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丹参酮乳房注入剂-9#相关药理毒理资料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9#相关药理毒理资料

来源:九壹网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目 录

9.1丹参酮相关药理毒理学综述资料

9.1.1 丹参综述 9.1.2 丹参化学成分

9.1.3 丹参酮的药理作用综述

9.2 药理学

9.2.1 主要药效学文献资料 9.2.2 安全药理学文献资料 9.2.3 药代动力学文献资料

9.3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药理毒理临床试验报告

210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国内外相关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文献资料及实验资料

9.1丹参酮相关药理毒理学综述

9.1.1 丹参综述

丹参是唇型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养心除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丹参功效的概括[1]。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具有活血通络、祛淤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抗菌消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丹参酮(Tanshinone)是中药丹参根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橙黄色和橙红色特征的脂溶性二萜类化合物,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总称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类化合物包括有十多个单体:包括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Ⅱ、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隐异丹参酮、丹参醌A、B、C等,近年来丹参酮的多种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2]。丹参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丹参酮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消炎作用;丹参对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为总丹参酮,尤以隐丹参酮的作用最强。另有研究表明,总丹参酮对炎症的第一期、第二期以及急性、亚急性炎症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国内外已被广泛开发用于人用或兽用抗菌消炎、抗肿瘤等领域中成药物。

国内外开发的丹参酮相关产品,因其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的良好疗效,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主要有复方丹参滴丸、丹参酮胶囊、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片等人用于心绞痛、冠心病产品,一直是近年来一些医院中用药数量及用药频度(DDDs)值最高的中成药之一。经过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临床医学等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代谢、以及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9.1.2丹参化学成分

对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Nakao首先得到了3

211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种脂溶性成分,此后我国学者在化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分离得到了一系列新化合物。尤其是近年来,超临界提取法、高速逆流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液质联用等现代分离分析方法的大量应用,为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2, 3, 4]。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现在一般按性质分为丹参酮(脂溶性)和丹酚酸(水溶性)两大类化合物。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有二萜结构,目前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有40余种;丹酚酸类化合物多具有酚酸结构,结构明确的丹酚酸有40余种,其中近20种是2007年首次报道得以确证或试验性确证的。这些化合物构成了丹参的有效成分,是丹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对33个不同产地的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测定及相关性研究表明: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随产地不同而变化,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高低无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磊,丁黎,都婧。丹参的研究近况,药品评价,2009, 6(2)。

[2]苏玲,刘启德。丹参酮ⅡA的药理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03,3(3). [3] Hu P, Liang QL, Luo GA, Zhao ZZ, Jiang ZH. Multi-component HPLC Fingerprinting of Radix Salviae Mihiorrhizae and Its LC-MS-MS Identification [J]. Chromatogr A, 2005, 53(6): 677-683.

[4]Pan X, Niu G, Liu H.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with analysi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J Chromatogr A, 2001, 922(1-2): 371-375.

9.1.3 丹参酮的药理作用

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化合物都是丹参的有效成分,而在药理作用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作用为主;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突出,本文着重对丹参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丹参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丹参酮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丹参对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为总丹参酮,尤以隐丹参酮的作用最强。另有研究表明,总丹参酮对炎症的第一期、第二期以及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对炎症的第三期即慢性期无治疗作

212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用。丹参酮的抗菌作用还表现在治疗痤疮方面,王定邦教授等报告173例痤疮患者,结果痊愈53例,显效77例,好转30例,无效13例。痊愈显效及好转共占92.4%,故疗效较好。对炎症性丘疹及脓疱疹的效果最好,痊愈及显效占74.1%有效占18.6%,二者之和为92.7%。囊肿型痤疮的疗效较差,黑头粉刺疗效最差

[5]

丹参酮还可以通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理来

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丹参酮ⅡA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二氢丹参酮I对人体肝癌细胞株和人体肺癌细胞株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并且能增强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同时近年的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使细胞壁剥离。并对人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2(CYP1A2)活性有强的阻制作用,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8]。

丹参酮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均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9],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表现为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改善血液代谢作用以及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证明丹参酮对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有保护作用,但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作用不明显;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抑制脂质体代谢酶活性,改善脂质代谢过程[2]。近年来国内对丹参酮ⅡA抑制心肌细胞肥大与凋亡、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研究较多,实验揭示其作用是非血压依从性的。可能通过作用于AngⅡ受体,抑制相关蛋白表达等实现。丹参酮ⅡA等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表现在对脑缺血引起的脑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中,可缩小脑组织缺血面积,缓解脑缺血引起的症状[3]。

