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数模工艺性一般检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结构设计工艺性审查的若干要求和产品图样工艺性审查的主要因素。
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新设计和改进设计的产品系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指定加工零件公差手册 3.  术语
公差基准:在制造工程上极为重要的零件,指定其容许公差,以将它作为验收零件的基准,称为公差基准。
4. 数模检查若干规范
在数模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数模严格遵循参照钣金件点云及测量尺寸设计,这样纯逆向设计带来的问题是:以这样的数模加工制造时,得不到原有钣金件的制造水准与装配水准,其原因主要是在建模过程中未考虑到参照车型钣金件的制造偏差,从而使设计值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不合理的设计结构;所以,有必要通过公差分析的手段还原其设计值,并通过正向设计的理念优化钣金件的设计。
4.1  搭接边间隙宽度 4.1.1  对接钣金件间隙
一般情况下控制为2mm;对应其单个钣金件制造公差基准为±1.0;对地板钣金件制造公差基准为±1.5或±2.0,间隙控制在3.0~4.0 。
对于样件经常出现的对接间隙很小和无间隙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由生产控制调整造成的,通过公差控制以及移动公差控制使其安装间隙达到很小,同时也就达到很好的外观质量要求,如下图4.1-2、图4.1-3。
图4.1-3
图4.1-2
样件实际装配状
样件的公差基准;制造 工艺水平提高,费用提高
4.1.2  侧围钣金件搭接间隙
侧围钣金件搭接间隙及制造公差一般控制如下图的规范
图4.1-4
图4.1-4中对应的单件钣金制造公差基准为:
图4.1-5
4.1.3 车身下部总成钣金件搭接间隙
图4.1-6
地板等钣金件搭接间隙及制造公差一般控制如下图的规范 ⅰ)对于质量控制比较高的地板钣金件
图4.1-7  对应的单件钣金制造公差基准为:
图4.1-8  图4.1-9
4.2  车门、盖板包边设计规范 4.2.1  发动机罩球截面包边的规范
图4.2-1
4.2.2  车门包边的规范
ⅰ)车门内板切边到外板内圆角距离保持1.5mm
图4.2-2
ⅱ)车门复杂造型曲线切边处包边设计规范(外板钣金设计规范)
ⅲ)车门、盖板类尖角处设计规范
ⅳ)后背门内外板高度(推荐值)
图 4.2-7
有后背门护板遮盖时,外板比内板高1mm(推荐); 无后背门护板遮盖时,内板比外板高1mm (推荐) ; 4.3  特征避让圆角设计规范
ⅰ)特征避让圆角合理的间隙为1mm,最小极限为0.5mm
图 4.3-1
ⅱ)特征过渡配合时,间隙控制设计规范
图4.3-2
①  圆角切点尺寸,最小控制在2mm。
4.4  孔距离折边圆角的设计规范
图4.4-1
孔距离R角的切点尺寸大于2mm,无位置时可以参照样件。
4.5  孔距切边的设计规范
孔距离切边3mm以上,如果冲孔、修边同时进行时,取5mm,如图4.5-1
图4.5-1
4.6  侧围门洞设计规范
侧围门洞及侧窗处,侧围外板高出侧围内板1.0mm
图4.6-1
4.7  前风窗口位置设计规范
图 4.7-1
前风窗口位置外板比内板高出1.0-1.4mm (推荐值) 。
侧围A柱外板要高出内板1.0~1.4(推荐值)。 4.8  钣金件最小间隙控制
未有配合关系,而互相接近的两钣金件最小间隙控制在2.0mm以上。
图 4.8-1
4.9  推荐的设计规范值
在工程设计阶段此推荐值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更多的以样车和公司相关设计标准为基础展开设计。同时更多的利用《指定加工零件公差手册》对不同制造体系(欧系、日系)的车型进行制造公差分析,还原设计值,提高设计水平。
4.9.1  涂胶间隙设计规范
顶盖加强梁部位涂胶间隙保持3-5mm;后轮罩处涂胶间隙为2-3mm;加油口涂胶间隙0.5 mm;其它位置涂胶间隙3 mm。以上不包含折边涂胶等的设计规范。
4.9.2  车门最小运动间隙规范
车门最小运动间隙为2mm 4.9.3  油箱盖最小运动间隙规范        油箱盖最小运动间隙为1.5mm 4.9.4  背门口处内外板高度要求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