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分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学习实施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分组。小组分得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科学灵活的分组方案。针对官庄中心中学的实际情况,我个人的意见是: 一、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小组人数我从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并且4人组成的小组最为灵活高效,它便于随时调整配对形式及人员搭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我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同时注意社交能力上口若悬河的和沈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三、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当某一小组分定后,应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如果频繁的打乱小组,将使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评价也不易操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观察,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或者是小组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两三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作出调整时要了解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调整的意图。自己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且不可把某些人随意调来调去,使小组合作无法连续进行。
四、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