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改形势下“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新课改形势下“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九壹网
新课改形势下“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7T18:37:49.06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 作者: 李华平

[导读]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学科资源的拓展和丰富,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熏陶和品质的引导,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和道德思想观念。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德育教育号召,利用语文资源和教学活动强化教育效果,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研究德育开展的方式和途径,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的同时来构建德育教学综合课程,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李华平 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镇民族初级中学 444300

【摘要】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学科资源的拓展和丰富,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熏陶和品质的引导,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和道德思想观念。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德育教育号召,利用语文资源和教学活动强化教育效果,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研究德育开展的方式和途径,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的同时来构建德育教学综合课程,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初中生的德育品质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其语文知识,还要融合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内容的关系,找到科学的融合途径,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推动初中德育教育事业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价值,探索了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

党的已经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然后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学当中,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世界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人。立德树人在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体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方能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我发现有一部分中小学在立德树人方面表现得很好,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学校忽视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例如,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初中生的书包装满了他们的课本,还有的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这些问题充分表明了初中语文教师对立德树人的不重视。在她们看来,初中生唯一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获得好的分数,这种“育分”比“育人”重要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面对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立德树人的现状,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科,在学习语文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灵、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因此利用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实际上非常符合学科的特点,同时也能够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途径。从教学的层次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素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来开展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实际上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丰富学习的素材和资源。而且教师可以从德育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了解文章中的内涵,并且能够从语言的学习中感受情感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语文学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了解文章的背景开始开阔眼界,深入感受语文学科的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情感体验,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坚定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在初中阶段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帮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培养,因此立德树人也是当前教育的基本理念。而语文承载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其中蕴含的各类教育真谛以及情感道德观念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必须要利用语文教学工作对其道德品质、价值观等进行积极引导。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中从全方位了解语文的科学精神和实际价值,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语文知识,有利于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清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 二、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德育素材

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丰富德育素材资源引导学生从心理、品德上进行改变,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073-02

首先,教师需要挖掘教材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不同的知识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做好引导和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语文素材中感受文本背后的人文性价值和德育内涵,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的课文时,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先生的主义精神,所以在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白求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同时教师也要精心准备课件,整理出关于白求恩的生平资料以及伟大故事,以此丰富教学的内容和资源。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挖掘课本中重点的句子和段落,将这些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比如“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主要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个段落进行资源素材的延伸,搜集更多有关国际主义精神的案例和名人,丰富学生的知识,强化对学生的影响。

最后,除了挖掘课文内容的素材之外,教师还要结合课本中其他的课外活动或者单元导语去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杰出人物生平事件的学习去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伟大理想,从中得到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导语时可以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历史杰出人物是谁?他们有什么贡献?你喜欢他们什么精神品质?让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和互动,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2.创建真实意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带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基础,从教学环境资源以及方式上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他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领略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当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时,他们也可以从语文知识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体验能力,从中认识更多的德育素材。所以,教师需要创建真实的意境,让学生可以快速投入到情感共鸣中,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章传达出来的意图和感情,为德育教育打好基础。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课文《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创建情境导入:先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作为母亲河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接着教师还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播放《黄河颂》的朗读录音,营造出于黄河气质相符合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能够体味出黄河无穷的魅力,学习黄河不朽的精神。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黄河的真实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黄河,理解如巨人的黄河、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摇篮等众多比喻的真实含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利用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他们对黄河的赞颂和尊敬之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唱《黄河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这样的情境学习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可以在感受文章情感、朗诵文章的过程中激发出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再进行有效地引导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他们更加关注祖国,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3.在文本内容中寻找“立德树人”教育的契机

北宋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的使命,唐代韩愈也提出“文以载道”的理论。自古以来,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写风花雪月,个性情绪。更是承载着一个文人,一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挖掘出这一点,让它为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服务。

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这一课时,抓住文中最后起总结作用的句子“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从三个方面来设计课堂,一是不幸者是谁,不幸体现在何处?启发学生去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引出老王的不幸,结合当时文化大,计划经济等一系列背景分析不幸者老王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像老王一样的这一类人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感受不幸老王的厚道善良;二是为何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联系背景,可见杨绛一家其实当时也遭遇文化大的。没有“幸运”可言,可是作者却觉得与老王比自己是幸运的,体现杨绛面对挫折时的乐观知足的精神。

又如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让孩子们知道虽然古人提倡“学而优则仕”,但出仕的目的,更多的文人是为了实施治邦的伟大抱负,而不只是现在世人眼中的升官发财,光耀门楣。在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时,可以结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建造结构给学生介绍中国南方文人园林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置山水天地于方寸之间的千古雅兴。学习庄子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可以让学生探究庄子与惠子性格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局面等等。

总的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主动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养成与提升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经典文学的重视,可以使教师的内心受到熏陶,不仅奠定了其人文素养的基础,也能从深度上使人文情怀得以萌芽,使教师在“举手投足”间,都能看到人文教育的缩影,这样“立德树人”因子便是真正地扎根于教师与学生的心间,给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带来永续的内驱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当下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语文教师就要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和道德素养,全面掌握语文课本内容,深度挖掘德育素材,还要通过创建丰富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语文学习,引导其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 陆健.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J]. 新智慧, 2020, 000(10):57-58.

[2] 王少光, 刘雪寒. 核心素养视角下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与途径[J]. 教师, 2020(6):5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