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主备者:梁平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短诗和对联的仿写已成为近年高考题的一个亮点。单就对“对联”来说,2004年全国卷Ⅰ、Ⅱ、Ⅲ和Ⅳ套卷的第24题、浙江卷第24题、福建卷第23题、广东卷第24题等要求学生对对联。这类题是“仿写句子”的扩展,它形式新颖,个性独特,成为2004年全国卷中最有特色的题目,同时它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指向:语文教学要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感悟生活,并学会将活生生的生活直接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阅卷的情况看,考生对“对联”的失误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形:
一是在答题时只注意了形式(如对仗、平仄和押韵)而忽略了是在写“对联”(特别是“春联”),导致所写内容与对联相去甚远。
二是只在乎对联的内容,即只注意写一些与春节相关的吉祥话,忽视了对联的对仗、平仄和押韵,从而失误。失误最多的是最后一个字,有很多考生将其答成了仄声。
三是在作答时一些考生在下联相应位置上使用了与上联相同的字,比如第一题“科学能致富”,有考生对成“勤奋能兴家”,下联中的“能”就是一个明显的硬伤。
四是在答题过程中没有看清题目中“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的要求,将第一题和第二题都做了,结果第一题对得非常不好,而第二题又对得比较工整。对这种情况,评卷时以第一题的答案给分。如果审题时注意到了这个要求,直接做第二题,就可以得到满分了。这种审题时的粗心大意应该引起所有考生的注意。
二、了解对联常识:
1
1、定义: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璧之妙,缺一不可。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特点:
①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③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④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是欣赏、拟写和做好任何一种对联题的先决条件。 3、分类: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①.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②.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的新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③.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④.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⑤.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5、要求:
2
对联作为一种成文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6、写对联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b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c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d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对联的中心思想,对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三、经典原题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是仿写句式的一种新颖别致的题型。解答本题要在遵循“要求的针对性、内容的吻合性、句式的一致性和修辞的同一性”的基础上,把握好对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平仄相间(上联尾字为仄声字,下联尾字为平声字),偶句押韵。明乎此,则“对出下联”就容易了。
[答案示例]:第一题 ①树一代新风(树世纪新风) ②大地气象新(神州大地新) 第二题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四、闯关演练
3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2.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苦思甜《榆钱饭》 下联: (2)上联:一片丹心育桃李 下联:
1.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式”和“运用修辞”,能力层级为D级。第一题“春晖盈大地”的下联参:正气满乾坤。(或:“瑞雪兆丰年”,“阳光满人间”,“福禄照乾坤”,“硕果振人心”等;“科学能致富”的下联参:“勤劳可兴家”。或::“勤劳才兴家”,“教育可兴国”,“勤劳可聚财”等。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的下联参是“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或:“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等。
2.悲老发愤《秋浦歌》 满腔热血写春秋
五、专题练习:
3.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3.例如: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鹿茸貂皮人参,都为东北名产。// 燕山长白昆仑,全为塞北名山)
4.第一题 例:①祖国日日新(春光处处新)②神州面貌新(九州气象新)。第二题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春雷滚滚新气象新风尚伴新年到来) 六、课后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4
A.伉(kàng)俪 镜框(kuàng) 精髓(suǐ) 兢兢(jīng)业业 ....B.侮(wū)蔑 怔怔(zhâng) 鸣啭 (zhuǎn) 经济拮据(jū) ....C.羞赧(lǎn) 摇晃(huàng) 簇(cù)拥 洗尽尘滓(zǐ) ....D.积攒(zǎn) 薄(báo)暮 嘎嘎(gā) 韬(tāo)光养晦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福祉 陶磁 冼练 温柔缱绻 B.奥妙 母指 羁旅 坚苦卓绝 C.滑腻 赊欠 蹊跷 文过则喜 D.惴惴 鄙夷 喝彩 诚皇诚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所谓传奇,就是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 。 ②(《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曾 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③简短的诗可以有 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A.意旨 进入 悠长 B.意蕴 涉及 悠长 C.意旨 进入 幽远 D.意蕴 涉及 幽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头换面是不能济事的。 ....
