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足浴疗法护理体会
[摘要] 通过对需要保健的患者通过中医足浴疗法及护理使其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中药足疗法及护理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方便、适应症广、效果显著、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因此,它已成为广大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防病与养生保健的有效绿色疗法。 [关键词] 中医足浴疗法;病理;疗法;护理
中医足浴疗法同街头足浴有根本的区别,街头巷尾的足浴只是使人感觉舒服,但没有疗效,而中医足浴疗法不但不舒服,且有疼痛感,所谓“先痛后快”。中药足浴疗法运用中医煎煮取汁的办法,通过泡脚祛病疗疾,其精髓是通过药液之后所产生的温热作用,再借助药物蒸汽和薰洗,让药的成分通过皮肤进入血液,之后随血液流动而快速进入体内。这样,药物便通过身体一系列的功能及运动,影响和改变脏腑原有的功效,让疾病得到缓冲或根治。中药足浴疗法不同于传统的温水足浴及足底按摩,是要在中医专家辩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患者所患的不同疾病而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进行治疗。中药足浴疗法最大的特点是简便、安全、费用低且无副作用。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一些方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1 病理分析
总结人体肌理,全身有6条经脉,其作用各有不同。其中两脚上的穴位不但非常敏感,而且可与全身其它器官及脏腑形成反射区,进而形成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是通过皮肤肌腠来完成的。中药足浴疗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药物刺激这些反射区,进而作用于人
体。那么,当我们进行治疗时,不同的药物便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肌腠,然后传入体内,刺激器官,调节功能。而热感应又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同时使非常活跃的药的成分迅速遍布全身,治病疗疾。 2 适应症状
根据中医辩证论原则,不同病症应用不同的中药汤剂足浴,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痹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下肢静脉曲张、虚寒性胃疼、慢性腹泻、高血压病、失眠、美容、去斑、保健等。同时,中医足疗可治足部腱鞘炎、跟骨海绵底质炎、股骨窦综合症、骨则后遗症等。 3 适应人群
中医足浴疗法适用于各种人群,老中青咸宜,同时包括各种长时间用脑者,及高强度使用腿脚的从业人员。 4 具体疗法
中药药浴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取中草药,经过合理搭配后煎成汤液,然后进行科学的药浴。一般来说,中医足浴疗法过程约1个钟头,分药浴、按摩、叩击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根据配方配置中药汤剂,并将温度控制适中,患者将脚浸于药汤中约半个钟头。然后,根据患者病情按摩发病部位约20分钟,这个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
最后,用特殊工具叩击患者穴位约1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中医足浴疗法的三个因素至关重要,即足够的温度、足够的时间和足
够的刺激。 5 护理体会
在中药足浴治疗的过程中,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刺激使胃肠蠕动,这样就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护理者,治疗前应提醒患者做好足浴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如排尽大小便、进行心理沟通、讲解治疗原理、调整病室环境以使患者心情愉悦等等。如遇特殊患者,便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方法。如遇感冒患者,要在其身体上加盖衣服或被子;糖尿病患者浸泡双脚时水温不宜过高,还有如造成外伤严重者便不适宜此种疗法。还有,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护理方法,如春天天气变化无常,适时调整室内温度非常必要;夏天天气闷热,要及时开窗通风;秋天阴雨季节时,要注意使室内温度适宜;到了冬天,除了保证室内温度外,还要使患者身体祼露的部分得到保暖。在整个足浴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注意患者有没有异常反应,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停止治疗并报告主管医生。此外,治疗结束后,应擦干双脚,注意及时保暖。 6 注意事项
6.1在中药足浴过程中,有三个因素非常关健,即前面所说的足够的温度、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刺激。一般情况下,温度要求在37~45度之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温过热烫伤皮肤,或温度过低影响疗效,同时要注意汤剂浸泡时淹过踝关节。足浴时,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时间,这样药物才能充分吸收,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根据反复试验,时间每次当在30~40分钟之内为宜,当然,浸泡的过程中还
可以辅以其它的物理刺激。由于在疗病过程中,肠胃蠕动,血液循环加速,故要求吃饭前后短时间内不要足浴,以免引起其它不适反应。 6.2在进行中药足浴治疗时,有几种情况必须引起注意,一种是体质特异者,一种是患皮肤病者,还有一种是皮肤有外伤者。遇到第一种患者时,用药浸泡时药物会泛泡,有时伴以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等症,这是过敏反应的前兆,一旦有此种情况出现,应立即停止治疗。
对于患皮肤病的患者,特别是一些有传染性质的皮肤疾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一是要防止其自身传染和交叉传染,二是要做好药物浸泡的密闭性,不要使其外泄。如可用专用的与外部隔开的设备使其浸泡,这样可达到既能疗病,又能防止交叉感染或传播传染病的目的,一举多用。对于皮肤有外伤的患者,要检查是否可直接进行浸泡,如可浸泡,则应在足药治疗完毕后,立即冲洗和擦净受伤的部位,一是避免受凉,二是防止外部细菌感染。
6.3中药足浴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引起身体的某种不适,这是由于浸泡双脚时,温度上升,下肢血容量增加,头部供血不足,短时间内可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的感觉。如有此类情况发生,应马上让患者停止浸泡,在床上躺下,然后用醮了凉水的毛巾拭干双脚,这样可在短时间内使病人原先的症状得到缓解。
6.4对于一些有其它病症的患者,我们可视为不适合足浴的人群,这些人群包括心脏病患者、脑溢血未治愈患者、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出血性疾病、败血病等等,还有一些人如
对温度反应不敏感者,怀孕的妇女,年龄太小的孩子,有血栓后遗症者,若遇这些人群,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除调整好药液的温度外,还应避免烫伤。此外,药浴前半个小时应适当进食,以防体力不支。 参考文献:
[1]陈红风主编.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
[2]李曰庆主编.中草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