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化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了人类的城镇化之旅。然而,就我国的现代城镇化的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短短的50多年。实际上,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即工业化进程,我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相当缓慢,是典型的滞后型城镇化模式,造成这一现象有诸多的历史原因,比如我国的工业化是以重工业为先导的,缺乏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力。这一滞后的城镇化不利于整个工业化的体系建立,阻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村以及农业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率。
现代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不仅在于如何消纳庞大的人口和提高城镇自身的发展标准,而且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支撑这种城镇化发展的资源基础,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土地资源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一环。
1、 农村土地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制约农村土地利用的关键因素,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一开始的不联产责任制到联产责任制,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从土地承包期限模糊到承包期限30年不变,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在不同的阶段,有效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再次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变得刻不容缓。
制度劣势是最大的劣势,制度创新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就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让农民切实的享受到级差地租Ⅱ所带来的收益。。其次在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租赁体系,这既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首先可以把大量的存量农村土地纳入有偿使用范围,给农民带来切实收益,再次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节约,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最后还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 加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投入是集约化利用农村土地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所致。加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的农村土地利用长年都是粗放型利用方式,靠增加耕种面积,增加劳力劳动来增加农业产量,这种方式的后果就是农村土地过度开垦,造成农村土地退化,而效益又是极其的底下。为了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力,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
造成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的不够,其表现在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还是几百上千年前的设施,农业工具还是农业社会的镰刀锄头,农业动力还是人力加牛力,这样的生产力水平肯定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国家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并且还要制定相关的法规保障农民投入的效益,这样才能激发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3、 农村土地整理
农村土地整治是保护农村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杠杆,对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实现了村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实现耕地总量增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村大量年青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又加上农民承受自然灾害能力小,通过土地整治对农村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通畅”的集中连片千顷良田对外进行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破解了用地瓶颈,使得“双保”得以实现。土地整治打通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通道,突破了城镇建设用地瓶颈,开辟出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大大缓解了用地矛盾,又保持了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我国长期采取的滞后性城镇化措施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进入到“十二五”时期,如果再采取这一城镇化,无论是对我国城镇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农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这一的执行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无疑是重中之重,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在现实利用过程中会有来自、科技、人力、资金都诸多方面的阻碍,但是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解决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加快制定相应,加大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农村资金、人力、科技的投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仁. 科学发展观与国土资源管理【J】. 资源产业, 2004 ( 6 ) [2]黄·阿拉腾别立格. 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国土资源【J】. 瞭望, 2004 (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