丘克强.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热力 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