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导语设计
作者:张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7期
张波
(河北枣强中学,河北枣强053100)
摘要:导语设置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设置好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仔细琢磨导语的设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7-0081-02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本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课的首要问题。
一、导语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多变性。每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恰当地设置导语,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用同一类型的导语。教师也应当根据授课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涉及到沉重的话题时,不能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导入,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进而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简洁性。导语是为引出新课而设计的简短语言,时间不能过长,基本控制在5 分钟以内,否则就会耽搁正常的教学任务,也会使得学生过多地停留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当中,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望。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对每堂地理课都充满了期待,对教师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试想师生关系很融洽,那么教学过程非常轻松,学生的听课效率很高,当然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地理。
4.启迪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经常思考、善于思考的同学往往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进而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对知识运用得也更灵活。
5.新颖性。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有新意,体现时代特色。
现在的高中学生,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对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那么,精彩恰当的导语应该如何设置呢?根据7 年来的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出与本节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话题,或是实事要闻,或是一些成语典故,抑或
是一部电视剧的情节,都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1.温故知新法———重难点知识,提问式导入。“温故而知新”。由复习上一节知识导入新课时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在知识之间衔接紧密,又有一定梯度的课堂中。比如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1 课时是讲不完的,基本上得用2 课时,第一个课时讲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及在近地面的表现是形成了7 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第二课时紧接着就得讲冬夏季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及季风环流,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密,一环套一环,上一节课知识上课之前复习提问,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以为更好地学好本节课打下基础。因此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 )叙述三圈环流形成过程;(2)说出七个气压带分布;(3)说出六个风带名称及风向。
2.设置疑问导入法。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新知识,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此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提问:为什么海水会流动?学生可能会想到是风带动的。那么接着提问:在风的作用下,海水会按照什么规律去运动?再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春旱”和“寒潮”为什么在冬春季节时常发生?以此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3.成语、典故、诗句导入法。有些成语、典故、诗句往往蕴藏一定的地理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体现老师博学,而且让整堂课带有浓浓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时,可以引用“水滴石穿,沧海桑田”蕴藏哪些内外力作用;讲热力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段“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典故,提出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成功,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知道了;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提出同一座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4.创设情境导入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快速地从下课懒散的情绪中出来,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比如在讲区时计算时,设置如下情境:美国总统奥巴马从纽约乘飞机,来北京访问,要准时参加在北京国宾馆8 点召开的会晤,那么他应当在纽约时间的几点出发?讲中国铁路线时,可以创设情境:老师想从衡水坐火车到成都去,请同学设计一条最短的线路来。
5.情感渲染导入法。讲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关于这些问题带来危害的视频或者图片,从而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对于灾区的人们表现出万分的同情,而对于问题的制造者产生强烈的愤怒。学生会怀着沉重的心情听课,极力地想知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会认真思考解决的措施。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对于今后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6.生活小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了解现实中的地理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地理知识也可以无处不在。比如,讲热力环流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当水沸腾后锅里的水为什么就会上下翻腾?讲大气热力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冬季农民在田地里制造人工烟雾可以预防霜冻,这是应用到什么原理?
总之,地理学科的导语可谓变化无穷。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具体情况科学地、合理地使用导语,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使学生乐学好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