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年画的色彩语言与现代设计的联系
作者:陈淑娟
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1期
摘 要:年画以方寸容万有,以尺壁摄万象,承载了民族精神、文化、情感,积累了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木板年画作为时代精神象征的记录者,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审美追求。面对当代社会文化激荡的局面,其形式与功能在现代审美的重新审视下, 产生了新的解读,并对当代设计作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著名设计师陈绍华先生的邮票设计为例,分析传统年画元素中的色彩语言对其邮票设计风格的影响,从而思考当代设计作品该如何把握好年画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找寻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契合点。 关键词:年画;色彩;现代设计;陈绍华;邮票设计;传承创新
现代设计从未停止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在探索表达当代审美所需的形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并充满着人文和艺术价值的年画,尤其是其色彩表现形式,从诞生之际到现在,不论是对大众长期的色彩审美心理还是设计创作中的色彩运用都曾产生重大影响。
一、传统年画的色彩语言
年画的发展已逾千载,其发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孕育于汉唐,形成于宋代。年画,最早以门神的样式出现,用来烘托节日气氛,祈求幸福安康,在长期的民间审美心理和深厚的文化观念的引导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体系。大众对于年画总体的色彩感受是鲜艳夺目,年画用色大胆,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鲜明、刺激、热烈、喜庆。当然,不同地区的木版年画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之处,或质朴单纯,或色彩艳丽大胆,或细腻优雅。如朱仙镇年画主要有黑、红、黄、绿、紫五种颜色,色彩纯度较高,颜色鲜明艳丽且厚重,以暖色为主,较多互补色,搭配简单但装饰趣味性很强;天津杨柳青年画由于受到宫廷绘画的影响,色彩则要淡雅许多,常以红、绿、黄为主色调,辅以紫青色,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后,常以粉蓝、粉绿、灰色、金色等加以调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基本上以红、蓝、黄、绿、紫、黑为主,大胆使用亮色、纯色,不俗不媚;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整体色彩明快、亮丽鲜艳典雅,大多以大红、桃红、黄、绿、紫及淡墨作为主色调,粉色的大量使用也是其一大特点。从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地域年画的色彩运用中,笔者研究发现,这些本能自发的色彩感知及用色习惯与年画色彩的象征性及装饰性之间存有相互促成与发展的关系。
(一)年画色彩的象征性
年画中不同色块的运用与搭配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最受中国人喜欢的莫过于红色了,其色泽浓艳,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十分积极的色彩。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红色本身在想象中便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考工记》中也曾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可见古时在设色和施彩中即有象征性意义的充分表达与象征性的用色传统。经历几千年的传承,色彩的象征性得到了稳定的延续性发展,使人们对色彩有了约定俗成
的理解与想象,已经不仅仅是原始时期看见色彩所产生的单纯的生理反应和感官上的愉悦了,而是会自主地去附加其象征性意义。如山东潍坊木版年画(如图1、图2)中以大面积的红色为主色,黄蓝为辅,紫色次之,当观者看到这幅年画时,就会觉得十分吉祥喜庆。画面中的黄色设色更是给人以威严的感觉,人物面部被绘以红色,象征着这一人物形象的正直、威严、稳重。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配色之间都会有一定差异,自然,其象征性意义也会不同。 (二)年画色彩的装饰性
年画的作用就是作为装饰品张贴在门上或房屋内,用以烘托气氛。年画中色彩的原始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用色不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其中也包含着年画创作者主观上的用色情绪。部分年画创作中大胆使用高纯度原色,以及互补色的强烈对比,画面十分醒目,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图3中,大红大绿为主色调,配以蓝色和橙色,强烈的颜色对比与互补,使红色更红、绿色更绿,将画面纯度与明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喜庆欢快极强的气息扑面而来,与节日的气氛恰相融合。而有些年画则运用色彩的对比调和去表现画面(如图4),整体用色看上去比较淡雅细腻,画面很柔和清雅,红绿、蓝橙虽属对比,但色彩层次上细腻得当、不争不抢,色彩的饱和度降低,冷暖色調上没有明显倾向,“一团和气”四字也并未用艳丽的颜色,这样的画面色彩同样美观耐看。年画承载着色彩所赋予的装饰性,使色彩的特性从抽象的概念进一步物化、对象化,更加充分地表达了色彩在年画中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受与视觉效果。 二、陈绍华的设计风格与理念
