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期重 爰三峡学院学报 No.4.2011 第27卷(1 33期) JOURNAL OF CHONGO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b1.27 No.133 佛教义理与《洛阳伽蓝记》的小说技法探微 张全耀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洛阳伽蓝记 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 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 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而志异小说多与佛教相关, 这些作品或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佛教义理;小说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9-81 35(2011)04-0074-04 我国古代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对于史传文学,钱钟书认为,“史家追叙真人 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 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1l(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史传文学与小 说一样也讲究想象和虚构。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颇具小说特质。从汉魏晋南北朝小说向唐宋小说的过渡中,《洛阳伽蓝记》 “既总结了本时代小说的一切写作特点,又为下一时代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既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总 结,又是唐宋传奇的开山。,,f0】(65)韩国学者成润淑认为,《洛阳伽蓝记》的题材已由志人、志怪演变为志人、 志怪、志史、志俗四类,兼融史传笔记、稗官野史与神怪杂录,结构曲折、主题繁复,能够运用生动的口 语、警句、谚语刻画人物性格,这些都是使“杨街之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口1(94-98)既然成为小说,就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洛阳伽蓝记》中的小说,既是对六朝小说的继承,更是对六 朝小说的发展,它既保留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特色,而且进一步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笔法,使其小说 特质更为显著,而其优秀的小说,更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曲折繁复、结构的完整上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这些志人志异小说在给我们带来新奇感受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一些佛教义理。 虚实手法的运用 作为中国小说的早期形态,南北朝小说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也就是 说,南北朝小说又特别是六朝小说不但显示了小说虚构的特质,而且还非常讲究实录。六朝人无意为小说, 还没有小说意识,往往只是将自己听到见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很少作家自己的创造,然而就是在这看似虚 构的作品中,恰恰也体现了作家的实录精神。对于《洛阳伽蓝记》而言,也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个特征。 正是这虚实相生的作品,给我们传达出了一定的佛教义理。 (一)史传笔法 关于南北朝的小说,不少学者都有精辟的见解。刘叶秋先生指出了六朝小说甚至是志怪小说讲究实录 的特点,认为“魏晋南北朝小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受先秦两汉的影响,实际是史传的一股支流。”【4】(20 收稿日期:2011-05-23 作者简介:张全耀(197卜),男,广西荔浦人,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汉魏六朝文学。 售 芙三峡学院掌报 确如前贤所言,史传文学影响所及,魏晋南北 朝小说甚至是志怪小说也非常强调实录,干宝曾一 (二)虚实结合 相对而言,志人小说更多地体现了作家的实录 再说《搜神记》所载录事情的真实性,《世说新语・排 调第二十五》云:“干宝向刘真长叙其搜神记,刘日: ‘卿可谓鬼之董狐。 【 】(仞 这实际上也说明了史传 文学对六朝小说的影响,也就是说,六朝人作小说, 精神,志异小说虽然虚构性更强,可是也同样深受 史传文学影响,其虚实结合的特点更为明显。正如 董乃斌所言:“像《搜神记》、《世说新语》这样的所 谓 志怪’或‘志人’的小说,其实不过是‘史’ 的变种和旁支。”【 J㈣这话放到《洛阳伽蓝记》中的 是以实录精神进行写作的。《洛阳伽蓝记》中的小说 同样也体现了实录的特点。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 、 项 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正光末,高 平失据,虎吏充斥。