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信贷风险识别中的模糊认识

浅谈信贷风险识别中的模糊认识

来源:九壹网


浅谈信贷风险识别中的模糊认识

纵观近年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实例,风险识别能力逐渐成为当前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和财务报表分析偏颇不无关系。本文以业内公开披露的某些财务造假问题作为分析范例,力图通过对信贷风险识别误区的剖析,探讨如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技术,提升信贷风险预警与控制水平。

标签:信贷风险 识别 模糊认识

风险识别是风险预警与控制的基本前提,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在经营实践中,信贷人员可能会被一些模糊认识所误导,以致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识别相关信用风险,进而造成贷款损失。故择其一二,剖析如下,以期引起关注。

1 能从多家银行同时获得信贷支持的肯定是好客户

探究认识根源,不外乎两点:一是大客户头上往往不乏眩目的光环甚至地方的支持,行业优势或地方优势突出,贷款担保容易落实;二是各家银行都看好的项目肯定是好,别人能放我们也能放,眼下无需为收息收贷发愁,将来也不必担心贷款责任会追究到自己头上,市场风云瞬息万变嘛!至于不良后果,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过度集中,银行的生存直接依附于大客户的兴衰,银行命运反被客户主宰!从客户角度而言,因为获取贷款相对容易,超常投资、盲目扩张、冒险经营的情况屡见不鲜,银行在“垒大户”的同时,也在不断积聚着自身风险。二是对大客户的资信审核和贷后监管相对“宽松”,基本上是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或是因为面对大客户底气不足,唯恐侍奉不周;或是因为面对大客户麻痹大意,自認为可以高枕无忧。孰不知,以上种种,均会无一例外地埋下风险隐患。

2 上市公司筹资能力强,贷款还款有后路

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能够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层层审查而上市募集资金的股份公司,无疑是人们眼中的“明星”企业。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和市场份额,有的银行便“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和投资项目深入调查,贷后管理亦是走马观花。然而通过近年的信贷实践来看,一些上市公司非但业绩差强人意,还不乏投资冒进、做假账、炒股票等不良行为,操纵报表利润、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的事件时有发生,非但没能为银行落实还款资金来源,反倒成为投资冒进或财务造假的动力与工具。

3 资产负债率低,肯定债权保障程度高

换言之,就是认为借款人资产规模大,多加一笔贷款也无妨。其实不然,细究起来,此种观点失策之处有三:第一,忽视了资产的有效性。第二,忽视了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试想,如企业以部分短期负债支持了部分长期资产,那么一

旦面临短期债务偿还压力时,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到贷款偿债能力;第三,忽视了或有负债问题。或有负债虽非现实负债,但其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对外担保、未决诉讼与纠纷等,一旦转化为真正的负债,无一例外地会波及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特别是偿债能力。可怕的是,有些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对此避重就轻、语焉不详甚至根本不加披露。因此,在评估贷款风险时,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借款申请人的或有负债问题,且不能仅仅满足于财务报告数据,建议通过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面查询客户在他行的担保情况,并将查询结果与财务报告数据核对,以期发现披露不实问题,将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

4 流动(速动)比率高,肯定支付能力强

流动(速动)比率即企业流动(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旨在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速动)资产可以用作支付保证,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从指标的财务内涵来看,仅就还款保障而言,高比率显然要优于低比率,但现实并非绝对如此。这是因为,即使指标计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真实,但资产的变现能力也有可能名不副实甚至差之千里。典型的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中的呆账,存货中的积压滞销商品,其变现能力都会大打折扣;至于在应收账款项下反映的高额预付账款,正常情况下,所对应的多是在途存货,非正常情况下甚至是“空手道”高手们惯用的虚假概念存货,变现能力无疑更为间接、更为“缥缈”。由此可见,在进行比率分析时,必须辅以账龄分析和流动资产结构分析,只有将变现困难或变现无望的资产剔除后,据以计算的流动(速动)比率才能够说明问题。再者,在财务分析中,任何一项指标都不是孤立的,流动(速动)比率仅是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一项,应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共同分析,才能进一步修正短期偿债能力评价结论。

5 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

这种认识显然忽略了两个方面:一是忽略了高利润是否正常?是否主要源自健康的主营业务?是否历经“让我一次亏个够”之后的天文级数增长?是否得益于以前年度秘密准备?是否得益于关联企业间的并购、资产处置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操纵手段?实践表明,与“非正常”相关的必是虚假繁荣甚至财务造假无疑;二是忽略了与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亦有相应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直接反映其经营状况和支付能力,故在国际上素有“现金为王”一说。利润可以各种各样的资产形式存在,有利润不一定有现金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仅是由于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应付款的提前集中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出现高利润企业无钱还贷的尴尬现象。至于前面所提到的种种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指标的“大手笔”,更是毋庸多言!

6 只要抵押充足,银行贷款就保险

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持此观点者认为,只要设定了抵押,就有了退路和保障,在此前提下,放贷大可“有恃无恐”,于是就有了资信审查环节的“速战速决”与贷款发放后的“泰然处之”。孰不知,抵押物权的主张与实现谈何容易!

漫说高估冒算、物理损耗和精神损耗导致的资不抵债,也不说维权路上的旷日持久与代价付出,单是法定优先权,就足以让贷款抵押权相形见绌、退避三舍。这是因为,贷款抵押权是基于商业银行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产生的担保物权,它的成立并非源于法律直接规定,其受偿顺序只能屈居于法定优先权之后,二者一旦遭遇,极易使银行苦心设定的贷款抵押前功尽弃,从而导致债权悬空。

7 能付息就是好贷款,铺底流动资金很正常

表面看来,按时付息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信誉,但却忽略了还款资金源自何处。如是靠主营业务收入付息,企业的经营一般是乐观的;但如果靠投资收益或出售资产偿债,甚至靠他行借款和上市圈钱来拆东墙补西墙,那么,财务窘状就可想而知。正是基于“能付息就是好贷款”的片面认识,贷款银行可能会做出企业运作正常的错误判断,从而放松贷后管理。而在“铺底流动资金很正常”的观念影响下,一些贷款更是得以借助一次次的倒贷而“四平八稳”地短借长用,且全然不受合同约定用途之约束:或流贷固用,或转向他行还贷,或用于交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还有的公然“调配”给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或干脆成为新设子公司的股份,更有甚者,一方面大量举债,一方面在账户上搁置巨额头寸,以备伺机扩张或进入股市。如此一来,贷前调查时看好的资金使用效益自然成了过眼云烟。于是乎,在“正常”还息行为的掩盖下,在名义上的“收回再贷”之中,贷款银行可能会满足于100%的收息率,眩目于企业账户存款倏忽即来、倏忽即去的“大手笔”,却忽略了最不该忽视的基础经营面与贷款用途监管,从而眼睁睁地错过风险规避时机。

当然,对于“信贷风险识别”这一重头课题而言,以上仅是泛泛之谈,难免有不尽之处,而要切实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更非只言片语、纸上谈兵所能够解决的。作为银行信贷人员,不但需要高超的财务分析技术,还应该掌握相关的行业背景及产业知识,除此以外,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必须尽职尽责,将资信调查与贷款监管不折不扣地落在实处,唯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慧眼识风险,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夏乐书主编.《国际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英国皇家银行学会(CIB)著,刘霄仑主译,《现金流量管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