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复习计算部分(一)
教学内容:乘除法及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口算,了解自己在班中的大致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
2、重点复习除法的笔算,能正确、熟练地应用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3、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的对比,强化对多步运算的认识,并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
4、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给学生准备适当的草稿纸 教学过程:
引入:今天我们开始整理与复习,这节课重点复习计算方面的知识 。 一、笔算:
1、用竖式计算:162÷30 162÷34 162÷38。
(算完之后,指名交流得数。再交流三题的试商过程,如:第一题可以直接商;第二题可以把34先看成30来试商,这样的商有可能会大了,需要调商;第三题可以先把38看成40试商)
填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计算并验算:
83÷18 604÷21 二、口算 三、混合运算
1、学生完成:
735÷15×6 800-600÷20 (704+258)÷37 18×(537-488)
根据以往学生作业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一般几个运算符号就需要算几步,不要多写“=”;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不要随意添加“( )”,改变运算顺序后,很可能不再是原来的题,计算结果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只要写在算式的下面,不要在全部算完后再在算式的右面添一个“=”,那样就是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混合运算的结果不会出现余数,如果出现,一定要慎重,很可能是自己算错了…… 2、复习运算律
在本子上有序地写下所学的4个运算律,指名交流 指出:运算律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简便计算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8+175+62 35×18 13×15×4 630÷42
329-186-14 720÷16÷5
四、总结:混合运算中有的可以简便计算,往往是运用了某条运算律,这时就需要“( )”的添加,但千万不能随意添加。有的题不符合简便运算的条件,那就只能按原来的顺序进行计算。
第2课时 复习计算部分(二)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及运算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算的能力。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灵活的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 一、口算
二、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735÷15×6 800-600÷20 (704+258)÷37 18×(537-488) 三、比较下面各题的大小。
190-40×2 ○(190-40)×2 72÷12÷3 ○ 72÷(12÷3) 240÷(8×3)○ 240÷8÷3 1574×51×0 ○ -18÷2
四、填空,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85×□ ﹦a×□
(2)25×(4×7)﹦(□× □ )×7 (3)(2×13)×25﹦13×( □ × □ ) (4)28+36+1﹦28+( □ + □ ) 五、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8+175+62 35×18 13×15×4 329-186-14 720÷16÷5 65+178+35+22
630÷42 7×125×9×8 六、列式计算:
1、483加上17乘35的积,和是多少?
2、用78在减去42的差去除432,商是多少?
3、160减去95与15的差,差是多少?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4、甲数比乙数少12,甲烽是27的3倍,乙数是多少?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3课时 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角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学难点: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课件1 师解释道: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便可以成为老师了。这节
课我们共同温习第二单元角。
二.梳理沟通、解决问题
1.认识角及它的组成 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生: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 师:图中的角可以怎样表示?板书:角∠1各部分名称 2.认识线
师:角这一单元我们还学哪些知识?板书: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 课件2猜猜看它们是什么?打一数学名词,有始有终(线段),有始无终(射线),
无始无终(直线)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判断的吗?
课件3数数下图有( )直线( )线段( )射线 3.角的分类
师:回忆我们把角分成几类?你能按从小到大顺序说说吗?具体说说是怎么分的
吗?(生回答)
师: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些类型角。(生举例) 4.量角
师:看来角是有大小的,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呢?(生:量角器) 师:谁来介绍一下量角器各部分名称?我们该如何测量呢?(同桌交流后汇报) 习题一下面量角的方法正确吗?中心没对顶点,零线没对一边,量角器放反,正确 师:你们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谁愿意上来示范正确的量法?(边说边演示) 习题二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第一个第二个角大小相等但边长短不一样。)课件4
演示(第三个是锐角∧)(第四个是钝角)
知识应用课件5 5.画角
师;画角时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习题三1利用给出射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135度60度.
2用量角器画150度角。
(学生出现问题,个别纠正指导)
师:除了用量角器画角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画角?(三角尺) 师:你来指指三角尺度数,想想用它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小组交流)
记录下来比比°哪组想的最多?°
(30°,45°,60°,90°,75°,120°,105°,135°,150°,180°) 师:你能用三角尺画一个105度的角吗?
