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

作者:王一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在公共议程设置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日益重要而深刻,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要通过建立多种官民网络互动渠道,来发挥网络对公共议程设置的积极影响; 同时又要采取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完善网络法规条例等来规避网络对公共议程设置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社会问题议程影响

21 世纪, 很多新的社会元素逐渐兴起, 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社会是最主要的一股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来自互联网的不同声音对公共制定的影响日渐显著,网络为分散的民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新渠道,因此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也成为相当重要的议题。

一、互联网的兴起为什么能影响社会问题进入议程 1.互联网的兴起影响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可能性

行政过程的报告与命令体系存在层级性,问题在经过一层一层的报告链条最终决策系统时,可能使描述的问题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真实存在的问题的状况。所以为了能够使问题及时地而且准确地传输到决策系统,很有必要减少报告层次。可供发言的诸如“领导留言板”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正好在行政诉求的传达上担当着“直通车”的角色。 2.互联网的兴起影响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可行性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应运而生, 为网络公民参与提供了契机。网络言论的意义在于针对同一事件,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在言论互动的过程中, 共同催生出新的观点,在短时间内即可激发出强大的力量, 迫使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3.互联网的兴起影响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充分性

一方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文明的发展,参与型、服务型等现代理念的相继提出,单独依靠极其有限的工作机构来吸纳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和新兴群体的政治诉求不断增长,也必须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支持和合作。互联网在普通公民与之间搭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让群众意见得以表达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解动态,同时促进公共事务的公众化、规范化,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且对公民的需要迅速做出反应。

二、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影响 1.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积极影响

社会上存在的公共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并非所有的公共问题都会进入的工作议程。议程的建立实际上是打开了一扇“之窗”,不过“之窗” 常常处于关闭状态, 因为它受到诸如公共问题的严重程度、的认知与态度、新闻的关注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打开“之窗”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强大的网络不断地宣传和强化公共问题的严重性, 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强大的网络给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从而改变了他们对公共问题原有的认知与态度, 从而将该公共问题纳入议程。 2.互联网的兴起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一个人不管来自于哪个地方、属于何种领域和群体,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公共问题发表评论, 这样就会不断制造出各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焦点问题,这使得议程出现严重的信息超载,如果不能对焦点问题和重要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那么就很有可能将某些非焦点问题纳入议程,出现议程设定的偏差。如果把某些非焦点公共问题、甚至是网友“造” 出来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 公共问题”纳入工作议程, 那么接下来进行的方案拟定、方案选择以及执行都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行为。 三、如何发挥网络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积极影响 1.建立多种官民网络互动渠道,了解民情、听取、集中民智

社会问题进入议程设置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只有这样,社会问题才能及时得到关注,进入议程,不必等到特别严重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必非要由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2.建立快速应急机制,把握网络主导权

网络具有交互性,这就要求引导者以平等姿态与普通网民对话,增强透明度,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及时提供事实的和了解的机会,建立科学的接收反馈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舆情和所反映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快速有效地做出调整,网络舆情应对得到提速,把握其主导权。

3.主流媒体要积极提高网络引导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德国的伊丽莎白?诺埃勒- 诺依曼中描述了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类观点会越发大胆地被发表和扩散; 而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她所说的“”实际上最初是媒介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媒介正可运用这种社会功能,营造“意见环境”进行正面报道,从而正确引导。

四、如何规避网络对社会问题进入议程的消极影响 1.国家要健全法规条例,加强问责力度

国家应该尽快健全相关法规条例,要求主体不仅要重视信访部门反映的问题,即要求各部门规范网上社情处理程序,实现网上投诉有结果、处理有时限、建言有回音,形成对网上社情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 2.健全网络道德规范,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因此,国家要健全相关网络道德规范,引导网站和BBS 管理者做理性和负责任的把关人,打造“绿色网络”,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3.要明确在网络反映出的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3.1必须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党和的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做法等告知公众,使谣言等不良消息的传播空间遁形无踪。 3.2修复公信力是应对的核心问题。在涉及与民众关系的问题上,网民形成了传播学中的所谓“刻板印象”,如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的缺乏信心,所以要切实树立公信力和法制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议程设置: 大众媒介与[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