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建筑的价值研究——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建筑的价值研究——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

来源:九壹网
城市建筑 2017.9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

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建筑的价值研究

——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为例

A RESEARCH ON THE VAL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HISTORIC CITIES: A CASE STUDY OF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CLUSTERS IN OLD TOWN CHAOZHOU

崔利民 |Cui Limin

摘要 近年来文物保护规划强调以价值为规划核心,文物的认定及保护均是基于价值的判断,以价值评估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认定文物构成及保护对象,并对其提出合理的保护、利用及管理措施。文物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基于对其价值的认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通常着眼于名城整体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价值评估并非其重点工作,然而文物建筑是其构成的重要因子,对于其价值认知是对名城理解的重要构成。因此对于文物建筑的价值研究,既要基于文物建筑本身价值研究,也要发掘其在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为例,在详翔实的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探索、记录常住民的历史文化,发掘与串联历史资源,从历史信息、建筑本体及城市史三方面,挖掘古民居建筑群的价值,以此作为保护规划的重要参照。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建筑;价值评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servation planning has laid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of value. The recogni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e based on value estimation and value analysis, by which potential objective of protection is identified and determined. These objectives are accordingly applied with adequate measures on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e posi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historic cities is grounded upon the perception of its value. The planning of historic cities often highlights their integrity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historic areas, which on the other hand hardly regards value estimation as an essential task, howeve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cities, since the value estimation of such heritag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 cit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hould include not only the value of the relic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ir positions in the historic cities. Taking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Clusters in Old Town Chao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s aimed at searching and linking historical resources, which are recorded by 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lives of natives in accordance with sufficient on-site survey and study; moreover, it reveals the value of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 cluster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uilding entity and city history, 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eritage architecture; value assessment

一、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自古便有“海滨邹鲁”之称。潮州老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城内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历史风貌,现存历史街区与地段集中体现了“东财西丁、南富北贵”的历史功能布局,老城与周边“三山如屏、一水似带”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图1)。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以下简称“古民居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许驸马府、旧西门街、南门义兴甲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铁巷历史地段内,由辜厝巷林宅、德里旧家、红栏杆、辜厝巷王宅、郑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兴宁巷大夫第、东府埕儒林第、马使埕严宅、卓府、黄尚书府、青亭巷大夫第、铁巷陈宅共14组

建筑组成(图2、图3)。

经与文物部门沟通,此14处文物建筑为潮州老城中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传统民居,但是此前的国保申报工作并未对此进行过多考虑,认识也不全面。潮州老城保存完整,传统民居集中保存较好,如何评估众多民居中的这14组建筑群,其价值何在,是文物保护规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工作方法

潮州老城14组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老城核心地带,是老城历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群周边尚保存有较完整的街巷结构及大量传统建筑,研究工作由点及面,从建筑本体到周边街巷,再到老城整体格局,即从历史信息、建筑本体及城市史三个方面入手,呈现古民居建筑群的价值。

115

SCHOLARS' FORUM | 学者论坛

古民居建筑群均由当地居民居住,且大多仍由建宅主人家族继续居住使用,规划调研阶段特意结合口述史展开。首先在历史信息方面,通过文史资料与口述史研究,与居民进行深入访谈,挖掘古民居所承载的家族历史和集体记忆,呈现古民居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信息。在建筑本体方面,通过基础测绘,结合历史研究,对建筑进行深入剖析。对古民居的发展、时代特征,以及构造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与古民居建筑群有着直接相关的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完善古民居保存体系。在城市史方面,在历史、建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城市大历史,借助不同背景的家族发展史(如文人、和商人),从民居所承载的不同家族的兴衰变迁,发现各片区及城市的格局特点和发展历程。

三、价值研究

1.历史信息方面在历史信息方面,通过文史资料与口述史研究,与居民进行深入访谈,挖掘古民居所承载的家族历史和集体记忆,再现古民居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信息。

(1)史料查询

研究工作首先从史料入手,古建筑群中部分家族为潮州市的名门望族,在府县志中很容易找到相关人物记载。14组古民居建筑群在府县志中有明确记载的名人的共有7处,即黄尚书府(黄锦)、铁巷陈宅(陈衍虞)、辜厝巷林宅(林熙春)、郑厝巷蔡宅(翁万达)、东府埕儒林第(郭之奇)、青亭巷大夫第(张中阳)及卓府(卓兴)。

