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进入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姚阳
摘  要:广州正式步入汽车社会,汽车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悄然发生的,但其影响是深刻和系统的。如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没有准备或治理不当,将会对环境、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的危害。因此,广州在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的时期,应加强对居民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城市布局和城市结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汽车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目前广州进入汽车社会所面临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州 汽车社会 问题 对策建议
2012年中国正式步入“汽车社会”,即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20辆。根据数据显示2011年末广州机动车保有量为243.6万辆,每百户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已达26台,这标志着广州已经率先步入了“汽车社会”。2012年广州汽车的关键词不再是汽车厂家、汽车产销量、新车型或是车展,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限购”、“摇号”、“灰霾天”、“酒驾”、“闯红灯”等汽车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居民逐渐将更多的关注度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广州步入汽车社会,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而且会改变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人们的区域概念、购房选择、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娱乐方式、生活节奏等。汽车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悄然发生的,但其影响是深刻和系统的。如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有所准备并正确治理,不仅会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如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没有准备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广州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或治理不当,将会对环境、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的危害。因此,广州在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的时期,应加强对居民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城市布局和城市结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汽车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一、广州进入汽车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挑战并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从经济角度看,交通拥堵浪费时间和减少了潜在的经济财富,给通行带来不便,并造成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最重要的是,交通拥堵破坏了使用私人汽车的初衷,即自由方便的通行能力。
根据《广州市交通》研究统计,2011年广州市核心区晚高峰道路全网平均车速约24 .1公里/小时,主次干道平均车速22.9公里/小时。相比国内外特大城市,总体上广州核心区平均车速尚可接受。但交通拥堵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出行者。据统计和调查,广州市核心区内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或交叉口约120个,而且是由点到面进行蔓延。早晚高峰期天河城周边地区、岗顶地区、广州大道一线、西场立交地区等均呈现区域性拥堵的情况。核心区14桥1隧道在高峰期间除了华南大桥(收费)、桥、内环路人民桥段外,其余12座出现经常性拥堵,其中金沙洲大桥、珠江隧道、江湾桥、海印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经常是车辆排长龙。另外,高架路的出入口、上下匝道等地方是高架系统的主要瓶颈,交通拥堵常发的地方。分析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造成:
1.道路资源难以满足机动车新增需求
截至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43.6万辆,其中中小客车171.6万辆,是5年
前(2006年约66万辆)的2.5倍,年均增长率达19%。与此同时,受土地资源等多因素制约,近5年城市道路里程增长率不到2%,仅为中小客车增长率的1/10左右。2011年广州市区(十区)城市道路里程约7072公里、总面积约10032万平方米,按照测算,如果按平均每辆车占用6米长、每车道3.5-3.75米宽计算,则市区城市道路能容纳约165万辆车同时出行。就中心城区而言,经初步估算,环城高速以内区域内的城市道路仅能容纳约100万辆车同时出行。中心城区范围内再大规模新建道路的可能性不大,交通供需矛盾持续扩大。
2.不合理的道路及交通设施造成的交通瓶颈
影响交通通行能力的决定因素很多,如不合理的道路设计、不合理红绿灯设置、城区路段设置收费站等都可造成交通瓶颈而引发交通堵塞。近年来,公交车及BRT专用道的设置向社会大力倡导了公交优先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交车的行驶速度,增加了公交车乘客的乘车便捷度。但是,早高峰时段由于车流量太大,以往便是塞车“瓶颈位”的路段因一条车道被用作公交车或BRT专用道而交通拥堵明显加剧。不科学的公交车和BRT专用道设计还导致了这些路段行车流必须在短距离里并线,直接导致一条车道上两条车龙的怪象发生;车辆的左右穿插势必占用专用道,并阻挡了公交车进入专用道,加重了交通拥堵。红绿灯在时间分配与道路情况不匹配也成为许多路段堵塞的一大原因。此外,很长时间以来广州几座珠江大桥以及年票收费站成为交通黑点,严重阻碍市内交通顺畅。
3.人为因素扰乱正常交通流
火车站、沙河、环市西路等批发市场,天河城、岗顶、北京路等商业区,各中小学校和各大医院等公共设施周边地区由于占道停车行为造成的交通堵塞现象非常严重。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文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或者机动车故障也导致了一部分的交通堵塞。
而且在交通堵塞现象发生后,由于驾驶人频繁变道或者不按道行驶容易发生新的交通事故,造成交通进一步堵塞,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还有新道路建设、维修道路、填补坑洞、绿化维护等施工区的不科学、不合理围蔽造成的交通拥堵也加重了经常性的堵塞问题。有的施工路段围蔽长达1-2年,却不见开工,造成长期交通拥堵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以及环境的破坏。但是这些人为因素扰乱正常交通流引起的交通拥堵,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法规减轻或者消除的。
(二)环境污染问题
2012年以来,全国很多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灰霾天气,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激增。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量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压力越来越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影响广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PM2.5占大气总量的比例高达38%,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研究,机动车发动机每燃烧1kg汽油,消耗15kg新鲜空气,排出150-200g的一氧化碳(CO),4-8g的碳氢化合物(HC),4-20g的氮氧化物(NOx)以及少量的四乙基铅。人们从机动车尾气中分离出8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以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和颗粒为主。广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分担率CO为86%,HC为97.4%,NOx为38.2%。Nox污染在广州大气污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伴随着广州汽车社会的到来以及广州市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大气污染类型已从过去的烟煤型向现在的机动车尾气型转变。
