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h-2006(4), ̄.27卷第111期★ 北方蚕 辽宁省蚕桑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郝东田 宋国柱 贾慧群 辽宁省果蚕管理总站沈阳 110034 辽宁省栽桑养蚕兴起于明清时代,延续400多年来 在一些山村已经形成传统的脱贫致富产业。建国后,政 府大力发展桑蚕业,桑蚕业在辽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但是由于蚕茧价格偏低、多变,生产几起几落,始 终未形成生产规模。近年来,随着辽宁农业结构调整的 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很多地区把 栽桑养蚕做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产业加以扶持,农民养 蚕积极性高涨,蚕桑蚕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1 辽宁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温o ̄1o'c,最高日平均气温24 ̄26"C,年光照时间2270-- 229oh,有效积温27oo ̄37oo'C,无霜期125 ̄215d,年降雨量 在450 ̄I150mm。春季温暖干燥与南方的高温多湿形成鲜 明对比,非常适合多丝量、高产优质桑蚕品种饲养。 2.3科研技术优势辽宁省蚕业科研和教学力量雄 厚、体系健全,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辽宁省蚕业科研所1959年正式组建桑蚕研究室;沈阳农 业大学设有蚕学专业,多年来为我省培养了大批蚕业技 术人才,并研制出大量蚕业技术成果。我省蚕桑科研工 从“九五”末期,由于国际市场丝绸价格上涨,我省一 作者经过多年努力育成了适宜北方地区的抗寒桑树新品 种育8号、育16号、辽鲁l1号及优质、高产、多丝量蚕品 些个体柞蚕茧丝加工企业开始从事桑蚕茧丝加工,采取 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扶持农民栽桑养蚕,使 我省桑蚕业得到快速发展。我省部分地区利用自身优 势,充分发挥蚕桑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把桑蚕生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 整的优势项目大力发展,使栽桑养蚕再度成为发展热点。 丹东、鞍山、锦州、沈阳、铁岭和大连等地桑蚕业发展较 快。到“十五”末期全省共有桑园面积达2700 hm ,养桑 蚕15000余张,产茧400t,成为历史最好水平,桑蚕业产 值1000万元,茧丝加工业产值3000多万元。 2 辽宁省蚕桑发展优势 2.1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 种,在辽宁桑蚕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4优势近年来,辽宁一些市、县把桑蚕业作为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加大了扶持力度,积极利用退 耕还林扶持资金发展栽桑养蚕,特别是一些乡镇级对发 展桑蚕产业积极性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桑蚕业的发 展。同时。在我省岫岩、庄河、宽甸、绥中、凌海等地,对茧丝 加工企业给予方面的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桑蚕生产 基地,发展定单蚕业,蚕民养蚕积极性逐渐提高。 2.5桑蚕比较效益的优势一是与种植玉米效益相比 较。每667 m2桑园产值1200 ̄1600元,是种植玉米的3~4 倍;二是省际间蚕茧产量和茧质的比较。由于辽宁春季温暖 干燥,非常适合蚕桑生产,平均张种蚕产茧量比南方高l5 , 传统的种桑养蚕区,蚕桑生产出现了停滞现象 从2000年刭 2005年,桑蚕饲养量下降9.9个百分点。全国蚕桑发展“东桑 西移”、“南蚕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与之相比,辽宁近年来退 同一品种茧层率比在南方饲养高出1个百分点。 3发展建议 3.1发展重点 耕还林地较多,村村都有一些机动地,土地资源丰富。同时,适 于桑蚕发展的地区县乡有发展桑蚕的积极性,养蚕季节 不占农时,农村家家都有剩余劳动力参加养蚕,因此作为农业 大省,蚕丝业涉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产业链条长,增值机 3.1.1加强蚕种繁育基地建设我省葫芦岛市前所蚕 种场是我省唯一一家桑蚕种生产单位,目前蚕种生产能力只 有3万张左右,生产设备陈旧,桑园老化。因此,要改革创新 蚕种场生产经营机制,集中资金和力量,对前所桑蚕种场进 行技术设备改造,更新蚕种检验仪器设备,修建保种室涮种 会多,消化劳动力多,可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 2.2气候优势辽宁属温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 *收稿日期t2006一II一1I 作者简介,郝东田,37岁,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科长,从事蚕业新技术推广与蚕业行政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北方蜃业¥t2006(4) ̄.27卷第111期★ 室等基本设施,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改造桑园54h d。使改 造后的蚕种场年蚕种生产能力达到lO万张。 3.1_2 加强高产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 培育绥中、岫岩、凤城、西丰、海城、宽甸、本溪、凌海、庄 产基地建设列入国家重点投资扶持项目。积极争取国家 “东桑西移”工程项目。 四是制定相关鼓励,加强对高产优质标准化桑蚕 建设扶持,对符合要求的新建桑园每667 mz地要给予400 ~河、康平等桑蚕茧生产基地,每个基地新发展高产优质标 准桑园1000 hnf,到2010年,使全省高产优质标准桑园 面积达到1万hm ,搞好优质大叶桑园建设改造工作,增 5OO元的桑苗补助,对新蚕区饲养桑蚕的农户,第一年要 3.2.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新技术推广及培 在蚕具、蚕药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提高蚕民养蚕积极性。 训生产、科研、教学部门之间要积极加强协作,建立多部门紧 加饲养张数,扩大经营规模。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片叶立 体育技术、大棚养蚕、新簇具和消毒防病技术,加强北方 抗寒丰产桑树品种研究和繁育推广。