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作者:崔艳侠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期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各学校正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纸上谈兵的教育体系更具有时效性。各级教育部分应积极研究探索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 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3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的关注重点。但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差较大,效果参差不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是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素质不同,有的是教学条件不同导致,还有的是由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众所周知,实践环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安排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训练是个
难题,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笔者认为,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难性并存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在不断加强。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如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推动者们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困难与瓶颈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常被提及,但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关照到每一位大学生,如何进一步获得发展空间,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问题仍值得思考。
二、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提高
首先,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从异常忙碌的高中到了可以自由支配很多实践的大学,学生们突然迷失了方向。网络成瘾、盲目恋爱、学业荒废、空虚倦怠成了大学校园的主流词汇。究其原因,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使命感,不知道自己该为未来做些什么。如果参加社会实践,他们可以了解社会上什么职业最适合自己,什么职业最能创造社会价值,自己对什么职业最感兴趣,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欠缺什么知识和技能。也就会给自己的未来做个设计,及时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大学生活就此丰富多彩起来。
其次,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信。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万般呵护下、在学校教育的过度保护下迈进大学校园,带着对社会的渴望和恐惧,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不知道社会中会有什么挫折等待着自己。经常听到学生说:“我不想毕业”。所以毕业在给他们走向社会打开大门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几分焦虑与不安。自信是人类最宝贵的心理品质,然而,当代大学生有的缺乏自信,
没有勇气从事自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哪怕一点点难度也回将他吓跑;有的又盲目自信,自以为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目中无人,低估了任务的难度,致使事情失败。社会实践是建立真实自信最好的武器。在实践中学生能找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与老师商讨补救的措施。有了对社会的认识,有了社会的实践经历,学生就不会再对社会充满恐慌,对自己充满不信任了。
第三,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促进自我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当老师告诉他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回答:那都是别人的错,我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这个学校的学生素质都不高,等我毕业了,离开这里之后,问题自然会解决。可见,他不明白是自己的性格出现了问题,如果让他参加真实的社会实践,及早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他在毕业后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大大减少。
第四,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改善无知与偏见。尽管大学校园会创设各种类似于社会的环境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会等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但参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模拟的环境也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许多学生对社会存在偏见,不是极端的美好就是极端的黑暗,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就隐藏了心态上的错误。社会实践无疑是弥补认知不足的必要手段。
第五,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是另一个重要的成功指标,而当今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容乐观,除了没有清晰的目标之外,不能持之以恒,是最突出的问题。在校园里的心理素质拓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但程度不够深远,也就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加强社会实践,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举措
(一)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停留在“理论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社团指导——个别咨询”的体系阶段,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所以,首先要完善该教育体系,把社会实践作为重要一环。这需要广大学者积极探索,充分论证,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二)学校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首先,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组织领导到位。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各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各班级选配心理委员,从而形成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最后,资金投入到位。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提供专项的经费和物质保障,购买心理测试软件及量表,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积极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是在随意的、不经过策划的任意活动中就能显现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领导者经过根据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慎重考虑,严格安排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活动计划要科学合理,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因素,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其他课业任务,实践场所因素等。比如:在大学生入学初,可以安排一个关于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由老师带队,在市区比较繁华的地段,向路人进行随机调查,以发放问
卷的方式调查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这项活动受限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了解自己在众人面前的主动程度,以及在不被比人搭理时的自我感受,重要的是还可以了解社会中各种职业的人对自己职业的喜爱或忍受程度,初步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初步的了解。
总之,社会实践结合心理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式,自然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整套实用、有效的结合机制,最终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超. 高师院校学生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78-81�
[3]郭洪,毛雨,白璇,曾峥.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23,(9):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