贼帅万俟丑奴寇暴泾岐之 间,朝廷为旰食,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 伯出师於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 时公卿祖道,车骑成列。延伯危冠长剑耀武於 前,僧超吹((壮士笛曲》於后,闻之者懦夫成 勇,剑客思奋。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 国展力,二十馀年,攻无全城,战无横陈,是 以朝廷倾心送之。延伯每临阵4"-4 ̄超为《壮士 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 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二年之间,献 捷相继。丑奴募善射者射僧超,亡,延伯悲惜 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后延 伯为流矢所中,卒於军中。於是五万之师,一 时溃散。【6】(∞。) 这是卷4法云寺条下的相关材料,带有很强的 实录性的特点。田僧超之能,在于他的一曲《壮士 笛曲》能使“懦夫成勇,剑客思奋”,深得征西将军 崔延伯的信任和喜爱,他凭借这个本事在正光末年 跟随崔延伯东征西讨,使得崔延伯如虎添翼,在两 年之中能够“勇冠三军,威镇戎竖”。然而这种局面 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万俟丑奴募人将其射杀。田 僧超由凭借这个本事而威名大著到他被射杀,时间 也不过短短两年,他的兴衰历史体现的是世事的无 常。这则材料史实性特点很明显,考《北史》崔延 伯本传,万俟丑奴在正光年间,崔延伯征讨之 事都于史有据,其实录性的特点是不容否定的。 能体现史实性特征的志人小说在《洛阳伽蓝 记》中还有不少,如卷2龙华寺条下的萧综,卷3 高阳王寺条下的元雍,卷4法云寺条下的元或、元 琛,追光寺条下的元略,这些人都于史有传,可以 补正史之不足。从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叙写中,我们 或是从中体会到了诸行无常的佛教义理,或是领略 到诸受皆苦的佛教义理,或是体会到他们对某一事 物的无明与执取,或是这些佛教义理兼而有之。 志异小说同样也适用。 阜财里内有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英 早卒,其妻梁氏不治丧而嫁,更纳河内人向子 集为夫,虽云改嫁,仍居英宅。英闻梁氏嫁, 白日来归,乘马将数人至於庭前,呼日:“阿 梁!卿忘我也?”子集惊怖,张弓射之,应弦 而倒,即变为桃人。所骑之马亦变为茅马,从 者数人尽化为蒲人。梁氏惶惧,舍宅为寺。【6]c2o 这是开善寺条下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佛教义理 的是已经死去了的韦英。韦英早卒,其妻梁氏不为 他办丧事而更嫁向子集,仍然住在原来的宅子里, 韦英竟然大白天前来责问梁氏,怪他忘记前情而更 事他人。佛教十二缘起理论认为,六道众生之所以 会陷入轮回之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的无明,人 因无明而生起种种贪爱之心,执取于可爱的事物, 从而种下种种的业因,陷入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之 中。对于韦英而言,他的执取他的无明表现得非常 明显,他就是死了也没有忘记前情,还是执取于自 己的妻子梁氏,容不得她改嫁向子集,故前来责问 梁氏。韦英死后回来责问妻子改嫁他人,被向子集 射后化为桃人,马变为茅马,从者化为蒲人,充分 地显示了故事的虚构性。其点明开善寺乃梁氏在此 事后舍宅所成,似乎又昭示了这奇闻异事的真实性。 能体现虚实结合特征的志异小说在《洛阳伽蓝 记》中并不在少数,如卷1修梵寺条下的邢鸾因贪 于董卓钱物而送命;卷2崇真寺条下讲叙的五比丘 被阎罗判断来生去处的故事;卷3秦太上公寺条下 的樊元宝、骆子渊故事,菩提寺条下的崔涵死而复 生的故事,都让人感觉颇为诡异,这是其虚其异的 一面。在这些故事中,作者又往往明确提到某一具 体真实的地点,写到一些非常具体真实的人,是他 们在这些地方亲自经历了这些事情,这就增加了这 些奇异之事的可信度,这些都是虚实结合的很好的 证明。而在这些材料中,又大都可以从佛教的角度 来加以解读,体现了诸如无常、轮回、业报、苦等 佛教义理。 . 张全耀:佛教义理与 洛阳伽蓝记 的 \说技法探微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洛阳伽蓝记》志人志异小说成就的另一个重 要表现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相当一部分作品 的人物形象较为丰满,作者能够综合运用语言对话、 动作神态等手段,塑造出了北魏时期的众生像。通 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或遭遇,也传达出了诸如世事无 常、人生皆苦的佛教义理。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於廊 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 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 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 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 中何少?”对日:“臣有两手,唯堪两疋,所 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6J 。) 这是卷4王子坊条下的材料,属于一个片断描 写,虽然不长,可是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这个片 断有叙述,有描写,在叙及元融与陈留侯取绢时运 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元融、李崇负绢过任蹶倒 伤踝的动作描写,也有太后令他们空手而出众人取 笑的场景描写,还有侍中崔光与太后对话的语言描 写,从而将元融、李崇的贪婪,崔光清廉的形象展 现在我们面前。