研究适于辽宁生产 的桑树保护地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延长桑蚕饲养期,提 高蚕民经济效益。 3.1.3 加强桑蚕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 桑园建设、蚕种繁制、桑蚕饲养、蚕种质量检验等方面的 标准和技术规程的起草制定和审定工作,建立健全蚕业 标准化体系,推动蚕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3.1.4发展精深加工加强深加工新产品的开发 利用,改变以往以卖原料为主,粗加工为辅的状况,改进 传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引进缫丝、织绸、印染高水平的加 工技术,提高茧丝等产品综合利用率,使桑蚕产业深加工 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1.5 建立桑树苗木繁育基地 充分利用葫芦岛 市前所蚕种场、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蚕科所技术力量 优势,在绥中、康平和风城各建一处优质桑树苗木生产基 地,共200 hm ,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苗木基 地生产能力,年可生产桑苗2000万株以上。 3.2发展措施 3.2.1加大对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宏观调 控,科学指导蚕业生产蚕桑产业作为有优势的农业特色 产业,在科技、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应实行长期的 扶持,推动我省蚕桑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职能部 门作用,做好蚕业生产宏观指导工作,加快调整产业内部 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科学制定年度发展计划,统筹 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宣传动员和部署。 3.2.2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发展蚕桑产业的资金保障体系。在 WTO框架下和财力允许范围内,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积 极探索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资金扶持办法,主要用于扶 持出口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和新品种 引进等重大投资项目,做到多形式增加投入。 二是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蚕桑种植面 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建立市场体系创造条件。争 取省财政安排资金,支持桑树种苗基地和蚕种基地建设、 新品种弓I进、推广、科研开发、示范区建设。 三是把优良桑树种苗、蚕种基地建设和优质蚕茧生 密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组织成立由省农委、省蚕科所、沈 农大等单位主要成员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和科研攻关小组,做 好蚕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的方案设计、制定与论证和抗病、 丰产型桑蚕新品种选育工作。组织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和有 关科研、教学单位,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蚕业生产新技术 培训、指导和服务。巩固和完善各级推广组织,深入到县乡 和重点村屯,建立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网点,通过开展科技 承包、举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和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普及蚕 业新技术、新知识,做好试点和示范工作,充分发挥示范试点 和生产典型带动作用。同时开展好省际间、国际间技术经济 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4加强蚕业法制化建设,促进蚕业生产健康发 展加强蚕业立法工作,积极向省法制办争取《辽宁省蚕业 生产管理条例》的立项工作,建立健全蚕业法制体系,加 强蚕业执法和监管队伍建设,加强蚕种、蚕业农资市场管 理,为蚕业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2.5实现产业化经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农工贸 一体化经营。以“蚕种场+基地+农户”、“工厂+基地+ 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将分散经营的蚕合起 来,推广蚕卵共同催青、小蚕共育等先进技术,并对蚕民 进行定向服务,保证桑苗、蚕药、蚕具的及时供应,给予农 户更多的扶持和技术培训,使蚕桑生产更加稳定、规范, 形成良性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加强县乡蚕桑协作组织建设,搞好信息服务。 各蚕桑生产重点县应加强县、乡、村蚕桑协作组织的建 设,鼓励蚕民成立蚕桑生产互助小组,发展蚕桑经济人队 伍,加强蚕茧市建设和管理,了解国内外蚕桑生产动态, 抓好信息服务,及时指导生产。 3.2.6扶持蚕桑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水平 一是完善,增加扶持,改善生产环境。重点是放宽对 蚕丝加工企业提供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改善信贷环境。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改造传统产业。 重点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 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加强丝纺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的开 发,实现丝纺加工企业多层次增值。 三是对当地桑蚕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给 予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