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九壹网
El I圃拦旦 塑塞适堑 田工程改造、水稻适宜品种、栽捅方式、l龙虾放养模 式、稻田病虫害防治技术、种养生产茬口衔接、水位调 控、水草种植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可推广的标 准化操作规程。 二是种苗配套制度和技术还没跟上。尤其是大面积 稻田养虾苗种供不应求或不能及时放养,或同一地块放 种自繁自养造成性状退化,或远距离采购茁种放养造成 成活率较低,需要尽快建立苗种繁育配套供应制度,开 发苗种就近专塘(专区)繁育技术。 三是商品虾规格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稻田养虾由于 茬VI安排不合理、放养密度过大、白繁密度无法控制、 动物性饲料补充不足、水草较少、水位太浅等原因,出 塘龙虾普遍规格较4、,“老头虾”、“铁壳虾”较多, 品质不佳,售价 高。 四是稻田时空资源利用不足,种养结合优势和潜力 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他特种水产品种套养仍有空间。口 前不少地方稻虾共生仍属于在稻田水沟中养虾或在养虾 塘中种稻,田沟比例不协调,或偏重养虾或偏重种稻; 有的收稻后仍种麦不连作养虾,或普遍忽视其他特种水 产品种套养,浪费了可获更高效益的时空资源。 五是稻虾矛盾有待破解,种养新技术有待普及。稻 虾种养结合总体上是互惠互利的,但稻虾共生时水稻种 植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烤田搁刚等对小龙虾养殖有一定 影响;小龙虾放养不当对稻秧也有伤害,另外种养户对 此还感到困惑,需要在稻虾种养结合趋利避害技术上予 以进一步探索和指导。 二、稻田养虾优势与意义 稻田养虾是一种增产增效、群众认可、发展潜力巨 大的新型农田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稻 田的时空资源蓄养小龙虾,构建利稻利虾的复合生态、 生产系统,通过稻虾共生连作,产出无公害、高品质的 水稻和龙虾,获得显著的绎济、生态、社会效益,这对 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稻田增产增效潜力、稳定农民 种粮积极性、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发展环保循环农业、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优质稻米龙虾品牌、促 进农(渔)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 的现实意义。 纵观全国稻田养虾的发展态势,展现出这一 产业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其一,稻田养虾足, ‘大 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种养结合新模式和增 收新渠道,尤其是稻田养虾发展较好的地方,群众认 可,白发实施,争相发展,体现了产业的基础性和生命 力;其二,小龙虾是世界性美食,崮内外消费者喜爱, 市场需求空间大,预示该产业具有长期较好的市场前 景;其三,国内低洼稻田和湖滩地资源丰富,为稻田养 虾提供了发展空问。据报道,目前全国至少有500万亩 以上的低洼稻田可发展稻田养虾,如此可实现渔农民增 收4O亿元以上,生态、社会效益更无可估量。 三、稻田养虾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国内稻田养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 一步加强对稻田养虾产业的规划引导、技术支撑、市场 规范、服务管理等,以保障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重要意义,加强推进扶持。湖北、 安徽两省各级因势利导,抓住龙虾产业发展机遇, 顺应群众发展稻田养虾热情,积极组织实施“龙虾进稻 田工程”,形成推进、扶持、部门配合、产业 衔接的浓烈氛同,有效推动了当地稻田养虾和龙虾二、 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 益。各地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 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 稻田养虾的重要意义,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稻 田养虾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规划利用好低洼稻田和湖 滩地资源,并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小额贷款等 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2.加强科研示范推广,提供产业技术支撑。要集中 科研力量,对稻田养虾的种苗繁育与养殖一体化配套技 术、种苗放养与密度控制技术、种草保草技术、稻虾病 虫害防治协调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重点 攻关研究。各级技术推广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将群众 稻田养虾的生产经验及时总结提炼为可在面上推广的实 用技术模式,指导帮助农广解决稻田养虾中出现的龙虾 病害、规格小等实际问题,提供技术培训、水质检测、 病害防治等服务。 3.完善生产经营机制,提升产业组织水平。目前各 地稻田养虾受制于农田承包责任制,仍多为一家一户分 散经营,要借鉴湖北潜江的做法,推行稻田经营与养虾 经营者分离,鼓励养殖大户承包收割后稻田发展规模化 稻田养虾。要鼓励组建稻田养虾合作社和协会,连片带 动稻农发展稻田养虾增产增收。要拓展加工和市场建 设,加强产销衔接,推动稻田养虾产业化发展。 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产业持续发展。稻田养 出的小龙虾品质和安全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产业能否 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加强养虾稻田的农药使用指导和监 管,充分发挥稻田种养结合、互惠互利的优势,生产无 公害优质稻米和小龙虾,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以 保障产品食用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江苏淮安市农委 何玉明 张天虎 . 邮编 2 2 3O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