B.他是个侠义之人,面对不平,他总是回肠荡气,面对朋友,他总要两肋插刀。 ....C.对于事情的,他是洞若观火,但他装得若无其事一样,任凭别人去左右猜测。 ....D.这次吉普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总的重要讲话,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一名普通的合格中学教师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B.“越穷越生”和“富人超生”,已成为陕西省违规生育的两个重点问题,计生部门将其比喻为两头儿沉的“哑铃现象”。
C.许多人都认为自己20岁生日是难以忘怀的,北大学生高明的20岁生日不仅让许多不熟识的人瞩目,也让自己难以忘怀。
D.受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影响,我国8月份的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价格比上月稍有扩大。
6.以“典丽的辞句”为开头,重组下面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3分)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答:典丽的辞句 7.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立意完整。(6分)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 ;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 参:
1.A(B侮wǔ;啭zhuàn;C赧nǎn;薄bó) 2.A(陶瓷,洗练,拇指,闻过则喜,诚惶诚恐)
3.D(意旨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意蕴指的是内在的含义;进入不含语体色彩;悠长意为漫长、长远,幽远意为深远)
5
4.C(A项应为改弦更张,指的是彻底改变制度、方针、方法等,改头换面比喻只变形式,不变内容;B项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动人;D项应为震耳欲聋) 5.B(A语序不当,C语序不当,D搭配不当)
6.典丽的辞句、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用得多并不意味着散文就美,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7.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第二课时
一、拟写对联要点 ①审题要细心。
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写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色彩和符合春联特点;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图书馆”这一行业特色。 ②要合律工稳,联句要自然流畅。(见“了解对联常识”) ③善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相似),由“旧习”想到“新风”(相反),由“园丁”想到“桃李”(相关);由自然想到社会人生(具体与抽象)。
想象: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生命,让天地万物充满灵性与情感,让人与自然心意相通。 ④注重意境。
要将一副对联当作一篇完整的文章对待,注意立意。或情景交融,或隽永深挚,或入木三分。对联形式很重要,但不能只重形式而损害对联的思想感情。 二、撰写对联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对联作法。
要注意对仗、平仄、词性等规律。 注意逻辑。 练一练:
① 天——( 地 ) 风——(雪) 海——(山) 新——(旧) 南北——(东西) 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庆贺——(恭喜) 枝头——(花丛) ②上联:处处风光好。(家家喜气浓)(下联可以是多元的) 上联: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上联: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坐-----请坐------ 请上坐 (茶-----敬茶----- 敬香茶) 2. 根据情景,撰写对联。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写于十年) 官大,权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讽某些者) 三、课堂练习
1.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答:下联: 1.才识贯中西 (思想贯中西 智慧集东西)
6
2.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联: 2.示例: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四、专题练习:
3.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①处处春光好 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3.第一题 例:①家家
气象新②九州桃李荣。第二题 例: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笔者另拟:第一题 ①岁岁风物新②遍地桃李芳。第二题 春雨润物长城内外百花香。
4.下面一首诗,有两句空缺,应选哪两句最为恰当( )
村 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① ,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② 。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答:① ②
A.连峰表天不盈尺,秋水潺潺夜来霜。 B.万壑有声含晚簌,荞麦花开白雪香。 C.几抹晚霞归天际,霜无草木尽落黄。 D.一叶落知天下秋,秋阴不散晚飞霜。4.B
5.下面是温州江心亭上一幅对联的上联,请运用“辨音法”(一字多音法)对出下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说明: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五、课后作业
1.下列句子里没有错别字和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对着模(mú)型临摹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下笔勾划线条,再根据需要着(zhuó)上色彩形成画稿。
B.有人将明明是怄(ǒu)心沥血所得来的作品,却要告诉人们是信手拈(niān)来的,如“依马万言”那样容易。
C.老家过春节都有粘(niān)贴春联的习俗,一副副春联使得节日充满了祥和喜庆
7
的气氛(fēn),让人备感温馨。
D.特邀作者撰(zhuàn)写的稿件质量高,给出版社编纂(zuǎn)这套丛书是很大的支持,相信丛书会大受读者欢迎。
2.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根据两个季度的统计,市经贸委要求下属几个部门应适度_____出口与内需的比例,以加快货币回笼与周转,使相关工作协调进展。
②张今天视察了青山河上游的几个大型水库,对李说这几个水库的_____功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下游的三个城市的安危。
③近年来,一些研究我国古代典籍的书籍质量不高,这套丛书评述古代文艺理论的许多说法,条理______,没有让作者搞清楚来龙去脉。
A.调整 调剂 紊乱 B.调节 调整 凌乱 C.调剂 调节 凌乱 D.调整 调节 紊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们对孩子关爱有加,过分强调他们保护自己,使他们缺乏火中取栗的勇敢精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B.父亲经常教育我读书学习要像弈秋那样专心致志,不要“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三心二意是学不好的。
C.读了这个单元的几篇评论唐代著名诗人的文章,他文思如泉,提起笔来,一发不...可收拾,写了5篇评论文章。 ...D.“你们没有积极性,我们就得挨饿!”总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让多少领导干部汗....颜,又让多少庸官无地自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喝醉酒的人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常人差,如果让一个醉汉开车回家,无论对路上的行人和驾驶员自己都是很不负责的。
B.据《钱江晚报》报道,经过考古队一个多月的野外发掘后,一处古代水利遗址于近日在余杭南湖被发现,并出土大量器物。
C.西南联大熔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风于一炉,集三校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于一堂,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
D.《恰同学少年》给我们一种震撼和鼓舞,这部历史题材的作品,让我们又重新欣赏到了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感。
5.下列四副对联,对得不好的一副是 ( )
A.安居乐业家家春满园 丰衣足食户户喜盈门 B.上海自来水自来海上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C.万紫千红迎春须纵马 五风十雨顺水好扬帆 D.集八方信息生财有道 传四海科技致富无涯
6.下面的古诗文默写,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而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B ①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潜《归园田居》) ②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 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 ①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②渐黄昏,清角吹寒,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8
7.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禅让(shàn) 粗糙(zào ) 胚胎(pī) 恪守不渝(kâ) ....