这些人物所处时代跨度极大,上至明代中期,下至清代末期,史料中的人物信息涉及中榜时间、历任官职及相关著作等内容。如铁巷陈宅的陈衍虞,为明末清初年间人,海阳人士,崇正壬午中举人,顺治十二年授番禹教谕,迁广西平乐令,著蔚园四书文莲山诗文,康熙十九年倡建永福寺,锻圃为其别业,在城西郭,镜屿为读书处,在城西隅渔沧庙右。墓在秋溪都岭子头尚书王士正铭。根据这些历史人物信息,现存大部分宅院为卸任后回乡所购,在原有基础上修建或重建,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宅院的建成时间不晚于其购买时间。

除府县志中关于重要人物的记载外,对于潮汕地区的相关记载也是我们了解古民居建筑群构成的重要途径,如“中华”三十三年的《广东年鉴》中就言潮汕“富贵之家,住屋必有家庙及书斋”,说明除居住功能外,还有相应的家庙和书斋的功能性建筑。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对这些古民居建筑群的先祖有所了解,但史料只能帮助我们查找到历史知名人士,对于其后代相关信息,以及一般家庭的信息记载几乎没有。而书斋和家庙在城市中,是单独的院落还是院落中的功能空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口述史的工作。

(2)口述史工作

人类学学科惯常参与非物质文化工作,而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何处切入?怎样才能在短期的调研中迅速捕捉信息?我们与人类学专业人员并未立刻开始口述史访谈,而是在前期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老城保护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通过了解发现老城内的宗族力量虽然不像华南地区的村庄那么强大,但还是有着浓厚的宗族氛围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虽然同样经历土地改革、“文化大”等阶段,大部分建宅主人家族后代继承了老宅的使用权,主要公共空间仍由族人共同使用,即便人口增加,也无人占用。因此我们口述史工作的对象主要为居住在此且为建宅主人的家族成员。在访谈内容上,除了对访谈对象及家族历史的关注外,物质遗存与访谈者的关系,以及物质遗存对居住人的影响是我们此次访谈中的要点(图4)。

对于史料上有记载的家族,口述史资料与历史文献的相互佐证,为我

116

图1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图2 古民居建筑群分布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城市建筑 2017.9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

图3 文物本体构成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图4 访谈现场(图片来源:杨戈拍摄)图5 开元寺照壁石刻(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6 王宅花园(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7 王宅(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呈现出家族的变迁演变史。

我们在“铁巷陈宅”家中访谈了陈伯一家,他们是现在的主要居住者之一,也是陈氏宗族后人。据陈伯所说,其先祖(陈衍虞)及另外两个兄弟(陈定山,为进士)在当时颇有诗文之名,合著有两本诗集《卧亭》《莲山》,这两本诗集的书稿在“文化大”前都还留存于陈宅内,这与上述史料吻合,且有诗集传世。陈氏三兄弟写有三块牌匾并赠予开元寺(潮州老城重要寺院),现已遗失,但现今开元寺附近的照壁是陈伯祖公所写,根据陈伯提供的信息,我们在开元寺门口见到了这块照壁上的题字,字迹因风化而模糊,但“康熙甲子”“人陈衍虞书”字样仍依稀可见(图5)。

潮州府、县志及开元寺照壁是与陈宅相呼应的两个历史遗存,开元寺照壁是具有公共性的,而有“诗文之名”的陈衍虞三兄弟也与其他只留有官职之名的历史人物有所不同。上述有史料记载的家族中,均有类似信息的记载,且有相关遗存(表1)。

除此以外,陈伯还回忆自己年幼时,宗族中人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祭祖,祖公便在那里(应该是陈衍虞的墓)。由于那里太远,小孩不便去,但老人都要去,陈伯记得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坐轿子去,其他人则走着去。那个地方有多远呢?陈伯说早上去,下午就可以回来。根据史料记载陈衍虞的墓在秋溪村,距潮州老城约13 km,步行3 h的路程,与陈伯幼时记忆时间相符。