师:下面我们课堂检测一下,看看你掌握的怎样。 6.课件基础性练习,针对性练习,开放性练习,技巧性练习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 平行与相交
教学内容:平行与相交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地回顾整理全册内容及完成综合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平行与相交知识,提高相关技能。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参与知识整理与复习的活动中,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谈话:同学们,这学期学习的知识可真不少,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自由回顾,全班交流。
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多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我们怎样整理才合理呢?分类整理。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式系统地整理一下,好吗? 小组合作整理,揭示本节复习内容。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二、小组展示,成果共享 1.复习 “线段、射线、直线”
(1) 复习回顾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 两个端点,能测量长度 射线 一个端点,不能测量长度 直线 没有端点,不能测量长度 (2)上台用尺子画出三中不同的线。
线段 射线 直线
2、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斜交 和 垂直) 平行
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三、巩固提高
1、出示题目:从图中找出平行、相交和垂直的例子。 2、画一画
(1)画一组平行线。
(2)以平行线间的距离为边长,在平行线间画一个正方形。
3、在学校体育器材上找一找平行、垂直。家里有没有这种现象。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谈话:同学们,通过所有同学的细心整理和精心设计,你又有什么收获?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第5课时 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
教学内容:直线、射线、角、平行和相交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相关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线、五种角等知识) 2、动手画一画,丰富学生相关感知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线:
边交流,边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说明: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如“3厘米”。 (2)画一条射线
补充说明: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画一条直线
补充说明: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二、复习角:
1、角按照度数,可以分成哪几类?请你从小到大地说一说?这5种分类中还有别的特点吗?
(如: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而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有范围的。注意:像285º这样的角不是钝角,因为它已经超过了180º) 2、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5种角,并写个各自的度数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3、关系:(说一说,写一写)
1周角=2平角=4直角 1平角=2直角 4、三角板中的角:
说说两块三角板各自的度数,并画一画(要加强分步指导,不然学生画角还是有困难的。)
在画好的三角板里标上各角的度数。
并算一算:90º+30º+60º=180º 90º+45º+45º=180º 指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应该是180º
把两块三角板的度数加起来,可能会得到哪些度数的角呢?(有序地算一算) 60º+90º=150º 60º+45º=105º 30º+90º=120º 30º+45º=75º 90º+90º=180º 90º+45º=135º 60º-45º=45º-30º=15º 三、复习平行与垂直 1、画平行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画垂线
先画一条斜的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A点,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
指出:画的时候,要注意相交的地方,还要注意标上表示垂直的直角标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A A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第6课时 观察物体、统计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数据比较大或是步骤比较多的计算,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 3、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计算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观察物体:
画小正方体:
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从某一角度观察,最多能看见它的3个面,分别是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画该小正方体。 二、用计算器计算及统计 1、计算下面各题。
1620÷36×24 321-7824÷48
6336÷(7-798) (520+208)×58
2、老师按年级报每个班级的人数,学生用计算器较熟练的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及全校的合计数。
一年级:37、38、42、42、43、43、43(288) 二年级:36、35、45、44、44、44、44(292) 三年级:53、50、51、53、52、52(311) 四年级:50、50、49、48、51、51(299)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五年级:51、51、52、51、52、52(309) 六年级:51、50、50、53、50、51(305) 全校合计数:1804人
问: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能发现些什么? 3、调查本班男同学的体重情况,然后填写表格。
(1)先可以问清楚今天在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再开始调查。调查完了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
看了这份统计表,你觉得我们班男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根据统计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统计图。 熟悉统计图的制作流程。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认数
教学内容:认数 教学目标: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方面的练习 2、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目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数:
1、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数位顺序表,并标上“个级”、“万级”、“亿级” (1)老师在数位顺序表下,写一个数:30800254009 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在读数的时候怎么处理0的问题。 把这几个0分别换一下位置,再读:38025004900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间0要读,每级末尾的0不读
(2)分别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为单位的数和用“亿”为单位的数 指名交流,说说为什么? 小结:四舍五入
2、写出下面各数(做在本子上):
二十五万 十亿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 写作: 写作: 写作:
八亿 三十九亿七千万 一百六十万零二十 写作: 写作: 写作:
3、(1)用“万”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245000 1034900 998003 (2)用“亿”作单位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做在本子上)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1120000000 370000000 2990000000 二、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第8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一)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中的部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增强灵活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以及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1、(1)王阿姨从12只蚌里剖出了432颗珍珠,平均每只蚌产珍珠多少颗? (读题后,让学生规范地解答,注意写完整答句。)
(2)照这样计算,她从26只蚌里能剖出珍珠多少颗?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指出:看到这样的字眼,一般都要参照前面算出的“一份数”。学生完成该题。
(3)如果每72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珍珠能串成多少条项链? ( 问“这些珍珠”指的是哪些珍珠?) 先估计,再计算。
2、茄子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 (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怎么列式?如果写成17×(12×5)行不行?为什么?)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要考虑列式的每一步是否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可以
考虑该算式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板书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 17×12×5 =17×(12×5) =17×60 =1020(棵)
答:西红柿有1020棵。
3、每小时行90千米,已经行了2小时
(1)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卡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卡车离上海还有多少千米?
