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强化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B.鸦片战争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觉醒 C.魏源撰写出《海国图志》一书 D.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解析: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答案:B 2.(2014·沈阳高二期末测试)阅读以下当时的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二:“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答案:A 3.(2014·云南昆明一中月考)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相反。”材料中“林(则徐)总督行事”指的是( ) A.主持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相反”是指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四洲志》,向西方学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主张 解析:由“最初觉醒”“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等信息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与民族危机有关。鸦片战争后为摆脱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5.“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应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解析:可变的是“法制”“机械”及“工艺”,不可变的是“伦纪”“圣道”及“心术”,这反映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6.(2014·皖南八校联考)“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政治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 A.“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解析:“中体西用”的含义是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政治为主,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A、B、D三项体现了以中国的思想为主,学习西方技术。C项是维新派严复的言论,不能明确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C 7.“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以上言论应出自( ) A.魏源 B.林则徐 C.张之洞 D.康有为 解析:“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主张维护封建纲常伦理,这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四个备选人物中,只有张之洞属于洋务派。 答案:C 8.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人主张保留君主,同时又设立议院来君主的权力,所以其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 9.(改编题)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商务”等有效信息分析,B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B 10.(2014·山东滨州模拟)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郭嵩焘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所以答案为D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切勿一看到题干中的“洋务派第一流人才”就直接选A项。 答案:D 11.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李鸿章 C.严复 D.胡适 解析:康有为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期反对,主张君主立宪,在派眼中是“太旧”。 答案:A 12.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由“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可知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维新变法滞后十三年并使得中国失去最佳发展时机,B项为最佳选项。A项未能体现作者的意图,排除;C、D两项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 答案:B 13.(2013·天津学业水平检测)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发表文章主张变革中国旧,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所说是指地主阶级抵抗派,B项所说是指地主阶级洋务派,而D项所说是指资产阶级派。 答案:C 14.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3-1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出现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思想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限定词“13-18年”。这一时期,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C项正确。“民主”出现的频率高,反映了维新思想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共和”出现的频率低,说明这一时期民主共和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答案:C 15.“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结束了君主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答案:B 16.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 D.民主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即主张青年人要追求民主,“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即主张青年人要追求科学。由此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17.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和“科学”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掌握国家政权 C.思想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质性的一步 D.中国已经进入近代社会 解析: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因而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答案:A 18.(2014·浙江金华十校高三期末测试)七年,刘大白在他的诗作《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 ) A.南京国民统治黑暗 B.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工农运动勃然兴起 D.胡适等人提倡文学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根据作者语言特点可知这首诗属于白话文,这正是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的影响。 答案:D 19.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今以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则其将为萌芽之,非为孕育自由之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为孔子是护符,不当存于自由证券之。由此可得出李大钊在此强调反对尊孔复古。 答案:B 20.新文化运动与维新运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A.深化了民主、科学意识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解析:维新运动主要抨击封建顽固思想,但很不彻底;新文化运动则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得到了弘扬。 答案:A 21.胡适在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 A.宣传西学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 解析:三份刊物分别是维新派、资产阶级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创办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新文化运动三者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宣传西学、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只是手段。 答案:C 22.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 A.爱国主义救亡运动成为主题 B.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C.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 解析: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取代“民主”“科学”成为传播主流。 答案:C 23.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是在1921年中国党建立后,①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之后,③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可知,②④正确。 答案:B 24.(2014·湖南常德模拟)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1-1962)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追求民主与进步成为时代潮流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理解和对题意的揣摩。本题最容易错选A项,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而进化论则产生于19世纪中期,所以A项不能涵盖题干材料的全部内容。B、D两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C 25.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等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开眼看世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展近代工业。洋务运动的失败让中国人看到学习西方科技无法挽救中国,于是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3分,第27小题10分,第28小题17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思想?(4分)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2)材料二应是哪一派别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7分)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材料四 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不论高揭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做,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4)材料四宣扬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5)通过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出处《海国图志》可知作者为魏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答出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第(2)问,材料二主张变法图强,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两位先生”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第二小问实际上要求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第(4)问,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5)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启蒙。 (3)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的作用。 (4)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5)从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从向西方学习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27.(2014·江苏姜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4分)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激进派的救国主张和实践。第(1)问要围绕“立行,大开国会”这一关键信息,归纳维新派的政治活动。第(2)问要抓住“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关键信息加以分析。 答案:(1)关键:立,开国会(或实行君主立宪)。活动:戊戌变法。 (2)关键:促进国民的觉醒。实践:发动新文化运动。原因: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28.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和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为什么?(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4分)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3分) 解析:第(1)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可任选一人回答,围绕五四运动时期他的贡献回答即可。第(2)问要明确这两个刊物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分析这一现象及其影响。第(3)问要依据两则材料反映的内容总结其演变的特点。 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组织、领导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第一个中国党早期组织。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和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与陈独秀酝酿成立中国党。(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反映了中国党早期组织通过创办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这一现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特点: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