此外,通过访谈发现这些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在城内除现居院落外,均有祠堂、书斋或者花园别院,就宗族内部而言,这些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是宗族的共同财产,所以在房产上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些院落在土地改革时期均被国有化。如陈氏在附近立有宗祠,今已不在。陈伯对这个宗祠有两个记忆,一个是他幼时曾在宗祠的祠堂中读书。这是陈氏宗亲为族内6~12岁儿童专门设立的,私塾的老师多为族中长辈,比如陈伯的叔公。这个私塾的规模很大,在陈伯的印象中在这里就读的儿童

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另一个记忆是宗祠中的祭祀活动。在陈伯幼年时,这个宗祠仍然行使着收族的功能,陈宅中去世老人的牌位都列在祠堂中,族中集体的祭祖活动在每年四五月份进行。宗祠的位置明确,虽然其建筑本体已不存,但我们现在仍然可以想象祠堂与陈宅在空间上的关系,进而想象曾经在特定时间节点往来于陈宅和作为私塾与祭祀之所的祠堂的陈氏族人的些许生活片段。

结合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到在府县志中记载的多为官人或文人,而对于商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另外7组建筑群中府县志未记载的家族,有5家为商人,其中1家为清末商人,4家为商人,有侨商和本地商人两类。

通过口述史发掘这类家族信息,至少可以得到宅院的购买时间先前的主人,以及购(建)宅主人从事的职业,产权情况、宗族分配方式等基本信息。如“辜厝巷王宅”是这14组古建筑群中最普通的一座院落。与我们交谈的王阿姨,20世纪60年代初从老城南门嫁至此处,通过和她的访谈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史实,即200年前由肖氏始建此宅,历100年而转卖王氏,“文化大”时曾被占用一段时间,后归王氏居住至今。宅主人以经商为生,为当地著名铺号吴祥记的负责人之一,创此家业(图6、图7)。

除了从访谈者直接获取信息外,家族中留存下来的如族谱、地契、匾额、楹联、瓷器等物质遗存,也是了解、研究院落历史的重要依据(图8)。如上述“巷王宅”的中厅有一副对联,是王阿姨的公公购屋那一年的手书。联曰:“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图9)。按照王编”,落款为“中华岁次甲申孟冬毂旦长男王澄璋”

阿姨的说法,其公王澄璋于1944年购得此屋。马使埕严宅始建于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曾作为幼儿园使用,现为严氏后裔居住。严宅内现藏购宅地契表明:严氏家族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向何氏家族购置此宅。原主何氏家族“因要用银项,情愿将此屋出卖,尽问至亲不就。托中招到严富春前来承买”。地契左上角附一联广东国税厅,

117

SCHOLARS' FORUM | 学者论坛

文物建筑郑厝巷蔡宅辜厝巷林宅黄尚书府铁巷陈宅红栏杆东府埕儒林第青亭巷大夫第

购(建)宅时间明嘉靖初建明天启四年明崇祯年间明末清初清初

清乾隆年间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向周氏购得清同治初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向何氏家族购置此宅清末清末1926年1927年重修

购(建)宅主人

翁万达林熙春黄锦陈衍虞陈学宽郭子奇张中阳

卓府马使埕严宅甲第巷大夫第甲第巷外翰第德里旧家兴宁巷大夫第

卓兴严富春蔡见六蔡学渊陈彦宾袁氏

表1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相关历史信息

相关建筑遗存相关其他遗存

无宅内东北方位有一石刻,碑文显示蔡氏的二、三房购置这座宅院,并有购买的时

间和宅院的面积,落款是清朝光绪年间

祠堂

皇姑庵、望京楼皇姑庵巷、糖坊巷、轿铺巷陈氏小宗祠开元寺影壁题记红栏杆祠堂地契:红栏杆原主陈氏家族于“中华”三十八年(1949年)将红栏杆宅内东

畔从屋出售给魏姓家族居住

花园

“文魁”木匾:上款为“监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署两广总督印务广东等处地方提祖宅、书斋

