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九壹网
教|育|观|点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及心理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南通大学

226019)

江苏·南通

随着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新创业成为了大学生一个新的选择。然而创新创业的

成功与否不仅与足够的财力支持、充足的物质准备有关,更多的是取决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G5中图分类号:0前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各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

就业的困难,另一边则是许许多多企业招不到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实施,迅速成为了席卷大学生的时代浪潮。一批批大学生踏上了创新创业之路,去体验崭新的就业模式,去开创自己的未来。然而,创新创业之路与其它道路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创新创业不仅需要资金、物质的支持,还需要的支持以及自身的努力,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创新创业者本身是否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就是指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能对自身心理和行为起到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创业的意识、意志、个性和能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效性和成功率。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双创”的浪潮中,大学生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还有较强的交际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以及自我的能力,但对于创新创业所要面临的复杂程度缺少足够的认知,抗压、受挫折等心理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认知心理

许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初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随着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有甚者主动退缩、逃避,不敢正视问题的存在,对于创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缺乏自信心、自控力和坚韧的毅力与恒心。

1.2缺乏合作意识在一项相关研究调查中,有超过54%的大学生因为创新创业过程中不能完成而选择放弃,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通过寻求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困难,继续创新创业。这充分说明,很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缺乏合作创新创业的意识。

1.3创业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创业时通常较为保守,缺少应有的敢34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提升

A文献标识码:

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调查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创新创业

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成熟的方式或模式,不到40%的大学生愿意尝试新的思路、观念和模式。在这个传统行业、发展模式不断转型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创业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强烈的创新精神。

1.4缺少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创新创业需要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问题,尤其是无数次的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目前的高等教育下,对大学生抗挫折、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培养较少导致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理应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创新创业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系。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的灵活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培育。

2.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不够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校主要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较少,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力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很少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且并没有把创新创业的技能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因此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2.3传统的家庭教育制约了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

受传统家教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家长不赞成创新创业,总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创新创业,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还阻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受传统家教的影响,大学生在家庭成长环境中没有受到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制约了创新创业理念的形成。

2.4大学生本身的创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缺乏对自已较为全面认识,尤其是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意志品质、自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0期/7月(中)—

教|育|观|点

我情绪能力等方面还没有清晰的认知。此外,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来说,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差,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差的特点尤为突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3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升的策略创新创业心理教育,应当由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来实现,除了学生自我的提升以外,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主体,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辅导责任,家庭和社会辅之,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辅导多样化的模式,促进其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提升。

3.1高校强化对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首先,高校应树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知识、就业指导、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其次,高校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多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能力提供保障。

3.2家庭从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家庭从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才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从对孩子教育方面来说,家庭教育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创造自己未来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构想与计划,去实施体验,家长则要更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从小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从小磨炼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3社会建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

社会层面,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惠的支持,打消大学生对创业中有关社会问题的顾虑,如免税、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都可以极大的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

陆梅芳,雷雪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丁花.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育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5(06).

[3]陈功,陈勇杰.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l(01).[4]

汤迪娟.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

[5]包新春.大学生潜在创业者的心理困境、原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5).

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能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促使大学生完善创新创业认知,锻炼创新创业思维,获得创新创业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为创业成功铺垫更平坦的大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人层面、国家层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创新实力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培养过程中,每一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铺垫创新创业之路的基石,是支撑双创人生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者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对于有效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2016年度南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提升研究,课题编号:16xgzx03。

作者简介:周丽,(1981.11-),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第33页)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通过评价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现代学徒制在民办高校信息学科相关专业顺利进行。

(5)完善国家职业资格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现在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国外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所采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德国,现代学徒制的IHK证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两大主体分别按照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开展教学。其中专业技能由各州文化部制订,各学校按照此计划开展教学,职业技能由德国经济界为主导制订,联邦劳动经济部颁布实施,是体现经济界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标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学生在毕业时要参加由行业学会组织的证书考试,获得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由此可知,德国实际制定了理论和实践两套课程体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实施,不过这两套课程体系又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证书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实行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不少高

校中得到了试点,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未来,还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大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力度,不断探索其有效的实践路径,从而充分发挥出现代学徒制在民办高校教育中的优势,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办学成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民办高校信息学科现代学徒制实施方式与配套研究”阶

2015GB205)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参考文献

[1]

周长勇.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策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文

化论坛,2017,9(06):42-45.[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12):38-44.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0期/7月(中)—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