(2)一辆卡车每次运货5吨。18辆这样的卡车运720吨货物,需要运多少次? (注意搜集学生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的多种算式,通过讲评来分析是否合理。最基本的算式:720÷(18×5))
4、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5行,每巷有20人。队形变化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
(读题后问:队形变化,什么没变?(人的总数) ) 学生算一算,再交流。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5、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有3组同学在跳绳,每组18人;还有5组同学在打乒乓
球,每组12人。 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吗?
二、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二)
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二)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间隔的两个物体排列的个数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爬楼梯、锯木头等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查漏补缺,形成技能。
教学重点:画出简明示意图,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 教学难点:绕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明确题目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知识点讲解 植树问题概念公式
首先要牢记三要素:① 总路线长、② 间距(棵距)长、③ 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一)、不封闭路线
① 若题目中要求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段数多1.
全长、棵数、株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棵数 = 段数 + 1 = 全长÷株距 + 1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全长 = 株距×(棵数 - 1) 株距 = 全长÷(棵数 - 1)
② 如果题目中要求在路线的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即棵数与段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
全长 = 株距×棵数;棵数 = 全长÷株距;株距 = 全长÷棵数。 ③ 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就比②中还少1棵。 棵数 = 段数 – 1 = 全长÷株距 - 1 株距 = 全长÷(棵数 + 1)。 公式:两端都植树 棵树=段数+1
一端植树
棵树=段数
棵树=段数-1
两端都不植树
(二)、封闭的植树路线 棵数 = 段数 = 周长÷株距.
我们所学过的封闭图形有: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
注意:如果在一个封闭图形上种树,顶点不种求总棵树,计算公式为:棵数 = 段数 = 周长÷株距.
如果在封闭图形的顶点上也种树求总棵树,计算公式为:每边棵树×边数-顶点数或者(每边棵树-1)×边数 总结:
顶点处不种树 顶点处种树
总棵树 周长÷段数 每边棵树×边数-顶点数
(每边棵树-1)×边数
(三、)锯木头 段数=次数+1 (四、)爬楼梯 段数=楼数—1 (五、)敲钟 段数=次数—1 二、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一)基础题
1、 八名男生站成一排,每两名男同学中间站一名女同学,能站( )名女同学。 2、 农民伯伯在田间的一条边上竖了20个桩,每相邻两个桩中间用一块铁丝网相连,共有( )块铁丝网。
3、 把10个苹果沿一个圆桌边摆成一圈,在圆桌边每相邻两个苹果中间放一个桃子,一共要放( )个桃子。
4、 把一根木料锯4次,能锯成( )段;如果锯成8段,需要锯( )次。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5、 5只兔子排成一排,相邻两只兔子相隔2米,兔子的队伍有( )长? 6、 环形跑道一周长250米,每隔5米插一面红旗,共插( )面红旗?
7、 一条公路每隔5米有一根电线杆,连两端的电线杆在内共20根,这条路有( )长? 8、 在一段长80米的公路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段都栽,一共栽( )棵松树。 (二)提高题:
1、一个圆形池塘的周长是15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需要( )棵树?
2、在路的一边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如果路的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86盏。这条路全长( )米?
3、在广场的四周挂彩旗,每相邻两盏红灯之间挂两盏绿灯,如果一共挂了15盏红灯,那么挂了( )盏绿灯?
4商店门前挂了一排彩旗,已知红色小旗有35面,每两面红色小旗中间挂一面黄色小旗(两端都是红旗),黄色小旗有( )面?
5、一个圆形喷泉池的周长为36米,每隔2米安装一盏彩灯,一共需要( )盏彩灯? 6、在公路的一旁每隔50米安一个广告牌,600米的公路最多能安( )个广告牌? 7、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要走18级台阶,他从一楼到家要走54级台阶,他家住在( )楼? 8、小明和小丽住在同一栋楼,小明住4楼,小丽住7楼,小明每天回家要走54级台阶,小丽每天回家要走( )级台阶? (三)解答题:
1、小英每天放学回家一共要爬78级台阶。
①如果她家住的楼房每层之间都有13级台阶,你知道她家住在几楼吗?
②小英从家往下走52级台阶到好朋友小红家去玩。你知道小红家住在几楼?
2、有一块三角形地,三条边分别为120米、150米、80米,每10米种一棵树,那么三条边上共种多少棵树?
3、光华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125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他们每5人一行,前后每行间隔为2米,台长42米,他们以每分钟45米的速度通过台,需要多少分钟? 三、总结: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