此外,丹参酮ⅡA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其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STSI)对人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研究发现:STSI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HSC凋亡有关,但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1]。

参考文献

[5]王建娥,浅谈丹参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 12(下)。Chinese Manipula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0,No.36

[6]Lee DS, Lee SH, Noh JG, et a1.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ryptotanshinone and dihydrotanshinone I from a medicinal herb, Salvia mihiorrhiza Bunge [J]. Biosci Biotechnol

213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Biochem, 1 999, 63(1 2):2236-2239.

[8]王剑江,袁汇宁,钱晓园,刘小玲。丹参酮ⅡA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12, 27(6)。

[7]Lam B Y, Lo A C, Sun X, et a1.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anshinones in transient foe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J]. Phytomedicine, 2003, 10(4):286-291.

9.1.4 丹参药材及其制剂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在丹参所含化学成分日益明晰以及各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日渐深入的同时。丹参药材及制剂的品质评价方法也在逐步提高和完善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丹参制剂40个,其中19个制剂设立了丹参的TLC鉴别。11个制剂设立了丹参素、丹参酮ⅡA、丹酚酸B或原儿茶醛的HPLC含量测定。同时,2005年版《中国药典》对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也进行修订,增设丹酚酸B的TLC定性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项目和规格,并增加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限度检查。而目前对丹参及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多采用HPLC分离、UV检测,对多种成分同时分析多采用HPLC分离、DAD检测,有时联合使用ESI/MS。

近年来,国内对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中活性成分研究较多。在对其中相关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后,加以聚类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活性成分的差异,发现其分布并无明显的规律性。还有学者对其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分等药材常规理化实验项目进行了考察,为国产丹参药材综合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LiuM等[20]对13批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以及2l批不同剂型的丹参制剂进行了l0种水溶性成份和9种脂溶性成分的分析,并建立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丹参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LiuAH等[21]对77个不同产地批次的丹参药材、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以及香丹注射液样本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首次确证了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在内的共34个化合物峰归属,为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另外,在丹参制剂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Li等[22]利用HPLC-DAD-ESI-MS对“杞参益气”滴丸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确证,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He等[23]利用HPLC-DAD-EI/MS方法对双丹颗粒进行分析。分离分析了颗粒中丹参和丹皮的29种化学成分并进行了结构确证,为双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Zhang等[24]对10批丹参注射液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并对大鼠静注后血

214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浆中各丹酚酸代谢产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提出化学指纹图谱与代谢指纹图谱相结合作为药物质量控制和阐明中草药作用机理的方法,等等。这些研究都为复方制剂中丹参的相关成分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提供了方法依据Fan等[25]更是以丹参滴丸为例。提出了鉴于中草药成分的复杂性,用指纹图谱对其进行质量控制。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丹参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9.1.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对丹参研究的全面深入,丹参所含化学成分日益清晰,许多成分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日渐明朗,丹参中类同药理作用的各成分之问比较,以及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等亦需得到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开发出更多新药,使之在防治疾病方面得到更好的利用。随着现代技术手段在丹参及其制剂质量分析研究广泛应用。丹参药材以及已有制剂中相关有效成分含量也应确定适宜指标,或者将其进一步提高,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质控标准。使丹参在更充分地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对健康的危害,以促进祖国医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使丹参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20]Liu M, Li YG, Zhang F, et a1.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 of Danshen root (Salvia miltiorrhiza Radix et Rhizoma) and its preparations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and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 (HPLC-DADESI/MS) [J]. Liquid Chrom atography, 2007, 30, 2256-2267.

[21]AH, Lin YH, Yang M, et a1。Development of the fingerprint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its related preparations by HPLC-DAD and LC-MS[J]. J Chromatogr B, 2007, 846:32-41.

[22]YF, Qu HB, Cheng YY.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constituent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ISHEN-YI-QI”dropping pill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 omet[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47(2008)407-412.

[25]Fan XH, Cheng YY, Ye ZL, et a1. Multiple chrom atographic fingerprin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quality control of herbal medicines[J]. Analytica Chimica Aeta, 2006, 555:217-224.

