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创新】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蒋巍巍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针对我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在介绍课程基 本情况和分析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网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我校 《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建设。近三年的学、评、教情况表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5—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高 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速发展和相互结合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 1.教学方法传统,学生被动学习。普遍采用传统的 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 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 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课程以网络分 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认知过程。 层体系结构为线索,具有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 教师突出“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等特点。 2.教学课时有限,内容有待精选。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基本情况 内容既包含抽象的基本原理和枯燥的网络协议,又涉 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计 及灵活的网络接人和丰富的网络应用。主讲教师深感 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被定位为专业学位课程,网络管理 在有限时间里理论联系实际地把计算机网络原理讲解 与应用方向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目前 清楚实非易事,因此教学过程要么“赶时间”,要么部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由学分的理论和实验两门课程 内容来不及讲解,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构成。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衔接,在成绩考核上 3.实验相对,理论联系不足。网络实验教学存 计算。通过实验课程的单独开设,增加了实验课 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实验项目设置侧重简单网 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络组建和常见网络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课时较 二、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前半学期的实验教学进度快于理论课程进度,导致 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突出 实验环节的教学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的帮助 三、改变传统考试考查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养。其次,结合学校环保社团,举办环境专题辩论会、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 环境知识竞赛、环境宣传主题班会,创办环境宣传报来 学知识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 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第三,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废 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 旧电池回收、杜绝“白色污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 新能力。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采用传统课 保工作当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地改善现 堂提问、作业及课堂专题讨论形式,这部分占40%。实践 在的环境现状。高等学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素 和创新能力考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有 质教育是环境教育全民化、全程化的主要对象和实践 关专题,例如要求学生对家乡或学校周围环境状况进 者,但是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 行调研等,做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最后完成一篇课程 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教师 论文,并用多媒体课件在班上宣讲,占60%。通过这种理 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既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 教学质量,本文是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以期能促进交 基本原理和概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环境保 流,提高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教学的水平。 护素养的提高寓于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1】刘树铎.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最大焦点[N]冲国经济时 环境保护概论不仅仅是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专业 报,2007—01—16・ 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展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引导学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生通过凋查身边的环境问题,如大量使用的一次性餐 [3】董玉瑛,鲍雅静,仉春华.高校增设《环保概论》公修课程的 具,随手丢弃的废纸、矿泉水瓶、饮料罐等固体废物污 调查与分析U]・中国电力教育,2008,(7):102—103- 染;教室的长明灯、水管长流水等资源浪费;化学实验 室废水排放污染等。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办法,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融合,提高自身的环保 作者简介:黄宏(1974-),女,河南遂平人,副教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污染控制化学。 一155— 【教改创新】 不大。 三、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组重点围绕教学网站、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评价机制等5个方面展开 了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课程建设已经积 累了一定的经验。 1.构建教学网站。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计算 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组在校园网上搭建了教 学网站“路,在脚下”。网站包括“教学”、“资源”、“论坛” 案》。方案从课程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中提炼和构思课程 设计选题,引导学生运用某种编程语言实现网络算法, 进而加深知识理解。方案设计了1 3个选题,内容涵盖数 据链路层、网络层和运输层。每个选题需完成算法的程 序实现和设计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①理论 基础与原理分析。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用文字、图表等 表述算法原理,可以举例说明,切忌照抄课本。②数据 结构与算法分析。结合程序流程图、模块结构图等图表 分析程序结构、关键数据结构、关键算法,切忌粘贴源 代码。③测试数据与结果分析。结合输入的测试数据和 算法原理,分析运行结果,切忌仅仅粘贴数据。④课程 设计心得与体会。课程设计中的收获、经验、教训等。⑤ 课程设计程序源代码,粘贴所有程序源代码。 一等若干栏目。其中“教学”包括计算机课程群相关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程序设计》和《网络设计与工 程》的教学资源;“资源”涵盖了教学相关的软件、工具、 电子书等;“论坛”提供了师生的在线讨论和交流平台。 网站丰富的教学档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 2.精选教学内容。课程组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 络基本原理为核心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提 纲》。提纲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教材中的知识 点划分成了解、理解和掌握三类。①了解,是指学生应 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 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例如,数字、模 拟、信号等概念。②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 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 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 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例如,学生应理解计算机网络体 系结构、协议与服务、实体、服务访问点、面向连接服务 和无连接服务等内容。③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 况在正确理解某些概念、定律、原理和方法等基础上结 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例如,互联网路由 选择、IP地址、IP数据报寻址过程等内容,就要求掌握。 3.改革教学 法。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授计 算机网络内容。针对不同知识点设置问题,通过提问启 发、小组或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 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①启发式 教学。对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 传输、差错检测)、以太网的CSMA/CD协议等内容可以 采取启发式教学。通过多个问题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解决方案,进而深刻领会相 关知识。②讨论式教学。网络体系结构各层需实现的差 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 5.完善评价机制。为了改变一卷(期末试卷)定分、 人(教师)定分的片面评价方法,课程组设计了多角 度、多角色的综合评价机制。力图全面、客观地评价学 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评价机制涉及 纵横两个维度。①纵向,着眼多个观察点,提倡关注教 学过程的评价。其中理论课程的观察点包括课堂表现、 练习测验(含期末笔试)和课程设计等;实验课程的评 价则包括累计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综合考试和主题 探究得分等项目。通过一系列形成性评价,以期从过 程、结果、态度、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课程成绩 评定。②横向,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在课程设计、主题 探究等项目中增加学生自评或互评等环节。其中学生 白评主要评价自我满意度和收获等;学生互评则观测 团队协作中的分丁、贡献等。通过多角色的参与,促进 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 机,直面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改革。通过 精选教学内容、采取多元教学、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评 价机制等手段,变单向传授为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 习动力和主动行为,进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 量。学校教务系统中,《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和实验 课近三年的课程学、评、教得分均在90分以上。这充分 说明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路,在脚T[ ̄B/OL].http://dil1.2jtcm.net.2011-04-20. [21蒋巍巍.《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提纲[EB/OL].http://dill  ̄jtcm.net/new/index.php/20o9—03—07—03~25—55/2010—09— 28-07-08-04.htm1.201 1-04-20. 和释放等功能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等方式。 围绕这些功能的含义、在TCP3P的哪些层次实现、如何 实现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学生间的相关论述与补充 p】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l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巩固知识。③案例式教学。网络分层的必要性可借助中 德教师对话等案例分析说明,数据封装与传输过程可 类比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案例展开讲解……通过现实 案例,将抽象的网络原理转化成身边的常识问题,从而 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4.增设课程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 『41蒋巍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方案[EB/OL].http: //dil1. ̄jtcm.net/new/index.php/2009-.03—07—03—25—55/2009 11-08-11—17-57.htnf1.2011-04-20.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度校级精品建 原理的理解,促进知识消化,学校增设了课程设计环 节。课程组设计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方 设课程(2007—10);浙江省高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项教学改革项目(2010—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