当然,元融、李崇的贪婪与崔光的 清廉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鲜明的对比,让 我们看到了元融、李崇贪婪与执取于财物的一面。 联系元融曾因元琛比自己富有而卧床三日的事情, 可以很清楚地地看出元融贪婪执取的本性,他的贪 婪源于他的无明。 在《洛阳伽蓝记》中人物形象塑造得较为成功 的还有卷2平等寺条下的广陵王元恭,景宁寺条下 的杨元慎、陈庆之:卷3菩提寺条下的崔涵父子: 卷4宣忠寺条下的元徽,法云寺条下的元琛、元融、 田僧超、崔延伯,这些人物的形象都相当鲜明,作 者在对这些人物进行叙写的时候,调动了各种写作 手法,给我们塑造出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是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体现到了人生的无常 与痛苦,以及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 三、曲折的故事情节 《洛阳伽蓝记》小说的第三个成就是出现了一 批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小说, 这些小说的成就足以与同时代的如《搜神记》、《世 说新语》中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如崇真寺条下惠 一76一 嶷死而复生讲述与五比丘同阅的故事、宣忠寺条下 元徽报复寇祖仁负心的故事、菩提寺条下崔涵死而 复生的故事即是。下面我们试看崔涵的故事: 沙门达多发冢取砖,得一人以进。时太后 与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妖异,谓黄门侍郎徐 纥曰:“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纥日:“昔魏 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奴,说汉朝废立, 与史书相符。此不足为异也。”后令纥问其姓名, 死来几年,何所饮食?死者日:“臣姓崔,名涵, 字子洪,博陵安平人也。父名畅,母姓魏,家在 城西阜财里。死时年十五,今满二十七,在地下 十有二年,常似醉卧,无所食也。时复,或 遇饭食,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后即遣门下录 事张秀捕诣阜财里,访涵父母,果得崔畅,其妻 魏氏。秀揣问畅日:“卿有儿死否?”畅日:‘有 息子涵,年十五而死。”秀搞日:“为人所发,今 日苏活,在华林园中,主上故遣我采相问。”畅 闻惊怖日:“实无此儿,向者谬言。”秀搐还,具 以实陈闻,后遣揣送涵回家。畅闻涵至,门前起 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谓日:“汝不须来! 吾非汝父,汝非吾子,急手速去,可得无殃!” 涵遂舍去,游於京师。常宿寺门下,汝南王赐黄 衣一具。涵性畏日,不敢仰视,又畏水火及兵刃 之属。常走於逵路,遇疲则止,不徐行也。时 人犹谓是鬼。洛阳大市北奉终里,里内之人, 多卖送死人之具及诸棺椁,涵谓日:“作柏木 棺,勿以桑木为禳。”人问其故,涵日:“吾在 地下见发鬼兵,有一鬼诉称:是柏棺,应免。 主兵吏曰:‘尔虽柏棺,桑木为攘。’遂不免。” 京师闻此,柏木踊贵。人疑卖棺者货涵发此等 之言也。【61(1 。 ’ ) 这是卷3菩提寺条下的志异小说,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都与《搜神记》卷15上的一则小说极为相 似:“汉末,关中大乱,有发前汉宫人冢者,宫人犹 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置宫内, 常在左右,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绪。 郭后崩,哭泣过哀,遂死。”【。1( 。 然而,这篇小说 确实要比《搜神记》上同类小说精彩得多,小说的 特质也更为明显。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显得更 为丰满,尤其是崔涵父母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这篇小说盼隋节较为曲折,先是沙门达多发冢得人 献与朝廷,太后及明帝就此事询之于徐纥,徐纥奉 命调查此事,问及被发之人,自言乃崔畅之子,已 死十二年,张秀搞按其所言访之于阜财里,竟然真 ●一_-__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蔓壅兰 兰堕兰垫 -__-_●_-_--。●_●●-。。--。__。■__。 ’。。’。。 。。’。。 。。’ 。———————————’————————————————. —————————————一一一 的找到了崔畅。崔畅在不知道为什么张秀搐找他的 受到他们的历史风貌。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 情况下,承认了崔涵十五而死的事实,当张秀搞告 或佚闻趣事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 诉他崔涵死而复活的事情后,他马上矢口否认了自 如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 己刚刚说过的话,而当张秀揣将崔涵送到他家时, 而志异小说,则是对前之志怪小说的一个继承 他“门前起火,手持刀”,一再宣称:“汝不须来! 和发展,在搜奇志异与虚实结合这两方面与前之志 吾非汝父,汝非吾子,急手速去,可得无殃!”这一 怪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之 连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崔畅的恐惧、无情 志怪小说相比,《洛阳伽蓝记》中志异小说的总体思 表现得栩栩如生。