215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9.2药理学

9.2.1 药效学文献资料 9.2.1.1 抗菌作用

总丹参酮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羟基丹参酮、丹参酮ⅡB、丹参酸甲酯5种成分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中隐丹参酮作用最强。薛明等[9]通过体外不锈钢圈法,测定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隐丹参酮(6.25mg/L)高度敏感。这是由于通过与金属离子铁、锌形成1:1的配位体后,隐丹参酮锌具有更强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房其年【1】对丹参10种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和二氢丹参酮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耐药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隐丹参酮作用最强,是其主要成分。高玉桂【2】以总丹参酮进行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均证明,丹参酮对以金葡菌为主的急性感染,特别是对耐药金葡菌株有显著疗效。

抗杆菌作用: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杆菌(I-D7RV)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罗厚蔚等【3】的测定结果还显示,丹参酮及其单体对分枝杆菌607、溃疡分枝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真菌作用:丹参酮100/l nl时,体外可抑制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的生长。

[1]房其年,张佩玲,徐宗沛。丹参抗菌有效成份的研究[J]。化学学报,1976,34(3):197

[2]高玉桂,宋玉梅,杨友义,等。丹参酮的药理[J]。药学学报报,1987,14(12):75

[3]罗厚蔚,郑家润,高纪伟。丹参酮类及有关化合物抑菌作用的构效关系[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58

[9]薛明,崔颖,张彬,等。隐丹参酮在猪体内外的代谢转化与抗菌活性[ J]。中国兽医学报,1999,19( 1): 49- 51

216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9.2.1.2 抗炎作用

高玉桂等【2】采用小白鼠作实验证明丹参酮局部应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用动物模型经灌胃给丹参酮,结果显示丹参酮对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对慢性期炎症并无作用。丹参酮能使大白鼠血中PGF23和PGE水平降低,这可能与丹参酮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高骥援等【4】应用琼脂糖玻片观察不同浓度丹参酮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趋化性研究发现:当健康人白细胞(5×10 /m1)与50ng/ml丹参酮共同孵育1h,可使白细胞趋化性发生明显抑制,而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无影响。若孵育时间连续19h,则5ng/ml丹参酮足以使白细胞趋化性及随机运动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抑制。采用Smith琼脂糖微滴法测定4种不同剂量丹参酮对人白细胞化动影响的研究发现:一定浓度(10ng/ml以上)丹参酮能有统计学意义地抑制白细胞化动。由此可以推测,丹参酮抗炎效应是通过这种抑制作用阻止白细胞过度的游出和集聚,防止溶酶体酶、氧化代谢产物过多释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以控制炎症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丹参酮的抗炎效应。

唐涛等[ 10]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 7作为药物刺激靶细胞, 使用不同浓度的分析纯丹参酮ⅡA 对RAW 2.7细胞系进行刺激, 分别在24、48h后,使用MTT比色法和半定量RT-PCR法对刺激后的细胞进行检测。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 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丹参酮ⅡA 的半抑制浓度( IC50 )为43.2 mol/L;半定量RT-PCR 实验发现,在发生炎症后,丹参酮ⅡA 通过抑制磷脂酶A2 来减轻炎症。

Wei qi ang GUO[ 26]等,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可调节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7的炎性反应中白细胞介素-6( 1L-6) 和白细胞介素-10( I L-10) 水平,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提示其具有多种抗炎特性。

唐涛【27】等,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7作为药物刺激靶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分析纯丹参酮ⅡA对RAW2.7细胞系进行刺激。发现丹参酮ⅡA能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初步计算出丹参酮ⅡA的半抑制浓度( IC50)为43.2 u mol/L,在发生炎症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减轻炎症。

杨东威【28】等,观察丹参酮ⅡA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模型血清l L-1、I L-6、TNF-a水平及滑膜MMP3/TI MPl 表达的影响,发现用药后各组的细胞因

217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子水平,MMP3表达阳性密度较模型组降低,TIMPl表达阳性密度高于模型组。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能够明显降低血清l L-1、IL-6、TNF-a 水平,减少滑膜组织中MMP3的表达,增加TlMPl 的表达,可以有效治疗RA。

Chen TH[29]等,研究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7的炎性反应。发现丹参酮ⅡA能减少细胞内活性氧族,诱导HO-1的表达,同时抑制COX-2、i NOS的在细胞内的表达,提示丹参酮ⅡA的抗炎机制可能与其对HO-1表达的诱导作用有关。

