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九壹网
现代性问题研究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刘同舫

摘 要 现代性作为一个度的/总体转变0的历史过程,百年来引致了社会制度结构的转型、知识价值理念的重估与个体心性结构的变化。现代性转变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多重隐忧0。在现代性的中国语境下培育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现代性问题,并摆脱西方错误的现代性建构模式,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关键词 中国语境 现代性 总体转变 多重隐忧 和谐社会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和廉价商品叩开国门,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裹挟0进/世界历史0,遭遇到现代性。从此,/启蒙大众0与/救亡图存0相交织,掀起了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建构。以/世界历史的眼光0观之,现代性是一个/世界化0的过程,是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0相衔接的过程,也是/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0¹的过程。中国的现代性建构隶属于世界历史之一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以及现代化浪潮的进一步拓展,现代性已经融入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现代性肇端于西方社会,推动了整个西方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将危机扩散到全世界。20世纪初以来,现代性的危机全面暴露,西方学术界虽然日益提升其关注与批判的力度,却始终未能提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理论来应对现代性困境。同时,人类与自然、个体与国家、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加剧了现代性问题的严峻性和风险性,现代性自身陷入了/多重隐忧0之中。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的理念,无疑是对/如何推进现代化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0这一全球理论难题的有力回答。一、制度、价值与心性:

现代性的/总体转变0

现代性作为度的历史运动,既是一场在制度组织、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性改变的运动,也是一种在工具理性的价值理念主导下产生的新的精神气质。因此,现代性是一场全方位的秩序转型与/总体转变0,涵涉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知识层面的价值理念的重估以及个体层面的心性结构的变化。在这场运动中,社会层面的变化导致了新的知识价值理念的形成,浸润在¹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现代性问题研究13此种新形式的价值理念结构中的/现代人0,其心性结构、实存样式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关于经济政治制度的转型。社会制度结构的转型是现代性转变的宏观维度。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研究现代性问题时,十分重视现代性的社会层面的制度转型。他将现代性看作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认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0¹,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现代性0º。具体而言,现代性是一系列复杂的制度转型的结果:一方面,复杂的经济制度的出现,尤其是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出现;另一方面,一系列政治制度的转变,包括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由此导致对待世界的一系列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现代性同从前的任何社会秩序类型相比都更加具有活力。现代性的制度性转变表现在外延上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内涵上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领域。关于知识价值理念的重估。社会层面的制度转型不可避免地引起重估旧的价值理念,形成新的价值理念。现代性的知识价值理念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强调、拔高工具理性,漠视、贬低价值理性,使得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依照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之意,工具理性主要被归结为手段与程序的可计算性,是一种客观的、形式的理性,其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技术;而价值理性则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价值为目的,是无条件的对固有价值的信仰,是一种主观的、实质的理性,其集中体现的则是宗教信仰。由于在民族国家崛起、市场经济到来、竞争性的世界逐渐呈现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最强有力的手段,因其最能实现民族国家的征服和扩张,也最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故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成了人们最大的追求,其所表征的工具理性也渐成客观标准与无上权威,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价值理性反而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庸,从而造成了一种/工具合理性0。因此,工具理性是对前现代的价值理念之重估的标准,并构成了现代性生活价值的支配性标准和对目的性价值的基本理解。关于个体心性结构的变化。现代性的转变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与价值理念的最终生成,其微观与微妙处更是人之心性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变过程既是制度、环境、艺术等的转化,也是人自身的一场转化,是人的欲念、心灵、精神中的内在结构本身的样式转变。它意味着由制度性的变革所引致的价值理念的重估与价值秩序的重构对人类的心性结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出现了舍勒、西美尔等现代性社会理论家所着力揭示的/现代人0类型。/现代人0表征的是现代个体的生成,是人的个性的某种/新质0的出现,也是现代性形成的标志之一,其所体现的不仅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的转变,而且是人之生存的内在尺度的转变。而/一旦体验结构的品质转型,对世界之客观的价值秩序之理解必然产生根本性变动0»。简言之,现代性作为一场/总体转变0,凸显出以下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的日趋符合/工具合理性0的建构,社会在制度性层面的转变渐趋世俗化、理性化;而另一方面,心性结构越来越感性化、主体化。所以,/合理性0与/主体性0这两个关键词构成了理解现代性的切入点。然而,现代性自身所秉具的此种矛盾,既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也能导致自身陷入困境。二、风险社会、道德沦丧与虚无

