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堂吉柯德与阿Q人物形象的对比

堂吉柯德与阿Q人物形象的对比

来源:九壹网
・文学研究・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2015年第22期 堂吉 柯德与阿Q人物形象的对比 张鸿渐 湖南沙市雅礼中学摘湖南长沙410007 要:人们认为鲁迅先生笔下典型的人物形象“阿Q”来自于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由于他们 在精神上的相通性,常常拿来比较,本文主要分析“N'Q”和“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关键词:堂吉柯德;阿Q人物形象;对比 影响,他成了黑暗统治的替罪羊,最后难得一死。所以阿 Q这个人物体现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 等级化,事物有大小,上下,贵贱之分。因为文化根源的不  学时就读过《堂吉诃德》的德文译文版,在1921年,鲁迅 同,所以导致阿Q和堂吉诃德变得不一样,阿Q只会盲从,先生借鉴了堂吉诃德“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创作了《阿Q 而堂吉诃德用理想来反抗现实。 正传》中阿Q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开拓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先 三、从精神胜利法分析人物形象对比 河。 一“堂吉诃德”和“阿Q”都是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17世纪初的伟大作品 《堂吉诃德》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而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 “精神胜利法”是堂吉诃德和阿Q最大的相同之处,但 其实也存在着差异。堂吉诃德和阿0都沉浸于自己的幻想, 《堂吉诃德》是以16世纪新旧冲突的西班牙为背景创作 脱离现实,他们都因为自己命运的失败和现实的不公而在自 的,14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严重摧毁了原来的神学 己的脑海中幻想出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在里面活的自尊,可  殿堂,新思潮揭开了人类神秘的面纱,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 以反抗。而他们的精神胜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会的主流,塞万提斯刚好处于新思潮的顶峰,因此他成为了 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是积极的。他在自己幻想的世界 这场新旧冲突的代言人。塞万提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 中扮演着一个伟大的骑士,他用百倍的勇气杀敌,来反抗社 、从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对比 庭,所以这决定着他从小就跟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会,失败之后他能安慰自己安慰侍从,很快又能鼓起勇气再 塞万提斯曾经有幸前往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他在意大 去杀敌,再去反抗,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他 利阅读了大量的新思想作品,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 直有着行侠仗义、救苦济贫的理想抱负,他一身沉浸于骑 响,他笔下的“堂吉诃德”是穷困潦倒的下级贵族,他虽年 士梦当中,但他在临死之前觉醒,看清了小说的虚妄和现实 一近五十但性格强健,他迷醉于骑士小说,沉醉于当中的骑士 精神,在阅读了大量的骑士小说后发了狂,励志要做一个真 的残酷。虽然堂吉诃德的一生是虚幻的,但他的身上仍然是 积极的,有着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阿Q的精神胜利是消极的。他一遇到困难就往后退,他 正的骑士,去行侠仗义,去把骑士小说中的故事一一照办。 由此可见,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 息息相关。 《阿O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20世纪初的作品,当时 中国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思想运动中,当时的人们不断探 索,努力地挣脱封建制度的压迫,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一 在无力反抗的时候喜欢编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他自轻自贱, 看低自己,只是整天幻想着安慰自己接受残酷现实的理由。 他没有、自由的人格和思想,只是用荒谬的自我陶醉来 麻木自己、他们并没有想过去抗争、去改变现实。最终在 临死前,阿Q还是没有认清现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还 列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率先投入改革的行列,鲁迅先生就是 沉浸于消极的精神胜利中。阿Q是个既可怜又可笑的悲剧人 这一列人中的先锋,他弃医从文,不断用文学作品抨击旧制 物。 度,讽刺旧思想。在这个历史时期,他受塞万提斯的影响创 四、结语 作了阿O这个人物形象,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赤贫 者,其地位低下,孑然一身,他被统治者剥削得一无所有, 他不识字,没有文化,活着是他唯一的目标,他最终也投身 于,最终还是做了的牺牲品。 二、从文化根源分析人物形象对比 堂吉诃德和阿Q的文化根源也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存在一 定的区别,在西方,教文化深入人心,它的观念是用彼 岸理想抗拒此案现实,它遵从“弱肉强食”又讲究自由正义 和博爱,这使堂吉诃德的变成了一个理想至上的人物,他有 着骑士梦,他用的骑士梦讽刺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即使这是 虚假的,可他的心中有一个上帝,有一个骑士守护着世界。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与道家思想互补,儒家思 想认同社会世俗阶级,但也讲究仁爱至上,因为这种思想的 堂吉诃德与阿Q的人物形象都是伟大的,作者用典型的 人物形象来讽刺旧思想。他们的精神胜利法都是生活在当时 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普遍的内心思想。堂吉诃德沉浸于自己虚 幻的骑士梦,用理想来讽刺现实。阿O的精神胜利讽刺了中 国旧思想下中国国民的奴性。两个作品和两个人物形象的意 义都是伟大的。堂吉诃德和阿Q都因为他们的伟大意义而成 为人们心中典型的不朽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钟兴颖.《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J].安徽文 学f下半月),2010(8). [2]李文优,张永杰.堂吉诃德在客店——论“客店”场景在《堂吉诃 德》中的结构意义[J]名作欣赏,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