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4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4,2012 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模式 李毓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同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中国,伴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态博物馆呈现 出多样化的现代生存模式。如何协调生态、人文、经济的关系成为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民 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我们迫切需求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实践。本文以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和经济互动为例.着重探索 生态博物馆如何担当起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休闲;休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4—0027—03 态博物馆在各国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异彩纷呈,呈现出独 一、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发展趋势 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各国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博物 1891年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博物馆——瑞典的斯堪森 馆的发展并不 ̄ng,J建者和支持者的初衷那般一帆风顺, 露天博物馆首次倡导生态的建馆理念。生态博物馆的概 它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具有争议地、匍匐地前进,伴随着 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被誉为生态博物馆之父的法国 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 博物馆专家乔治・亨利・里维埃将生态博物馆命题为“一 “生态博物馆”一词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安来顺先生于 个进化的定义”。他是这样给生态博物馆下定义的:“通过 1985年翻译进入中国。我国的博物馆学家、《中国博物馆》 探究地域社会人们的生活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 主编苏东海先生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1995 展演变过程,进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就地保存、培 年在苏东海等专家学者的倡导下.贵州省开始建设中国 育、展示,从而有助于地域社会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便是 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 以此为目的而建设的博物馆。”他在《生态博物馆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先后在贵州、内蒙、广西、云 的定义》中提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 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如2004年启动了以广西民族 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 博物馆为龙头的“1+10”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网络格局:10 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 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已建成了南丹里湖 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 白裤瑶等6个生态博物馆;2009年大武口区生态文化博 和个人的途径。”[1 3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不同的国家生根 物馆的建立成为宁夏首家生态文化博物馆。2010年有更 发芽.孕育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姿态 多的生态博物馆在筹建中,如海南五指山市番茅村拟建 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 第一家生态博物馆,宁夏平罗县沙漠生态旅游区内拟建 加拿大是法国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最初响应者。加拿 沙漠生态博物馆等。 大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是1983年在魁北克建成的上比沃 从中国20多年来的生态博物馆发展实践和研究中 斯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在亚洲的日本、印度、韩国 可以看出,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发展呈现如下特点:首先, 也掀起了一阵热潮。在日本,Soichiro Tsuruta先生首次将 建设大多选择了具有丰富特色民族文化的地区,居民生 生态博物馆概念介绍给日本,他把生态博物馆称之为“环 活水平相对落后。其次,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往往承担着文 境的博物馆”。直到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生态学” 化遗产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其三,这些生态 术语日益流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 博物馆的构成主要是一个信息资料中心,以及开放性的 态博物馆的概念重新引入日本。I2321世纪的今天,世界生 社区活体保存和展示中心,并通过旅游开发的手段来促 收稿日期:2012-03—29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少数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以广东少数 民族为例》(课题编号:l1JDXM85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毓(1986一),女,安徽合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2010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 ・28・ 李毓: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模式 第4期 进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这些特点体现出中国 岜沙、相思红豆的故乡——从江银坛、文化生态博物 走民族生态博物馆道路的必然性。旅游和民族生态博物 馆的结合、休闲经济的渗入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必 然趋势。 馆——锦屏隆里、奥运火炬村——雷山郎德、大歌之 乡——从江小黄、情人节的家园——台江施洞等村寨,能 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各族人民伴着优美的乐 声载歌载舞,服饰记载的当地文化,在时光的流逝间,形 成了神秘独特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圈,成为世界乡 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 一二、休闲经济与生态博物馆的互动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 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 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 。这里汇集苗乡侗寨的吊脚木楼等建筑风采、甘甜美味 的酒食、笙鼓歌舞入心脾的视觉、味觉、听觉原生态“三 要组成部分。”从休闲消费的角度看,人们从传统以维持 生存为主的用品向满足对文化精神产品的拥有转型。休 闲经济是一种体验性经济,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 怀,强调低代价、高效益,以无形资源替代有形资源,是人 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财富相协调的和谐经济形态。[4 当人们迈进休闲经济时代,以生态为导向的生态旅 游村、民俗生态村、生态公园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理念 为今天发展民族生态村、民俗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范 本。在休闲产业的驱动下,中国的生态博物馆注入了休闲 经济的活力,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本原则下,适度 地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 自然资源匮乏和破坏引起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则表现 为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在倡导终生学习、对知识有强烈 需求的今天,文化的同质化、同一化使人们疲倦。我们陷 入符号体系构成的镜像世界,进入“类象化”的生存状态, 那种感受就是盲目而虚弱的生活、幻觉的快乐、压抑的颓 废、歇斯底里的狂躁。这是精神生态的失衡。在当代艺术 的发展上则表现为现代艺术的后感性、观念化、否定精神 抛弃了传统艺术,寻求一种空洞的无味的视觉感受。