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十四)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十四)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课时检测(十四)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东汉班固《西都赋》中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解析:选D 材料中《西都赋》中的“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答案选D项。文学作品容易夸张能够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由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

2.《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

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

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 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

解析:选A 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买卖的物品是船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是南宋国库最重要的财源,故D项错误。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发展商业 D.逐渐放弃重农抑商

解析:选A 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所以选A项。

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与历代商业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解析:选D 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提出农商并重,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

5.(2018·如皋调研)《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的严格控制

解析:选D 遍布城乡的应是草市,故A项错误;B项中“各阶层”表述绝对化;南北朝时期国家政局动荡,严重破坏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解析:选B 根据所学,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农业为主,转为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

7.(2018·南京调研)《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商人的经营范围 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

C.商税不再是主要财源 D.商人合法利益受保护

解析:选D 材料信息表明商人的合法权益受保护,故D项正确。

8.(2018·启东中学月考)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 C.③④

B.①② D.①③

解析:选A 由材料“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和“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可见汉代商业活动没有突破空间,故①错误,④正确;材料反映汉代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故②正确;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故③错误。

9.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 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

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

解析:选B “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0.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当时法制相当健全,故①错误;从土地变更及土地券可以看出来当时重视土地私有,故②正确;土地买卖并不等于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材料中“券”说明出现了土地买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1.(2018·如皋调研)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

A.① C.①③

B.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故①③正确。

12.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已被打破

解析:选B 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没有打破既定的,故C、D两项错误。

13.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浙江地方颁发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A.严格管理海外贸易 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其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仅限广州对外通商,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外商来华贸易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倭寇,故D项错误。

14.(2018·苏州调研)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B.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 C.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D.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A 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体现的是其政治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

15.(2018·如东检测)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 )

A.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 B.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D.清厉行闭关锁国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主要是因为清实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只设立广州十三行,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镇江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5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5分) (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5分)

解析:第(1)问据“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法家开启重本抑末”“由国家全面

控制、垄断经济资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使民贫”“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等关键信息归纳。第(2)问据材料一中“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和材料三中“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军事、经济等角度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中“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得出重农抑商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答案:(1)相同思想: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 (2)原因:“民避农战,事商贾”;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的需要)。

(3)影响:重农抑商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