主义:现代性的/多重隐忧0

/现代性0是以/现代性问题0的凸显而吸引了学术界之注意力的。现代性的/总体转变0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由于自身的局限与内在的矛盾导致其陷入/多重隐忧0。诚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0¼由于现代性问题与隐忧的多重性,以至于乌尔里希#贝¹º»

安东尼#吉登斯:5现代性与自我认同6,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页。同上书,第1页。

马克斯#舍勒:5资本主义的未来6中译本导言,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¼安东尼#吉登斯:5现代性的后果6,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版,第6页。

14 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克以及吉登斯皆将之称为/风险社会0。归结起来,现代性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合理性0的社会制度引致/风险社会0。这里/风险0的含义指的是/由于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并不遵循命定的进程,以及-所有活动.可能具有的-偶然性.的结果0¹,使得人们期望的现代性社会制度转型带来的/工具合理性0秩序的预想无法实现。因此,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由此而导致的/风险社会0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状态转变,且这种/风险0是现代性本身发展的结果。吉登斯则以/人造风险0这一概念概括指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的风险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性干预0的结果。依据其所提出的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吉登斯认为有四种相对应的危机,即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极权主义的广泛滋长与大规模战争的发生。进一步而言,现代性转变兴起的/合理性0的社会制度设计面临/风险社会0的困境,既有人类理性在社会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性与不完善性之原因,更是体现着/工具理性0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应用所导致,从而使得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的浪潮的推动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0的阶段。其次,/工具理性0的价值理念导致/道德沦丧0。工具理性作为现代性价值理念的代表,其所侧重的是对社会秩序和制度结构的精准性,力求使得秩序、结构符合形式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等等形式理性标准,但价值理性却是侧重于对人类的特殊目的、情感、信念和道德等实质性的价值的表达,力主道德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随着工具理性的形成和扩大,一切社会行为都单纯以工具理性为准绳,那种把行动的价值提高到绝对价值,不顾及行为之结果的价值理性便显得非常/不理性0。甚至,工具理性循其自身内在逻辑的发展,一切未能得到/工具理性0证明的价值和规范必然被斥之为/非理性的0,显得没有存在的权利。由此,/正义0、/善良0与/勇敢0等人类的崇高品质,在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价值理念面前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权利。在由现代性价值理念主导的现代社会,效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有用的、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劳动远远优越于享受惬意的事物,从而促成了现代禁欲主义:惬意之事物一旦隶属于有用之事物,则拥有者就会一再延迟对它的享受,且表现出对享受事物或追求崇高的价值品质的嫉恨。这无疑是知识价值理念的/本末倒置0。此种效用价值支配生命价值的现代性价值理念,既使得人变成执行命令的存在物,失落生命之意义,也使得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领域表现出无的生产欲望和工业主义增长的泛滥。再次,/现代人0的生存价值堕入/虚无主义0。/现代人0的生成是现代性转变的核心维度,体现了人之生存标尺的变化,表现为新的心性结构和精神气质的形成。然而,伴随着工具理性斥退价值理性,价值理念秩序发生/本末倒置0,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亦渐显/虚无0,因为,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科学技术,都无法给人类的生存意义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生活本身意义的丧失,使得生活中不再有对卓越品质的追求,不再有高尚与卑贱、美好与丑陋的区分,现代世界呈现出无价值的虚无状态。诚如海德格尔所指出:/虚无主义是那种历史过程,在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超感性领域.失效了,变得空无所有,以至于存在者本身丧失了价值和意义。0º虚无主义作为个体生存意义的缺失,既缘于工具理性的僭越,也因由/现代人0在价值的确立、废黜、重估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对一切价值设定之原则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性设定,致使在价值观方面的不确定性让个体时刻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压力与紧张,每个个体都被暴露于某种程度的价值危机之中,导致个体的虚弱无助,乃至体验到生活的空虚与无意义。因此,如法国哲学家昂利#列斐伏尔所言:/虚无主义深深地内植于现代性,终有一天,现代性会被证实为虚无主义的时代,是那个无人可预言-某种东西.从中涌出的时代。0»

由上可见,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性的变化,其中既有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也有难以避免的/多重隐忧0。基于现代性的/总体转变0所建构起¹º»

陈嘉明:5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海德格尔:5尼采6,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1页。HenriLefebvre,IntroductiontoModernity,Trans1byJohnMoore,Verso,1995,p12241

