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案计划
(三年高职专业适用)
1、 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应、往届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校毕业生。
学 制:三 年。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常用机械绘图软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机床的维护、常用机床制造工艺和操作技能,典型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能操作一项或多项技能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培养规格 3.1、素质结构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党的领导,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和锐意进取、敢于承受风险与挫折的心理素质。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有健康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
3.2、知识结构
具有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
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与CAD、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掌握一般专用设备设计应具备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CAD/CAM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掌握金属工艺学、金工操作等基本知识与技术,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车工、钳工、铣工、电焊等中级或高级证书。
掌握各种普通机床管理与维护以及电控线路设计应具备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机床电器控制等技术, 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电工证或高级证书。
掌握编制数控机床加高技能型序和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工证。
熟悉工厂、车间生产管理特点,掌握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3.3、能力结构
具有编制和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具有CAD/CAM软件运用能力。
具有安装、调试、使用普通机床设备的能力。 具有管理、维护机床电器设备的能力。
具有按照工艺要求编制数控机床加高技能型序的能力。 具有操作、调试数控机床的能力。
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 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3.4、 考证要求
3.4.1 必须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主要是在第一、二学期考证)。
3.4.2 必须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主要是在第一至三学期考证)。
3.4.3 必须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CAD/CAM、车工、铣工、电工、电焊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资格证书。
3.4.4 必须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机床维护、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集中在第五学期考证)。
4、主要职业岗位
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对较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把握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层次、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我们主要对益阳市三大工业行
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表明,此专业毕业生在工业各行业中均有很大的就业空间,并在以下岗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4.1、机械零件加工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 4.2、IT—通讯—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3、机械设备生产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4、电工—机械产品生产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
4.5、机床维护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 4.6、现代制造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7、数控机床的加工行业中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
5 课程设置与主要课程内容说明 5.1 职业公共课 5.1.1思想理论概论
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5.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培养,法律基础知识。 5.1.3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5.1.4形势与教育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形势教育,国家方针、、法律法规教育。
5.1.5就业指导
机械加工业经济形势,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应聘知识和技巧。
5.1.5入学教育与军训
社会公德教育,学校校纪、校规教育,素质教育,军事与体能训练。
5.1.6高等数学
导数与微分、积分、微分方程内容。 5.1.7大学英语
英语语法、习惯用法,通过对话、听、读及写作训练,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5.1.8 计算机应用
基本内容: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文档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
5.1.9 体育
基本内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卫生保健知识。
5.2 职业基础课
5.2.1 机械制图与机械CAD
基本内容: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AUTOCAD绘图软件使用。
5.2.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基本内容: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长度测量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光滑极限量规,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尺寸链,圆锥和角度公差及检测,螺纹公差及检测,键和花键的公差及检测,圆柱齿轮传动公差及检测等。
5.2.3 电工技术
基本内容:磁路与变压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电气设备与控制电路、安全用电、照明电路和实用电工测量。
5.2.4电子技术
基本内容:电阻、电容、线圈、变压器、半导命名、半导参数、继电器、电声器件。
5.2.5 机械原理
基本内容:机械零件的强度 ,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螺纹连接(含螺旋运动),键、销联接,过盈配合联接,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链传动,轴,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弹簧等。
5.2.6 金属工艺学
基本内容: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机加工的工艺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课程和从事生产技
5.3 职业技术课 5.3.1 电机与电力拖动
基本内容:直、交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制动性能、控制电机的种类、特点、用途,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电力拖动的力学基础、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力拖动的机械特性,电动机的选择等。
5.3.2 机械制造工艺学