[2]高玉桂,宋玉梅,杨友义,等。丹参酮的药理[J]。药学学报报,1987,14(12):75

[4]高骥援,王淑芬,张克坚。丹参酮对入白细胞趋化性影响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84

[10]唐涛,郭伟强,王珏,等。丹参酮 A 在RAW-2.7细胞系中的抗炎症作用机制[ 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 1): 51-53。

[26】Guo WQ,Xu WJ,Wang T,et a1. Tanshi noneⅡA,a put at i ve modul at or ca n r egul at e pronf l amma t or y and anti - i nf l amma t or y cyt oki ne s in i nf l ammat or y condi t i ons i n RAW2.7 cells[ J] . Bi omedi ci ne&Pharmac ot her a py

【27】唐涛,郭伟强,王珏等. 丹参酮Ⅱ-A在RAW2.7细胞系中的抗炎症作用机制【J 】. 生物技术通讯,2007,18( 1) :51.

[ 28】杨东威,孟彪,高立珍等. 丹参酮Ⅱa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6、TNF-a水平及滑膜MMP3/TIMPl 表达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 6) :6

【29】Chen TH,Hsu YT,Chen CH。Et.a1. Tanshi none I IA from Salviamilti or rhizainduces hemeoxygenas e1expression and inhibits I. popoIys accharide-induced nitricoxi de expression in RAW2. 7 cells [J] . Mj tochondrion,2007. 7( 1-2) :101

9.2.1.3 抗肿瘤

218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与肿瘤细胞增殖加快有关,而且与肿瘤细胞死亡受抑制密切相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一条有效的肿瘤治疗途径,比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寻求高效低毒的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剂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沈隽[1]等,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对HeLa细胞( 人子宫颈腺癌传代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它能促使HeLa细胞发生凋亡,用药48h后Bc l - 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ax基因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

周晓[2]等,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体外干预SGC-790 1胃腺癌细胞,发现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丹参酮ⅡA作用后胃腺癌细胞表现为凋亡特征性的形态改变,可时间依赖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为丹参酮ⅡA可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使其不能进入S期,从而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增殖。

祝绚[3]等,研究云芝、丹参有效组分单体以及复方对EAC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云芝糖肽、丹参酮ⅡA及其复方药物通过降低CDK4表达。阻止了EAC肿瘤细胞予G1期,使得EAC肿瘤细胞增殖减少,通过增加 Bcl -2/Bax比值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通过增加L一2和I L一2R的表达增强机体免疫谖节,缓解化疗药物搿墓l 起的翔作用,二者联用存在一定协同作用。

敬静[5]等,研究表明丹参酮珏A对雌激素受体(ER) 阴性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具有生长抑制、凋亡诱导和多耐药逆转作用,其作用机理萄缝与抑翩DNA合成、细胞周期阻滞、上调凋亡相关基因ADPRTLl 、CYPl Al 及下调多耐药相关基因BCRP/ABCG2表达有关。

[1]沈隽,王熙艳,张晓等。丹参酮ⅡA。x对HeLa富颈癌纲胞凋亡的影响嘲。审图药房,2007,18《27》:2102。

[2]周晓丽,宋政翠,王旭艳。丹参酮ⅡA对人胃腺癌细胞SGC- 7901增殖、凋亡的影响[J]。西爨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28( 4) :511

[3]祝绚,鲍依稀,攀进等。云茏糖肽、丹参酮ⅡA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疑免疫调节作用[J]。中图免疫学杂志。2008。24:526

[5]敬静,郑鸿,王静等,丹参酮ⅡA对人ER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

219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多耐药逆转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38( 3) :391

9.2.1.4心血管药理作用

丹参酮ⅡA的峨床应用主要集中予心血管方面,具有抗动脉粥祥硬化、抑销左心室肥厚、抗心肌缺氧、改善血管平滑肌状态、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陈文瑛溺等【8】,爰高鹰饮食饲养兔并建立兔AS模型,探讨丹参酮ⅡA对实验性AS形成的影响及奠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能显蔫减少主动脉内膜脂矮斑块面积,有效抑制动脉脂质沉着。阻止AS形成。在常规用药剂量下,丹参酮ⅡA不能降低兔血清了TC、TG、LDL-C,亦不能升高HDL-C,提示丹参酮ⅡA并不能有效调节高脂血症兔血脂水平。