C5]生 态博物馆为我们打开了民族知识的大门。作为生态博物 馆游客的我们,在休闲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大自然的拥抱 中舒展身心、学习传统文化、扩展视野、感受生命的意义, 为空洞的艺术形式提供灵感和启发。生态博物馆与休闲 经济的互动使知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带动了当地居民 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化、经济构 筑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以下笔者以黔东南地区生态博物馆为例,分析生态 博物馆与休闲经济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生态、文化、 经济和谐共生的现实问题。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 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 地生活着33个少数民族和2个待识别民族,少数民族总 人口347.68万。黔东南州由于历史及地域等原因,长期以 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 完整。在黔东南,有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全国 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最后一个手部落——从江 美”等等。 正如黔东南州州委常委、部杨宏远所 言.“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生态博物馆,所以我们在开发 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既发展了经济,又传承了文化。” 从休闲学的角度看,黔东南生态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丰 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食粮,游客可以在休闲中体验 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增长知识,增强幸福感,享 受大自然的清新和富有神韵的民族文化熏陶。各具特色 的民族美食令游客垂涎,苗、侗、瑶、布依、壮等民族的刺 绣、剪纸、蜡染、乐器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体现了特有的 历史,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在黔东南生态博 物馆游客可以融入村民之中,扮侗家新郎、护林手、插 秧打谷的农人,可以学习“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学习苗 绣、银器制作,去体验文化之旅、教育之旅、修学之旅。[7 休 闲经济在生态博物馆的渗入,给生态博物馆注入了活力, 让更多的游客从欢笑和休闲中获得知识和艺术灵感。休 闲经济的效益为生态博物馆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解 决了生态博物馆依靠长期资助的困境,为区域经济 发展和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和保障。从生态博物馆的角度看,生态博物馆和休闲经济 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生态博物馆为休 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 提供了终生学习的平台,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自然资 源和灵感来源。休闲经济的融人也成为了当今生态博物 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生态博物馆:自然、人文、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黔东南地区生态博物馆在物 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是比较成 功的,具有代表性和典范的意义。休闲经济的渗入要把握 “度”,过度的开发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异和丧失。“文化 搭台,经济唱戏”一定要处理好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的问 题,使其协调发展。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 段,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实践经验和本土实践经验 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从深入研究、实地考察等各个方面人 手,走出一条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 的道路。当地居民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应当积极地配合生 第4期 李毓: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模式 ・29・ 态博物馆的发展.参与到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中来,在参与中受益,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而 不同”的多元化文化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必然姿态。 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一路通顺平坦的, 生态博物馆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艰难行进,既要学习本族 的文化,又要吸取大众文化的优良成分,驱除民俗中的陋 俗,走民族和现代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在生态博物馆 的发展中,坚决杜绝伪民俗的现象,一切歪曲民族文化本 质的现象都要杜绝。此外,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我们 在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引进低 些生态博物馆面临着衰落的悲惨命运。以西双版纳傣 族自治州的巴卡小寨基诺生态博物馆为例。该馆由 组织筹建,专家参与筹划,起初这些生态博物馆的创建受 一碳的概念,_10]开发自然低碳与传统并行发展的文化保护 模式 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居民们热情地加入建设中,但是长 期以来注重文化保护而封闭村寨经济发展的做法让当地 居民感受不到生态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当地居民仍然处 于经济落后的状态.这样贫穷的经济状态导致当地居民 无力从事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打消了当地居民的积 极性,生态博物馆也很难持续地发展下去。_8]因此,提倡当 地居民主人公地位和以生态博物馆带动当地经济的适度 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生态博物馆网络信息系统 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 绝活、舞蹈、音乐都是我们需要抢救的无形文化遗产.我 们可以通过现代先进的媒体设备去记录和共享。此外,我 们也应当注重生态和人文经济的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透支”必然会导致自然生态的危 机。我们可以学习生活在热带非洲雨林的穆布迪人,在他 们的生活中森林中的植物被多方利用。有直接、间接、物 质性、精神性的。这些物质大多数没有被滥加上商品价 值,但都是维持他们生活和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当地 住民认为,森林之王“阿巴克曼都拉”的超自然力的存在 显示,森林不仅是物质价值的供给源.也是他们文化认同 的依托。因此,破坏森林亦即破坏生存于该地人们的文 化,环境问题其实也就是文化问题。|9 四、结语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伴随休闲经济的渗透,呈现 出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态势。 伴随着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族知识教育、文化遗产的申 报保护,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生态博物馆休闲经济运营中衍生 出的附属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商业化模式。中国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U].中国博 物馆,2001,(2). [2](日)大原一兴.当今日本的生态博物馆U].张伟译.中国博物 馆,2005,(3). [3]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孙明强,唐福敬.读《体验生态博物馆》有感之二——黔东南自 治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U].当代贵州,2009,(6). [7]欧阳克俭.如何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原生态文化[J].杉乡文学, 2009,(11). [8]孙九霞,马涛.巴卡小寨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命运解读:社区参 与的视角【J].原生态文化周刊,2010,(1). [9](日)秋道智弥,市川光雄,大王冢柳太郎.生态人类学[M].范 广融,尹绍亭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o]余压芳,邓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景观的低碳性研究【J].贵 州民族研究,2010,(4). 【审稿:赵丕强责绸:郭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