如果我们从佛教义理的角度来考 想有了变化,多与佛教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它的 察这篇小说,又可以将崔涵的前来认父看作是一种 小说特质更为明显,涌现出了一批篇幅更长,结构 痛苦。因为对崔畅而说,崔涵的前来认父,是一件 更为完整,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情节更为曲折的作 可怕的事情,是怨憎会,而非骨肉相聚;对于崔涵 品。正是这些作品与其它一些比较简短的作品,或 而言,父亲的拒不相认,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是 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 求不得苦;我们从作者对崔涵的叙述来看,崔涵在 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地下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以及言及地下发鬼兵之事, 从佛教义理的角度来对《洛阳伽蓝记》中的志 也与佛教六道轮回的思想颇为吻合。从这些叙述尤 人志异小说进行考察,这不失为对《洛阳伽蓝记》 其是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 小说进行解读的另一条途径。 及六道轮回的佛教义理,当然,这些义理的传达是 参考文献: 隐晦的。小说叙及明帝、太后、徐纥、张秀揣对这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件事的处理,以及崔氏父子的里氏、言语,很明显 【2]周建江.《洛阳伽蓝记))的小说史地位[J】.黄淮 是将其作为一件真实的事情来记叙的,从这个角度 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而言,这篇小说同样是秉承了前之志怪小说虚实结 f3】成润淑.《洛阳伽蓝记))的小说艺术研究[J】.文 合,讲求实录的特点。与同时代其它小说相比,这 史哲,1999(4 篇小说篇幅更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曲折,人物 【4】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 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明。 版社,1978. 相对而言,《洛阳伽蓝记》中的志人小说更多 [5]徐震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地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这些小说往往是于 1984. 史有征,更接近于史,很多是正史没有收录的佚闻 [6】[北魏】杨街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 趣事,可补正史之不足。这些志人小说与《世说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语》一类的小说相比,其实录性也是一样的,作者 [7】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M].北京:中 对这些材料进行叙述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或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是通过一些与他们相关的片断描写,生动地展示了 [8】[正]干宝.揍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这些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现在读来还能真切地感 (责任编辑:郑宗荣) Analysis on the Buddhist Doctrines and the Novel Techniques in Record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yang ZHANG Ouan。’yao (SchoolofLiterature,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0,Guangxi) Abstract:As a work about Buddhism,Record ofBuddhist Temples in Luoy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1.Its person-recording novels inherit the literary documenmfion technique of Chronology. le narratnig the characters’fate and tales,the author involuntarily conveys some Buddhism doctrines such as impermanence,al1 by Jieku and karma,etc.The tale—recording novels are mostly related to Buddhism,expficitly or implicitly conveying some basic Buddhism doctrines,and some inspirations to OUr life. Keywords:RecordofBuddhistTemplesinLuoyang;Buddhismdoctrines;Novel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