陈海明【12] 等,通过建立H20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f ECV一304 l 损伤模型,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02所致的细胞活力降低,减少MDA生成,提高SOD活性,并可抑制匠T一1 mRNA的表达,舞毫PPAy—mRNA的表达。缝论提示丹参酮珏A对H202所致ECV一304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李永胜【13】等。研究通过建立血篱紧张肽Ⅱ《Ang噩)诱导主动躲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丹参酮疆A可抑带t JAngⅡ内皮细胞分泌NO及eNOS襄达的负性作用。但溺不髓恢复到空白对鼷缝承平。舞参醒珏A可部分抑帮WJAng 1I 诱爵的内皮细胞[Ca 2+] i 升高。丹参酮ⅡA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eNOS基因表达及细胞分泌NO承平和降低肉皮细胞[Ca 2+] i 求平来发挥对盘管肉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守涛【14】 等,硒究表明丹参酮狂A静脉乳刘各剂量缀均能明显对抗垂体詹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T波高耸,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巍的大鼠盘清中CK和LDH的释放,降低心E1。匀浆中MDA的水平。保护心肌SOD和GSH—PX的活性。丹参酮珏A静脉魏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脂磁过氧化和改善心肌能鼹代谢有关。

戒薇薅[ 15]等,以嚣健培养豹Wi st a r 乳鼠心飘细胞为模型,用衄管紧张肽Ⅱ(AngⅡ) 刺激细胞肥大,STS及氯沙坦进行乎预。观察丹参醌珏A磺酸钠盏

220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 STS)对AngⅡ诱髫心肌肥厚豹抑制作用,发现STS能明显抑{拳l JAng 11诱导的心肌肥厚,使心肌细胞P—ERK数量和活性均减少,其机制与阻断了ERK信号转导逯貉有关。

[8]陈文瑛,唐富天,陈少锐等。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21):884。

[12]陈海明,叶攀。丹参酮11 A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材,2008。31( 4):569。

[13]李永胜,王进,王照华等。丹参酮ⅡA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 8) :720,

[14]王守涛,史国兵,周娟等。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 12) :1699。 ,

[15]成薇婷,郑智,马春桃。丹参酮ⅡA阻断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心肌肥厚[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7):525。

9.2.1.5抗肝纤维化、护肝和抗肝癌作用

徐俊嚣[19]等,观察丹参酮珏A对肝癌S酗醚C一772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发现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实验表明舞参醺珏A可甏是逯邀下霹霉Co×一2{环氧亿酶一2) mRNA的表迭水平发挥其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及促进凋亡作用。

华海婴[20]等,检测丹参嗣ⅡA磺酸钠{STS)注射液对人肝星状细胞( HSC) 增殖的影响,观察对细艟乳酸畿氢酶{L◇H;活经的影响,以及对HSC满亡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各剂量在24h与48h对HSC的抑制率呈现感明显的耋效关系,聚t HSC的抑制作用不是非特异性细胞毒性所致,HSC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并具有显著性差界。

李垮刚等[21],剃用小鼠翳瘸摸型探讨了丹参酮狂A治疗小鼠肝癌的作用及机制,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机制为诱鼹细胞凋亡,其诱导纲胞凋亡的机锈与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同时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机制同样可引起肿瘤坏死,抑制肿瘤的增殖,其抑制肿瘤增殖的机制与下调TGF p 1的表达有关。

[19]徐俊丽,和水祥,陈静宏等。丹参酮ⅡA对肝癌SMMC-7721细胞Co

221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2表达的影响[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 14) :1352。

[20]华海婴。郭旭光,杨波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人肝星状细胞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 6) :12。

[21]李琦。王炎。范忠泽等。丹参酮ⅡA及其纳米粒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对p38MAPK、TGF 9 1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J]。肿瘤。2008,28( 1) :8。

9.2.1.6性激素作用

雌激素样作用:用子宫重量法及阴道涂片法可证明丹参酮有较温和雌激素活性。李隆敏等【5】利用丹参酮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证明丹参酮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化率,延缓或阻断绝经后快速骨丢失作用;并通过丹参酮治疗原发性痛经显示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丹参酮具有使泌乳素分泌减少的作用。

抗雄激素样作用:丹参酮对去睾丸大白鼠再给予丙酸睾丸酮呈明显对抗作用。高玉桂等【6】用精囊和前列腺重量法证明丹参酮有抗丙酸睾丸酮作用。利用丹参酮抗雄激素作用来控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产生,是其治疗痤疮机理之一【7】。