,“乾隆六十年岁次己卯恩科中式第十八名举人张中阳”。督军务兼理粮饷朱”下款为

为时任广东、广西两省军政首脑朱珪为张中阳题写的牌匾

“梨花梦处”、花园及书斋忠烈祠无地契蔡氏祠堂“资政第”蔡氏书院

无无

笔筒:落款为“严捷升姻兄倩玩弟吴耀光敬赠岁在壬申年(1932年)冬月制”

大门匾额“德里旧家”,背镌潮州名人王延康手书“德馨传记”(建宅记)。大门匾额“德里旧家”、东侧门石刻匾额“简斋”、西侧门石刻匾额“潜室”,均为郑孝胥题写

辜厝巷王宅1944年王少华无

图8 马使埕严宅地契(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9 王宅对联(图片来源:李欣宇拍摄)图10 古民居建成年代分析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落款时间“中华”三年,此地契反映了中华初期对前清时业户不动产所有权的重新认证工作。宅中另藏一笔筒,落款:“严捷升姻兄倩玩弟吴耀光敬赠岁在壬申年(1932年)冬月制”。这些信息不但能够让我们确定购(建)房的准确时间,同时也反映出家族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2.建筑本体方面在建筑本体方面,通过基础测绘,结合历史研究,对建筑进行深入剖析。对古民居的发展、时代特征,以及构造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对与古民居建筑群中的历史遗存研究,完善古民居保存体系。

对于潮汕建筑的研究成果颇多,如《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广东民居》《潮汕老厝》《潮汕民居》等著作,以及大量文章、论文。对于潮汕民居的基本类型、民居营造的习俗和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特征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均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不再赘述,仅通过史料研究及口述史访谈,结合其现存建筑特点分析,探讨其价值所在。

由于现存民居始建年代均为明代以后,且潮州老城格局基本定型于明代等因素,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潮州城我们仅从明代谈起。进入明代,就史料记载和目前保存在潮汕各地建筑实物来看,潮州老城传统民居发展的四个最典型历史时期为明嘉靖、万历时期、清乾隆时期、清晚期和“中华”前期。[1]而这14组建筑,根据历史资料及口述史的调查,其营建年纵跨明代中后期至“中华”时期,涵盖了潮汕传统民居发展的四个最典型历史时期(图10)。

通过对14组院落基础测绘,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平面布局方面包括了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花园等基本单元组成,依据占地规模、使用需求等情况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并且均为潮汕地区典型的院落布局。如德里旧家为传统的四厅相向布局、辜厝巷王宅为典型三座落布局加后包及花园、黄尚书府为三座落二从厝加后包等(图11、图12)。

除院落布局具有典型特征之外,其结构体系、外观造型以及室内空间等方面呈现出不同年代的风格特征。本文仅从结构体系及门楼样式两方面

118

城市建筑 2017.9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

图11 潮汕民居基本类型图(图片来源:陆琦的《广东民居》一书)图12 文物院落格局基本分析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表2 潮州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特点——桐柱

早期 →晚期桐柱

圆形截面桐柱圆形截面桐柱抹角方形截面桐柱木瓜

潮州黄尚书府(明)潮州青亭巷大夫第潮州甲第巷大夫第

潮州卓府(清)(清)

(清同治)

加以说明。

在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中,桐柱样式是判断其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根据李哲扬的研究,其发展情况是年代越晚的形象越复杂。早期桐柱形象纯粹,体型古拙饱满,与上下梁的节点处理直接简洁;后则桐柱下端和梁的交接处的节点渐出现艺术加工手法,而桐柱上半部形体还很明确;再后,对柱脚的艺术加工更加强化,甚至影响柱身形体,装饰整个柱身展开,成为等级最高的“瓜柱”形象(表2)。[2]

潮州传统民居的门面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明代以前,潮州传统建筑多采用木做门楼;清代以后多采用石材做门楼,或石与打夯灰沙相结合的做法;“中华”时期,本土、外来文化、技术交流频繁,潮州传统民居开始引进西洋建筑的形式和材料(表3)。