陈绍华是个颇具个性的设计师,拥有很多职位和头衔,且知名度极高。他在传统与现代创作之间游刃有余,这与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与教育程度是分不开的。他有意识地将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个人情感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设计的作品既拥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失现代设计感,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又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设计意欲将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产生联系与契合。“大设计”观便是陈绍华的核心设计理念,意为强调培养全民审美素养和个性化创造能力,要求设计是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审美。他的设计作品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可能就是2000年的中国申奥标志,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一度成为设计典范。在收集与观察他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中,笔者越发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融入,使观赏者为之动容,一种深埋心底的寻根心理被激发,这就是其设计作品的意义所在。 三、年画的色彩语言对陈绍华邮票设计的影响
陈绍华的邮票设计在他的设计生涯里占有重要的比重,尤其是生肖邮票图案(如图5、图6、图7),将装饰绘画功底与民族情结相融合,鲜明地体现了他作品的传承性,其中甲申年发行的猴票影响力极大。这枚猴票发行的第三年,陈绍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不去重复别人的作品,力求创新(如图5)。这枚邮票的图案设计,是一个嬉笑可爱的猴子,面部笑容可掬,左手挠头、手捧寿桃,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和谐美满、吉祥长寿、喜气洋洋,传统意味极其浓厚。这枚邮票所展现出的年画色彩的装饰性在于,邮票的设计在色彩处理上,面部有
不同色块的对比和颜色区分。白色邮票底图上主要有红、黄、黑、绿的鲜明色块,画面有了冷、暖色彩的对比,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和蓝色与黄色相衬,同一颜色色彩纯度和明度的变化,形成色彩上跳跃的节奏感。黑色色块加强了整个画面的稳重感,突出了邮票明快、祥和、喜庆的主题。首先,当观众看到这枚邮票的时候不自觉地会觉得中国韵味十足,可以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最先冲击到观众眼球的莫过于色彩,有吉祥、喜庆、鲜明、热烈的寓意,这与年画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凸现出了年画色彩的强烈装饰性特征。其次,视觉冲击力同时所产生的反应是内心感受到邮票背后的寓意是喜庆,年画色彩的象征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绿、蓝、黄、黑、白颜色的组合,激发了民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颜色审美习惯,颜色组合所带来的色彩感受就会觉得强烈的喜庆吉祥感扑面而来,可见年画色彩的象征性对于整幅画面感受的影响。整个邮票独具现代感的同时又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具装饰性意味。整个票面的图案设计看起来色彩亮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喜庆,风格轻快活泼,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美感。陈绍华在设计时就希望它更加市民化、宠物化,于方寸之间体现其精美珍贵。这就是设计与传统元素相辅相成的力量,会让观看者产生本土文化上的认同感。
四、传统年画色彩语言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思考
传统年画中的色彩元素确实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应用元素,传统年画形成的用色规律体系仿佛就像一棵老树,许多现代设计都在不断地砍这棵老树的枝桠。有的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对传统元素生搬硬套,只知道借鉴或模仿然后强加于现代设计之上,其实并没有达到本质上的融合。现代的设计者应该充分掌握年画的色彩特性,努力探寻传统年画的用色规律,并在创作时发挥其优势更好地继承与拓展年画的色彩体系,使这棵老树更加充满生命力,枝叶繁茂。 五、结语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大多数设计一方面想要去融入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却避免不了地要成为迎合大众的消费性商品。杭间在《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写道:“设计,则是通过商业的运营,借由从观念到生活的潜移默化,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所以,就现代设计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市场来看,众多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性质的设计产品,在笔者看来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和传承是十分有利的,迎合大众口味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如何扮演好“推波助澜”这一角色上要认真审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它丰富独特的设计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J].民间文化论坛,2005(1):59-.
[2]冯骥才.年画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3]祝帅.陈氏设计的得与失——对陈绍华设计的认同与焦虑[J].美术观察,2004(5):31-32.
[4]谢春.浅谈绵竹年画的装饰性[J].装饰,2008(8):142-14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7]朱宛君.浅谈色彩的象征性语言[J]美与时代(下),2005(9): 作者简介:陈淑娟,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