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 讲练有趣 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素养是学生迎接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意识和兴趣也成了必然。为此,我们要直面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扶放有度,相互促进;讲练有趣,因情施教;学以致用,务求实效。
【关键词】扶放有度 讲练有趣 学以致用 有效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诸多令人思考的教学现象:有些教师自己主宰着课堂,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加以“示范演示”,甚至不轻易间动手“帮助完成某一任务”,这种教学“扶”得过度,教学效果貌似优良,实质忽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活动性,也妨碍了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形成;还有些教师恪守着“讲-做-评”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讲解和任务设计索然寡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信息技术课一般都是随堂练习,很少会有课后练习,加之课时间隔长及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等诸多因素,学生容易误入“学了忘,忘了学”的死循坏……长期以往,导致教师感到嘴累,心更累。
综观以上现象,问题的焦点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三点:一是在扶放上,要准确把握其“度”;二是在讲练上,要巧妙安排生“趣”;三是在技能掌握上,要强调学以致用。若能努力做到以上三点,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健康活泼、有效地开展。
一、扶放有度,相互促进
“扶”指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放”指放手自我认知或实践,运用知识、训练技能,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扶”“放”结合,“放”要善于引导,“扶”要不约束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欲。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重要过程。课上要利用扶放有度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任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并有效利用好这些时间。例如,在执教苏教版4年级小学信息技术第四课《走进论坛》,我利用屏幕录制工具,将学生注册与登录论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整合,做成整套基于web形式的自学辅导视屏教程,然后引导并鼓励其尝试分节自学,发现并相互讨论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利用辅导教程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保持自主探究欲。这样,在扶与放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学等能力都得以培养。
教学中要使“扶”“放”适度结合,努力做到“放”要巧于引导,不能听之任之,最终要达到让学生自己“破茧而出”;“扶”要适时适度,不能牵制束缚、越俎代庖,从而让“扶”“放”有机相融,互相促进,如此若能长期坚持,必然有利于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积淀。
二、讲练有趣,因情施教
信息技术课堂一旦偏重单纯的技术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如何加强任务的设计,避免学习的单向性、单调性,让学生的眼、脑、手三者合而为一,让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唤醒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无疑,情趣是上好信息技术课最好的内动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堂在注重情趣性、因情施教方面,因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提问。吃透教材,找准切入点进行设疑提问,同时要讲究艺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适当点拨。譬如,在展示众多优秀的作品中插入一张半成品作品,对比的突兀会使学生发出阵阵惊讶,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分析半成品的不足及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展开知识得梳理。
润滑剂。随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学应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情境故事、诗歌、时事新闻、奇闻轶事、科学常识等素材作为课堂润滑剂,从而在“多味”的课堂中实现教学的“”。 如在word文本的编排《诗歌鉴赏》中,适时的诗歌朗诵,让诗歌的韵律感带动一节课的节奏感,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做。
媒体。多媒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所需的教学情境,进而引起学生们愉快的学习心理。
游戏。把游戏与信息技术课的知识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他们喜欢的东西用电脑创作表现出来,在愉快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ppt演示文稿《图片的插入》的制作中,我设计了三个flash游戏关卡,以经典的游戏手法过关加分、总分排名来本课的全部知识点和练习串联起来,看看最后谁能笑傲群雄。
因此,教师应活化教学内容,用学生的兴趣来擦亮信息技术课堂,迸发出学生动嘴表达及动手表现的欲望与灵感。此外,在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其他课程,去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信息技术教育者也应该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来为己用。譬如,学习语文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数学老师的提问艺术、英语老师有趣的课堂设计,佐以能分辨
轻重缓急的音调、自然适宜的面部表情等等,用自身的这些课堂素养来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的中来,从而成功驾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秩序。
三、学以致用,务求实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时会陷入只强调片段式的技能教学上,加之自身课时少、学完运用得又少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容易学了又忘、学生作品的模仿性和机械性普遍,“百花齐放”、“活学活用”的局面很难出现,最终导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未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现实生活。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本学科教学的真谛: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和用。如何使教学具有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以致用,正应证了“死学不如活用”的道理。
其实生活就是活教材,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适当补充教材,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变的教材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式。例如过春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制简约的电子贺卡,开展利用网络送贺卡活动;上课前五分钟,可以引领某同学,将最近发生的国内或国外的大事件与大家分享,带领学生利用已学网络知识技能洞察学习以外的世界;放长假前,师生一起制定假期课外阅读计划表并打印……这类教学组织很好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使信息技术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使学习活动更具生活性。总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生的课堂素养,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沉淀,需要我们在繁杂和寂静中用心恪守和创新。
以上教学环节,要严格按照“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予以突破。在对学生着重进行技能训练突破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在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突破,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我坚信,只要我们把“扶放有度,讲练有趣,学以致用”作为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策略,精心设计好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个环节,并不懈努力着,实践着,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属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艳阳天来。
参考文献:
1、李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6期。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