诚然古建筑的断代是建筑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结合更为深入的现场勘察以及历史研究,进而实现更准确的判定,通过实例与已有研究成果对照分析,从整体形式和细节中,我们总结出相对明确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古民居从家族历史、建筑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的价值逐渐清晰。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古民居的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3.城市史方面在城市史方面,研究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城市大历史,从民居所承载的各家族的兴衰变迁,家族发展史(如文人、和商人),发现各片区发展演变、城市格局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历程。

以上对于古民居从家族历史、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价值。下面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我们探讨古民居的价值所在。

根据史料记载,潮州老城宋代之前已有子城,但现无从考证,宋绍兴十四年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开始筑城。到了明代,潮州城基本形成现有规模及格局,清代潮州城延续明城,在葫芦山修腰城。明清至近代,潮州城的位置和规模变化不大。城市格局体现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北贵:古城的北面为历代府城、县署、学宫、城隍所在,是潮州古城内保存文物建筑级别最高、最为集中的街区。南富:南面多为商贾富豪,著名的南门十大历史名巷所在地,是潮州古城内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分布

表3 潮州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特点——门楼

早期 →晚期门楼

木质门楼木质门楼石质、夯土门楼融合西洋元素潮州黄尚书府

潮州辜厝巷林宅

潮州甲第巷大夫第

的线性大门潮州德里旧家

最密集的街坊。东财:因东面临江,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闽、赣经水路贸易之地,这里多为仓储、客栈、酒楼等商业设施。西丁:因西面是作坊聚集之地,如今留存的打银街、鱼市巷等传统街巷是历史上手工作坊汇聚之地。

首先我们对老城地形图基于GIS进行高程分析,从图13中可以清晰看出其地势分布,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理空间,潮州紧邻韩江,择高而居是基本筑城思想。其次从古建筑群分布及其家族特点,14组古建筑群是南富、北贵的城市格局,官绅阶层生活状态直接体现(图14)。

这些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城市整体功能格局,是城内文人、和商人等不同背景的家族发展史的物质载体,体现了文武、学者名士、富商大贾等潮州古代上层社会群体的文化品位及生活状态。

首先,我们很难看出每处院落和周围建筑的关联。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发现主要宅院与周边建筑的特别联系。比如卓府和它附近的忠烈祠(原卓氏宗祠)、红栏杆和它附近的培英小学(原陈氏宗祠报本堂)、青亭巷大夫第和它附近的卢宅(张氏祖宅)及其书院等,都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城市中一个大家族基本具有“家宅+宗祠+书院+花园”的建筑组群,但这些组群并非在相连地块,也并非所有家族都具有,这与家族地位和财力息息相关。这些功能建筑均为家宅临近地块,也显示出其城市中的地块需要择机购买,无法像乡村形成颇具规模的建筑组群,但这也恰恰是城市特性的一种体现(图15、图16)。

其次,这些家族各自的发展史也是城市史的一面镜子。如“德里旧家”为典型的“四厅相向”格局,其中间正座大门,两旁二座位书斋,一边上额题“简斋”,一边为“潜室”,中间为“德里旧家”,为当地书法家郑孝胥手笔(孝胥为清末举人),上款落时“丙寅”,及大屋落成于“中华”十五年(1926年),厅为德馨堂。门内有举人王延康撰书碑记一面——《德馨堂記》(图17)。

从碑文中可知,陈雁宾即大屋主人,其有三子,本初、本修、本树。其中陈本初为著名侨商,于吉隆坡创“广潮生酒行”,又任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从碑记、匾额题记可以看出,与其交往的均为当时的潮

119

SCHOLARS' FORUM | 学者论坛

图13 古城高程分析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图14 城市格局分布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图15 历史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李欣宇拍摄)州知名人士。如王延康,字稚筠,号约公,为光绪年间举人,拣选知县候用。辛亥(1911年)以后,他曾出任汕头市税务局、《汕头商报》主笔及汕头孔教会会长。

无独有偶,上文所提的辜厝巷王宅,其家中花园中有一块高约2 m的柱状海石,其正面左缘有不少蜂窝状的海蚀痕,右侧中上方较平整处刻有“评石径”三字,下署款“瑶峰”。该石背面刻行楷五古一首,落款梁国治题。

