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生物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教案济南版(1)

七年级生物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教案济南版(1)

来源:九壹网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复习提问 3分钟 教师活动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 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3.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蜥蜴、蛇等,它们形态特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又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 板书: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呢? 教师明确: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1

类和哺乳类。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2分钟 鱼类 【导入】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 ‘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 学生看故事并回答问题。 从趣味小故事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 兴趣。 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 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你知道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鲫鱼有哪些特点适应水中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鲫鱼,进一步认识鱼的特征。 一 、分组实验:《观察鲫鱼》 【温馨提示】观察时结合课本 80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体表。 (1)体色 :观察鲫鱼的体色,比较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 讨论:将深灰色的鲫鱼放到黄泥水的池塘里,它的体色会改变吗? (2)体形:观察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 讨论: 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 (3)体表 : a、观察鳞片的分布,想一想,鳞片有什么作用?鳞片上的侧线有什么作用? b、用手摸摸鲫鱼的体表,细心体会一下,感觉如何?想一想,这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 2.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0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学生依据观察顺序,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并作出回答: 背部深灰黑 色,腹部白色, 不易被敌害发 现,是保护色。 身体侧扁、梭形,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鳞片坚韧,有保护作用;侧线可感知水 通过观察活体鲫鱼,逐步认识鲫鱼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了解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流、测定方向;培养学生的 2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哪些? 成单存在的(奇鳍)有哪些? (2)用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鳃: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规律,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同时张开或闭合?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4.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13,思考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作用是什么? 二、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内容 体形 体色 梭形 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体表 鳞片上呈瓦状排列,有粘液 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 鳍 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鳃 红色,呈弓形 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不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人发现 起保护作用,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感知水流方向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 观察结论 与水中生活的关系 体表粘滑,可减少游泳阻力。 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结果:胸鳍、腹鳍可保持鱼体平衡;背鳍能保持竖直方向平衡;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与鱼的呼吸有关。 由许多块脊椎骨构成的。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学生比较归纳, 并认真填写 观察思考能力 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表格形式对知识归纳鱼类的主要特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3

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三、鱼的种类 多媒体展示:常见的鱼类图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鱼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它们有那

些共同的特征适应水中生活呢? 表格。 学生列举出常见的鱼类。 讨论归纳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1.终身生活中水中;2.身体呈梭形;3.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4.用鳃呼吸;5.用鳍游泳。 培养总结能力,巩固新知识。 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动物,通过观察,学会归纳,提高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过渡】鱼类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和内部结构决定了它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5

必须生活在水中,地球上还有一类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 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类脊椎动物。 两栖类 两栖类是由古代鱼类进化而来的,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其实,它们与鱼类一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青蛙就是常见的两栖动物。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问题: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0分钟 1、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蝌蚪和青蛙的呼吸器官各是什么? 3、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有何感觉?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如果我们在青蛙的体表涂上一层油脂,结果会怎样? 4、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 5、 除了青蛙,你还知道哪些两栖类动物 ? (先让学生列举,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两栖动物图片) 6、你能说出什么叫两栖动物吗? 学生互相表达交流。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 水中和陆地上。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皮肤湿润裸露;能分泌粘液。结果青蛙会缺氧。 【教师点拨】:两栖动物能不能生活在干旱地方?为什么? 害虫。青蛙是1.它的生殖离不开水 2.它的肺不发达,还要靠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师生共同总结】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可以分泌粘液,既能保持体表湿润,又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渗透给体内,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过渡】视频展示:蛇、龟、壁虎、蜥蜴、扬子鳄等几种爬行动物的图片。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学生列举:两栖类动物还有蟾蜍、蝾螈、大鲵等。 凡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生活在水爬行类 中,也可以生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应陆地生活在陆地上的活的动物。只不过后来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动物叫两栖动

思考下列问题: (1)图片中的动物与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2)爬行动物的皮肤与青蛙相比有何不同? (3)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4)你知道爬行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 (5)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有利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 【师生共同总结】 物。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观察爬行动物图片,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 通过问题设置,不断提高学生对爬行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是:皮肤干燥,厚实,体表 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生殖都是体内受精, 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完全适 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陆地上。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各种爬行动物思考并回答问题。 动物的认识。 培养分析能力。 6

一、比较归纳 让学生填表比较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方面的异同 鱼类 生活环境 水中 两栖类 爬行类 幼体 成体 水中 水中、陆地 呼吸器官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8分钟 运动器官 体表特征 共同特征 鳍 鳞片 粘液 尾 鳃 鳃 肺、 皮肤 四肢 四肢 干燥、鳞片或甲 肺 陆地 学生认真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 学以致用,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裸露、湿润 体内都有一条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思考: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很难见到青蛙、蛇等动物?它们为什么要冬眠? 【教师点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如青蛙、蛇等动物需要冬眠。 二、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1、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 A、尾鳍摆动 B、腹鳍和胸鳍摆动 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 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 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 ) A、皮肤 B、肺 C、皮肤和肺 D、皮肤或肺 3、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有脊柱 B、是否用肺呼吸 C、是否为陆生动物D、是否能用皮肤辅助呼吸 学生先思考,全班再交流完成。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同时培养 7

二、识图填空 1.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位的名称: 学生的 完成能力。 通过填图,巩固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2.剪去图10和9,鱼体会发生的现象是___ 。 3.6是鱼的 器官,主要作用是 ____ 。 三、思考回答 1、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是鱼吗?为什么? 2、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由海马爸爸孵化,小海马在育儿袋内长大。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学生识图填写。 板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 鱼类

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

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 两栖类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

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鳄鱼

爬行类

8

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外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学生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让学生亲自观察、充分讨论、比较,自己归纳总结鲫鱼的特点,进一步归纳出鲫鱼的主要特征。配合图片学习。如常见的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多媒体图片。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课堂中充分发扬民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课堂效果较好,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都能学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