基本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
5.3.3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基本内容:数控机床的组成传动、结构,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控制原理,数控机床程序的编制,典型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数控机床的故障排除方法。
5.3.4 UG
基本内容:基本曲线、成型特征特征操作、高级曲面曲面编辑、装配工程图、UG环境配置。
5.3.5 机床电器控制
基本内容:电气控制系统图,几种电动机的电气控制电路。各种普通机床(车床、钻床、刨床、铣床、镗床、磨床等)设备的电器控制,组合机床电气控制和自动线的电气控制系统等。
5.3.6 PLC
基本内容:PLC的组成与结构、特点,PLC的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指令系统,梯形图设计方法,PLC的程序设计,PLC的应用设计。
5.3.7 机电一体化技术
基本内容: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超声波加工、振动切削加工等光电加工技术。
5.4 职业选修课 5.4.1 市场营销学
基本内容:讲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的种类、营销方法、营销手段与营销技能,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
5.4.2汽车驾驶
基本内容:讲授汽车驾驶室内的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交通法规,一般驾驶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
5.4.3 工业企业管理
基本内容:管理概论、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等内容。重点是设备、质量管理。
5.4.4 演讲与口才
基本内容:讲授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技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4.5 公共关系学
基本内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特点。 5.4.6 应用文写作
基本内容:国家行政公文、机关通用文书、国内外经贸文书、事务文书、法律文书、礼仪文书、科技文书等,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写作表达能力。
6、综合实训 6.1、金工实训
进行钳工、车、铣、刨、焊、磨工等操作训练,通过钳工操作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钳工常用工具、量具、掌握三级钳工操作技能。通过车、铣、刨、磨等操作实习,要求学生能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加工设备的类型、规格、性能、结构,为切削工艺基础、机床设备等得到感性认识。
6.2、数控编程与操作集中实训
以数控车、铣、电火花加工为主,熟悉数控加工工艺要求,自行编
程操作,完成一般零件的加工。
6.3、机床电器控制集中实训
在校集中实训机床电器设备的电器维护,学生动手实习,让学生掌握常用控制电器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机器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熟悉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和继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等。
6.4、械制造工艺学集中实训
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有关先行课程所学知识,选用生产中的轴、壳体、齿轮等类零件,编制符合生产实际的工艺规程,并以该零件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车、铣、钻、磨任一类工艺,设计一套专用机床夹具,让学生基本达到具有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加工工艺规程和专用机床夹具的能力。
7、主要实践环节
械械制图与机械CAD、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数控编程与操作、电机与电力拖动、PLC课程设计、机床电器控制、机械制造工艺学、CAD/CAM、光电加工技术
8、教案进程表
8.1、教案环节时间分配表(见表1) 8.2、专业教案计划进程表 (见表2) 8.3、专业实践教案环节安排表 (见表3)
表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案环节时间分配表
期 别 1 2 3 实 践 教 学 理论 考 认识 专业 顶岗 毕业论文教案 试 实习 实习 实习 (设计) 入学或军 毕业 训 教育 1 2 机动 教 学 (运动会、总周数 法定假日) 1.5 1 2.5 19 20 21 假期(社合 会实践) 计 5 24 11.0 2.0 12.5 14 1.5 1.5 1.5 5.0 3.0 7.0+1.0 28 5 26 4 5 6 13 12 3.0 4.5 14 4 4 1 1.5 7 1 2 2 1 2 8 18 20 19 117 7.0+1.0 26 5 31 25 19 148 合计 62.5 2.0 15.5 14
表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案环节安排
序 课程名称 号 1 行业见习 学时分配 学时 学分 70 2.0 每学期周分配 二 三 四 五 六 技能教案 理论教案 一 35 35 2.0 2.0 1.0 1.0 4 1.0 2.5 1.0 14.0 2 3 4 5 6 7 8 9 金工实习 机械原理 金属工艺学(含车工、铣工、焊工考证培训) 机床电器控制(含电工考证培训) UG(含考证培训) PLC(含考证培训) 数控机床(含考证培训) 机械制造技术 140 35 105 70 35 35 82 35 4.0 1.0 3.0 2.0 1.0 1.0 2.5 1.0 14.0 2.0 110 29 79 48 25 25 54 25 330 66 30 6 26 22 10 10 28 10 160 4 341 4.0 1.0 1.0 6 3.0 3 10 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 490 11 社会实践 合计 70 1167 33.5 826 4.5 14.0
表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案计划进程表
课 程 序号 课程名称 类 别 1 2 3 4 5 6 7 8 学 分 2 2 1 1 1 3 7 6 学时分配 理论 教案 22 25 16 10 10 40 90 48 每学期周课时分配 二 三 四 13 五 12 六 考考 学 试 查 时 1 1-6 1-6 1-6 3 26 33 16 16 16 44 120 94 课内 一 实践 11 4 8 6 6 4 30 46 3 12.5 14 2 职 业 公 共 课 思想理论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心理健康 形势与教育 就业指导 高等数学 1 大学英语 1-2 计算机应用 1-2 讲座 4 4 4 4 4 讲座 讲座 2 9 体育 小计/占学时比例(27.7%) 1 机械制图与机械CAD 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3 液压传动技术 4 电工电子技术 5 机械原理 6 金属工艺学 小计/占学时比例(25.5%) 1 电机与电力拖动 职业基础课 1-4 100 465 1-2 144 3 28 3 28 3 56 2 76 3 56 388 3 84 4-5 4-5 4 4 5 5 4 3 5 5 4 100 124 52 52 72 48 532 28 24 24 26 52 154 1539 6 29 9 2 2 3 5 3 24 5 6 7 3 3 5 3 32 2 2 2 2* 3* 11 96 85 10 271 88 20 22 32 60 44 266 50 70 70 26 30 48 32 326 22 20 20 20 40 122 985 90 194 56 8 6 24 16 12 122 34 30 54 26 22 24 16 206 6 4 4 6 12 32 554 2 17 6 6 2 12 6 6 12 2 4 2 2 4 4 12 6 2 2 4 4 4 4 4 6 6 4 20 2 2 4 24 2 机械制造技术 3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职4 UG 业技5 机床电器控制 术6 PLC 课7 机电一体化技术 小计/占学时比例(33.8%) 1 市场营销学/演讲与口才 内燃机原理与维修/公共职2 关系 业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工业3 选企业管理 修4 汽车驾驶(必选) 课 5 应用文写作(必选) 小计/占学时比例(13%) 总计 学分要求 23 24 6 2 2 24 16 2 4 6 24 选修学分要求 11 实践环节学分要求 33.5 最低毕业总学分 129.5 说明:(1)带*的选修课必须选;(2)各类课时分布:理论教案1326学时(含集中实践教案环节的理论学时
341课时);课内实践教案554学时;专业集中实践教案中技能教案791学时(见表三)。(3)教案总学时=课内理论教案学时+课内实践教案学时+专业集中实践教案中技能教案学时+专业集中实践教案中的理论教案学时=985+554+826+341(学时)。(4)理论教案学时:实践教案学时=(985+341):(554+826)=1:1.01。(5)小计/占学时比例=当前课程类总学时:教案总学时。其中:当前课程类总学时=当前课程理论教案学时+当前课程类内实践教案学时+当前课程实践教案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