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映山红,杜鹏花科。
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2.为什么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 【答案】
1.    写山净江空猿哀人家少,突出了环境的偏僻空寂,体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孤独与凄凉,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2.    百感交集,同病相怜的愁绪;被贬而愤懑;未报皇恩,年事已高的遗憾;对南方气(瘟疫)的忧惧之情;触景伤情,对自身前途的心灰意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干要求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等角度分析。“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这两句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霜毛一半加”指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
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分析诗人愁的原因可从前三联的内容来概括。前两联写景表现了诗人遭贬后的孤独与凄凉;第三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点睛】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
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