[5]李隆敏,周樱,邵幸署。丹参酮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1):78

[6]高玉桂,王灵芝,唐翼学。丹参酮的性激素样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2(2):1

[7]周华,沈永年,吴绍熙。丹参酮治疗痤疮及对皮脂和丙酸杆菌数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1):3

222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9.2.2 安全药理学文献资料

何欣[]等采用渐进式给药方法复制小鼠Lewis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模型,分别予丹参酮ⅡA、化疗药CTX及丹参酮ⅡA联合CTX干预,观察干预后瘤重及肿瘤细胞凋亡率,肿瘤细胞P—gP及TOPO II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与CTX联合给药抑瘤率为96。53%,细胞凋亡率为(7.32+0.56),均较单用CTX、丹参酮Ⅱ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丹参酮ⅡA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并无明显抑制作用,但与CTX联合干预后,抑瘤率及细胞凋亡均较单用CTX明显提高,提示丹参酮ⅡA能逆转小鼠Lewis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丹参酮ⅡA及联合CTX干预后,P—gp表达率分别为(3.16~1.32)%、(3.79~1.35)%,TOPO 1I表达率分别为(5.62±1.84)%、(6.01±2.12)%。均较单用CTX干预明显降低,提示丹参酮ⅡA逆转多药耐药作用产生可能与降低P-gp及TOPO II表达有关。

何欣,曾柏荣(通讯作者),刘 华,丹参酮ⅡA对小鼠Lewis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及相关酶系影响的实验研究术[J]。中医药导报, 2010年9月,第16卷第9期.

9.2.3 药代动力学文献资料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丹参单味药、化学成分及其复方的药理作

223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其体内过程研究的文献却很少。直到90年代,人们才对其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2]。

[2] 周立运,朱晓新.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 1( 3) : 66 - 69.

9.2.3.1离体研究

丹参酮在胃肠道吸收良好,透膜性较好。在胃中吸收机理可能为被动转运,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在肠道中的吸收机理可能为主动扩散,结肠是最佳吸收部位。由于在结肠的转运时间可为小肠的5~10 倍,且药物与结肠的接触面积要大于小肠段,此相同量的药物在结肠吸收会比在小肠吸收更好,且有文献报道结肠处有多种菌群和生物转化酶,对其吸收也有促进作用,故结肠处要比其它肠段吸收好,但具体的机理也需要进一步考察[9]

[9]胡晓丹,赵秀丽,高春凤,等. 丹参总酮对大鼠在体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 ( 11) : 856 -859. 9.2.3.1整体研究

临床前药动学研究 丹参酮ⅡA 及其制剂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主要以小鼠[8]、大鼠[6]和Beagle 犬[1]为对象,研究方法以血药浓度法为主。丹参酮IIA 在小鼠、大鼠血浆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见表1~2[6,8]。

224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毕惠嫦等[5]验建立的测定肝微粒体酶中丹参酮IIA 的色谱- 质谱方法,经回收率、精密度及标准曲线等方法学验证项目考察,表明此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的特点,能成功应用于丹参酮IIA 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研究并计算酶促动力学参数[10-11]。研究结果显示,丹参酮IIA在大鼠肝微粒体中被迅速代谢; 在温孵时间( 1~10min) 以及蛋白质量浓度( 0.05~0.4mg /mL) ,丹参酮IIA 的代谢呈线性变化。当丹参酮IIA 浓度大于2μmol /L 时,其代谢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反而表现速率下降的特性。通过研究不同酶抑制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以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以及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噻氯匹啶和酮康唑为CYP2C19 和CYP3A1 的特异性抑制剂,在本实验中可以显著抑制丹参酮IIA 的代谢;奎尼丁( CYP2D6) 对药物的代谢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其他抑制剂对丹参酮IIA 的代谢无明显的影响。这说明CYP3A1 和CYP2C19主要参与了丹参酮IIA 的代谢,是丹参酮IIA 代谢的一个关键步骤; CYP2D6 也部分参与了药物的代谢。由于药物间代谢性相互作用是影响药物在体内浓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抑制丹参酮IIA 上述的代谢途径将会降低其代谢速率,提高丹参酮IIA 在体内的水平。提示CYP2C19、CYP3A1、CYP2D6 的抑制剂与丹参酮IIA 之间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前者可以降低丹参酮IIA 的代谢速率[5]。