B.炽热(zhì) 粗犷(kuànɡ) 歼灭(jiān) 相形见绌(chù) ....C.荫庇(yìn) 埋怨(mán) 谙熟(ān) 面面相觑(qù) ....D.纤维(qiān) 氛围(fēn) 龋齿(qǔ) 浑身解数(jiě)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是不容______的。
② 鲁迅先生后期的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_________。
③“蓓蕾”文学社在“六一专刊”的征文 中明确规定,投稿日期不得超过5月28日。
A.质疑 典型 启事 B.置疑 典范 启事 C.置疑 典范 启示 D.质疑 典型 启示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
也也许会捉襟见肘。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我们时刻应不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大力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D.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生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1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 b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9
参:
1.D(A模mó,划—画 B.怄—呕,依—倚 C粘zhān,备—倍)
2.D(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剂,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紊乱,杂乱,纷乱。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
3.D(A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B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C一发不可收拾,指局面无法收拾,是更加不能收拾的意思,为贬义词。一发,更加。与“一发而不可收”不同,“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D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4.C(A重复和用词错误,“路上的”删除,“和”改为“或”“还是”B成分残缺,“并出土大量器物”缺少主语;D“欣赏„„崇高感,搭配不恰当) 5.B(“自来水”与“碧云寺”,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用名词;“自来海上”与“碧云山香”结构不同,意义也不对仗。讨论:下联为“北京输油输京北”,怎样?) 6.C(A殒—陨,而—以 B繁—烦,念—恋 D水—海,冷月无声—都在空城) 7.C (A.糙cāo 胚pēi B.炽chì 犷ɡuǎnɡ D.纤xiān 解xiâ) 8.B (① “质疑”强调对某人、某事提出疑问,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置疑”则强调存在或作出怀疑,一般用于否定。此句适用“置疑”。② “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强调可仿效,此句宜用“典范”。③“启事”为名词;“启示”多为动词。此句用名词。)
9.A(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B“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形容“成绩下降”不当。C“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C项的语境。D“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不是指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此处可换用“胸无点墨”。) 10.D.(A 成分残缺,应在“而是”后添加谓语“刻画成”;B“时刻”与“应”语序不当。 C句式杂糅,应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
11.B(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⑤与之对照呼应)
附录:有关中学语文的对联集
一、有关名胜古迹的对联
1. 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 武汉黄鹤楼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3. 黄州赤壁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 九江琵琶亭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5. 镇江北固山多景楼 登楼便欲凌云去;临水应知得月先。
6. 桃花源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
10
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7. 广州黄花岗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8. 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9. 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吹,有人吹到月三更。 10. 湖南洞庭岳阳楼
(1)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题笔雪壁我重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3)一楼何厅,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二、有关作家人物的对联
1. 孔子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2. 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3. 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4. 项羽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半碎霸图空。
5. 项羽、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 荆柯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7. 司马迁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8. 苏武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9. 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10. 诸葛亮 (1)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3)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5)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1. 陶渊明 (1)醉眠多似陶彭泽;句法参同李翰林。
(2)质而绮,真而醉,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 李白
(1)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13. 杜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11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对著千秋。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欧野老心。 14. 白居易
(1)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2)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亭;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5. 苏洵父子等
(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6. 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7. 沈括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18. 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0. 文天祥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法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21. 岳飞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2. 史可法
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3. 蒲松龄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4. 孙中山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25. 鲁迅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