现代性问题研究15来的现代性社会,其在社会制度、价值理念以及个体的心性结构方面,都呈现出异化的、非人性的状态,尚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那么,如何在现代性的中国语境下,建构一个形式的工具理性与实质的价值理性相兼济的真正理性的社会?如何重建个体的心性结构,奠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将是两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很显然,建构和培育/和谐社会0无疑是克服现代性之/多重隐忧0的正确方向。制度正是马克思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一致,因此能够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也能合理地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达到自我调节的和谐。其次,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之上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突出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使得国家政权成为实现人民根本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并非没有冲突,更不是没有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如何处理、化解这些冲突与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问题。内含于和谐社会理念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0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政积极性,保证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权利,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风险;只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才能克服西方社会那种尖锐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现象,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社会创造力,走之路;才能实现对现代性境况下不断扩展的社会不确定性的克服,以及防止社会整体向偶然的、的状态转变,从而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建构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第二,建设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性价值理念的选择、整合与生成的过程,上承社会制度结构变化的影响,下启/现代人0心性结构的变化,是现代性建构的关键一环。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的价值理念建设,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遏制工具理性的泛滥,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其向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扩散,造成以价值理性为根基的伦理道德的解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科学技术在强国富民中的重大作用,难免在知识价值理念上过度拔高工具理性的地位,并忽视价值理性的平衡作用,致使效率与利益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唯一尺度,无视人的伦理道德要求,造成在建设三、现代性语境下的和谐社会培育

现代性是/应当0(价值)的范畴,而现代化则是/是0(事实)的范畴,因此,现代性指向目的旨趣、内在原则和行为模式等问题,而现代化则指向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等实证性问题,由这样的区别,可以导引出如下论断:/同样是达到了现代化的国家,它们在现代性方面却可以是有所差别,乃至有天壤之别,因为它们可以奉行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而表现为制度规范上的差别。0¹也就是说,既可以有西方的现代性,也可以有东方的现代性;既可以有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由此显示出现代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发展模式与思路,已暴露出明显缺陷,虽然西方学界不断提高其批判的力度,却始终未能根治现代性的弊病。社会制度设计的/风险0渐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生命存在意义的失落等,都是困扰着/现代人0的难题。虽然,此种难题发端于西方,然而,由于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融入/世界历史0而浸润其中,自然也不免受其影响。因此,克服、解决现代性之/隐忧0也是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现代性的中国语境下培育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现代性问题,力求摆脱西方错误的现代性建构模式,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第一,构建和谐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制度结构的转型是现代性最宏大的变化,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现代性最初的生成正是社会制度结构的变革的结果,而现代性自身的危机,其首要的表现也是制度设计的/风险性0。因此,摆脱、克服现代性的制度性危机,关键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创造新的、合理和谐的制度形式。这种¹陈嘉明:5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6,第36~37页。

16 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自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因此,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在价值理念层面的本质规定,它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此表明了对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性理想之追求;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此倡导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之途径;它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社会树立了辨明善与恶、真与假、高尚与卑贱的标准。当然,我们切不可因此陷入极端,否弃工具理性的应有作用。因为,在当前我们的工具理性发育尚不充分,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需要我们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改变传统的或西方的不适当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式、跨越式的发展。我们要在发展工具理性与批判工具理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建设起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补的、和谐的知识价值理念体系。第三,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培育和谐的个体心性结构。/现代人0心性结构的形成是现代性转变完成最彻底的体现,而/现代人0堕入生存价值的虚无主义深渊,则是现代性危机最深刻的表现。因此,如何培育和谐的个体心性结构,重建/现代人0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是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的根本要义所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营造出合理、和谐的个体心性结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0的和谐社会内涵鲜明地道出了和谐社会构建与个体心性结构塑造的内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将社会改革与个体努力两方面结合起来的历史活动,需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求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0的社会环境,也要求社会之个体拥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0的心性结构。只有将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生存奋斗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克服/现代人0在生存价值上的/漂浮感0,解决/现代人0不断陷入不同的价值原则设定间的冲突之矛盾,培育和谐的个体心性结构。此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克服价值虚无主义,解决个体与社会间的矛盾,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要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来源于/现代人0所秉有的不恰当的知识价值理念与心性结构而导致的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工具理性主导一切的价值理念与乐于征服、允许理性之僭越的心性结构,总是让人类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却不知我们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将对人类进行报复。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既需要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又需要在培育和谐的个体心性结构和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之间达成一致。总之,无论是清朝末年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裹挟0进世界历史,被动遭遇现代性,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历史,主动面对现代性,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的建构都面临着现代性的/总体转变0所带来的/多重隐忧0。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西方的阴影,摆脱西方错误的现代性建构模式,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性语境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的最理想选择。(本文作者: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责任编辑:赵景来 现代性问题研究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