人体药动学研究 杨洁芳等[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法检测血浆中的丹参酮ⅡA 浓度,灵敏度高,杂峰干扰少,用于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丹参酮ⅡA 片剂后体内的血药浓度,为研究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提供测定方法。10 名男性健康受试者禁食12h 后,清晨空腹,单次口服丹参酮ⅡA 片剂1 片( 80mg) ,用温开水250mL 吞服,于给药后0.25、0.50、0.75、1.0、1.5、3.0、5.0、8.0、

225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12.0、24.0、36.0、48.0、60.0h,各取上肢静脉血约3mL,将血浆收集于肝素抗凝的试管中, 3000r /min 离心10min,分离出血浆,进行血浆预处理或-80℃冷冻保存至测定。

综上所述,丹参酮IIA 的药动学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在血液中吸收状况的研究,而其在各组织中分布状况的研究很少见。丹参酮IIA 在人体内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动物的药动研究基础之上,有确切报道的文献非常少。因此对丹参酮IIA 的药动学研究值得进一步的深入,为临床更好的,更合理的使用丹参提供理论基础。

姜清华,邓晶晶,菅凌燕。丹参酮IIA 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第30 卷第1 期2 0 1 2 年1 月。

[1] 丁建刚,高允生,刘江林,等. HPLC - MS /MS 法测定比格犬血浆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2009,29 ( 5) :769 - 772.

[2] 周立运,朱晓新. 丹参及其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 3) : 66 - 69.

[3] 杨洁芳,徐梦雪,陈邕.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法检测丹参酮ⅡA 血药浓度探讨[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 3) : 398- 400.

[4] 宋敏,杭太俊,张正行. 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互影响研究[J]. 药学学报,2007,42 ( 3) : 301- 307.

[5] 毕惠嫦,和凡,温莹莹,等. 丹参酮ⅡA 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J]. 中草药,2007,38( 6) : 882 - 886.

[6] 乔晋萍,侯佩玲,李亚伟,等. RP - HPLC 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 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03,

38 ( 5) : 368 - 370.

[7] 陈奇.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40 - 543.

[8] 甘发平,韩铮,栾连军,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和脑中的丹参酮IIA 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 分析化学,2008,36( 12) : 1677 - 1682.

226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9] 胡晓丹,赵秀丽,高春凤,等. 丹参总酮对大鼠在体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 ( 11) : 856 -859.

[10] Bjornsson T D,Callaghan J T,Einolf H J,et al. The conduct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drug - drug interaction studies: a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s of America ( PhRMA) perspective[J]. Drug Metab Dispos,2003,31: 518 - 832.

[11] Donato M T,Castell J V. Strategies and molecular probe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ytochrome P450 in drug metabolism[J].Clin Pharm acokinet,2003,42: 153 - 178.

宋敏等[],隐丹参酮及丹参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中,隐丹参酮口服吸收较差,给药后,只有少量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文献报道隐丹参酮在体内存在着肝脏的首关效应,且很快转化为丹参酮ⅡA[ 4 ] ,因此血药浓度极低,要求灵敏、准确的分析测定方法。本实验中血浆样品经甲基叔丁基醚液2液萃取后,LC-MS-MS分析,专属、准确、灵敏。本实验同时测得单剂量给药隐丹参酮单体后转化而得的丹参酮ⅡA的药动学过程,其AUC0-t为原药的2313%。隐丹参酮为二萜醌类化合物,极性较小,此类药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412 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隐丹参酮单体和药材丹参酮提取物后,隐丹参酮的药动学特征比较显示,其药2时曲线分别符合一、二房室模型, tmax无差异。但是,灌胃提取物后的隐丹参酮的ρmax为给药隐丹参酮单体后血药浓度的3.4 倍, AUC0-t为315 倍, CLs为1 /5。这种差异表明,丹参药材丹参酮提取物中

[]宋敏,杭太俊,张正行,隐丹参酮及丹参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8年1月第43卷第1期。

227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申请临床资料九

9.3 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药理毒理临床试验报告

9.3.1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临床疗效预实验试验报告,见附件。 9.3.2丹参酮乳房注入剂急性毒性试验报告,见附件。

9.3.3丹参酮乳房注入剂抑菌、抗炎、局部刺激性试验报告,见附件。

参考文献: [1]

2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