据主人介绍,该石系“中华”年间王少兰先生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潮州举人王延康的后人手中购得。梁国治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乾隆二十二年状元及第,是清代中期的知名人士,故时至今日,潮州还不时可见到他留下的碑记。

从潮汕地区大历史发展状态,辛亥后至抗战前,“番客”为避免资本损失而纷纷回故里起厝置业,侨资的大量涌入,促进潮汕经济空前发展,同时对外贸易促进了本土与外来文化、技术的交流。

从以上对三座“中华”时期院落即马使埕严宅、辜厝巷王宅及德里旧家的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侨胞在“中华”时期的状态,以及和社会名流之间的互动、交往,我们可以猜想德里旧家大屋落成之时的高朋满座,王宅花园中的文人交往等。这般生动的故事或许在每一个宅院里都会发生,古民居建筑群和其家族的兴衰变迁是潮州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

(图18)。14组古民居建筑群有四座为明清时期宅邸,全部位于城市北部府城、县署周边;五座商人宅第均位于城市南部商贾片区,集中体现了潮州老城北贵、南富的城市格局。

四、价值综述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是家族历史和集体记忆的载体,是潮汕民居的典型代表,是潮州老城发展的重要见证。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是潮汕民居的典型代表:其营建年代从明代中后期至“中华“时期,涵盖了潮汕传统民居发展的四个最典型历史时期暨明嘉靖、万历时期、清乾隆时期、清晚期和“中华”前期;在平面布局方面包括了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花园等潮汕民居基本元素形成的不同组合形式;其院落布局、结构体系、外观造型及室内空间等方面呈现出不同年代的风格特征,是研究潮州本地木构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建筑形制、装饰审美演变及其营造方式演变的重要依据。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是潮州老城发展的重要见证: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和它所属的家族见证了明代中期以来潮州城的发展历程,民居建筑群和不同家族的兴衰变迁跟随着城市的发展趋势,是潮州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其历史上的主人及其家族大多有文字可考,这些民居建筑和相关遗存分布在潮州老城的南、中、北部重要的历史街区,是潮州老城北贵、南

120

城市建筑 2017.9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17 《德馨堂记》宅名

严宅德里旧家王宅

主人职业

严富春本地商人

陈雁宾侨商

邀请题字

王少兰本地商人

得处购后人延康从王王延康

郑孝胥

当地书法家清末举人

汕头市税务局清知县候用潮州举人梁国治

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乾隆朝状元

相关信息

严捷陞

德馨堂记1926中华十四年

笔筒题记1932中华二十年

巡道属旧物

王澄璋

家中长子

严宅地契

1901辛丑条约

1902

1911

地契认证1914

德里旧家门额柱王状宅海花石园石刻

对联

1944中华三十二年

清光绪辛亥中华二十八年三年

图16 历史空间分析图(图片来源:李欣宇拍摄)图18 古民居建筑群相关历史信息分析示意图(图片来源:杭天易绘制)富的城市格局集中体现,是研究潮州古城的历史格局、相关人物及其所处年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潮州城内文人、和商人等不同背景的家族发展史的物质载体,体现了文武、学者名士、富商大贾等潮州古代上层社会群体的文化品味及生活状态;是明代以来潮州文教繁荣的例证。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是家族历史和集体记忆的载体,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城市文化的基础: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承载着居民的家族历史和集体记忆,是古城居民的精神寄托,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家族凝聚力;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收入来源、激发社区活力,从而促进社区整体营造;有助于弘扬尊贤重德的优良传统和培育优秀的城市文化。

保护利用工作,继而带动潮州老城的整体保护。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只是潮州老厝保护的起点,期待我们的工作能够对当地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

参考文献

[1] 蔡海松.潮汕民居[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哲扬.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五、结语

规划工作只是让我们开启了对潮州老厝的认识,14组建筑群的历史只是潮州史上的一个片段,据不完全统计,潮州老城中已经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50余处,而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是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我们希望能够在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扩展至老城其他民居,以丰富老城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规划工作是暂时的,但后续实施工作更需要当地专业、热情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我们希望以古民居建筑群保护为切入点,带动潮州老厝的

作者简介:崔利民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综合三所主任工程师收稿日期:2017-07-08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