1.机动车污染源头管理不足
控制机动车污染,主要是要进一步严格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一是对机动车油品的标准控制,二是对机动车的环保标准控制。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对
大气污染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特别是柴油车排放的污染物比重也在提高。目前,在广州路面上的柴油车基本上都是重型柴油车,以客运、货车等为主角。与汽油轿车明显不同,这些车的共同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行驶里程长、排放污染重。广州目前汽油采用的是粤四标准,相当于国四标准,而柴油仅采用的是国三标准。因此,广州的柴油标准升级是面临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广州路面上,冒黑烟的机动车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外围。有些机动车是未能通过尾气排放检测,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环保标志上路行驶甚至营运。有些机动车是未能获取绿色环保标志,违法上路行驶,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法规不严,未能被查处和处罚。
2.LPG公交车和出租车尾气污染大
从环保部门监测结果看,广州全面使用LPG公交车和出租车以来,减少了以颗粒物和黑碳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但LPG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是特征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主要前体物,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更大。LPG的主要成分丙烷与丁烷是典型的、主要的光化学烟雾前体物之一,发动机改装技术解决不了,LPG难以完全燃烧,即容易导致排放超标。因而,使用LPG不能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又增加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对于治理光化学烟雾污染与灰霾天气是不利的。全国城市交通重点推广的是技术成熟的压缩天然气(CNG)与液化天然气(LN G),广东省也作出决定,从2011年起珠三角地区新增的城市公交汽车必须是LNG汽车、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广州LPG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使用明显与国家、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相悖。
3.驾驶人环保意识淡薄
实验显示,当汽车处于怠速状态时,对空气的污染更为严重,37辆汽车尾气中排出的
有害物质就相当于4000辆行走中的汽车排出的有害物质的总量,汽车在怠速状况下排出的有害物质高出行走车辆上百倍。欧洲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停车立刻熄火早已经被作为交通法规强制执行。而广州大多数驾驶人都没有形成这一意识,特别是公务用车的驾驶人停车熄火的意识更为淡薄。如大院里,各单位开会用车的公务车司机不熄火开空调,造成怠速停车超过数十分钟的现象普遍存在。看似微小的不良驾驶习惯日积月累也会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
(三)交通安全问题
人类进入汽车社会,发生交通意外而死亡成为继心脏病、中风、肺癌、气管或支气管癌之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因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和受伤的问题成为大多数几十年就进入汽车社会的发达国家备受关注的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对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研究。近期来,全国严惩醉驾,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一些典型事件对提高国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视与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1.驾驶人安全意识不足
广州快速步入汽车社会,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交通安全观念、交通文明意识明显滞后,不规范的驾驶行为和道路交通陋习多,超速、超员、路口违反交通信号和不按规定让行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私家车肇事问题突出,安全行车、文明礼让的文化理念亟需强化。特别是新驾驶人安全文明驾驶意识有待提高。据广州市公布的《市区各驾培机构培训驾驶人初次领证3年内交通违法和事故情况》显示2010-2012年广州新增驾驶人合计461852人,3年内新增驾驶人交通违法达到79033人次,违法宗数达到290269次;3年内新增驾驶人交通事故人数达到22387,交通事故宗数达到25810。新驾驶人安全驾驶
意识和技能不适应的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在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违法会车、违法占道行驶等违法导致的事故中,驾龄不满1年的驾驶人肇事明显居高。
2.城市绿化忽略道路安全性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一种隐性影响因素经常被忽略,道路绿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力和判断能力,因道路绿化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广州非常重视城市绿化工程。市区绿化率不断提高,但在城市变亮变美的同时,因绿化仅考虑了美观性,没有考虑交通安全性,设计不当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不断增多。比如城市主干道在与横向路等出口处以及转弯位和掉头位的绿化,大都是高大浓密的树种,严重影响了车辆行人的视线,导致交通事故频发。树叶茂盛遮挡了交通指示牌和红绿灯也造成交通事故和交通违章行为。
3.“五类车”安全隐患凸显
“五类车”是指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从事非法营运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改拼装报废车。“五类车”非法上路、非法营运问题一直是广州城市管理的乱象和痼疾顽症。“五类车”已经严重扰乱了广州市道路交通秩序、严重危害市民生命安全。“五类车”的违法行为,如乱穿插、逆行、冲红灯、非法载人载货行驶等,给汽车社会安全出行带来了严重隐患。2012年广州市涉及“五类车”的交通事故高达1436宗,共导致1743人受伤,460人死亡。同时“五类车”基本属于无牌无证车辆,且没有购买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事故损害赔偿难以得到保障。
二、广州进入汽车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购买城市快速路增加道路资源
广州目前共有各类路桥收费站46个,其中双向收费站30个,单向收费站16个,非经营性收费站7个,经营性收费站28个,经营性未经省批准的有11个。2007年9月21日,广州市东南西环停止收费,正式纳入广州年票制范围,在购买城市快速路增加道路资源方面做出了尝试。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减少收费,采取回购的方式将北环、广园东、番禺大桥、华南快速市区路段等部分城区经营性路桥收费项目纳入年票制管理。尽可能扩大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资源,并减少收费站设置造成的交通瓶颈。
(二)提高公交车及BRT专用道的使用效率
在繁忙时段将一条车道分配给公共汽车,倡导了公交优先的先进理念,但在道路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建议将公交车及BRT专用道改为类似美国的Car Pool专用道。在美国加州等地区专门设Car Pool专用道,车内坐有两人或两个人以上摩托车、公共汽车、大巴车,或者仅有一人驾驶的混合动力车及天然气洁净能源车都有权在Car Pool专用道行驶。广州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将公交车及BRT专用道开放为公交车、校车、大巴车、新能源车专用道。这样既鼓励了居民环保和节约能源意识、倡导使用公共交通,也提高了有限道路的利用率,缓解
城市拥堵问题。
(三)通过综合管理减少交通拥堵
一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智慧广州,发展智能交通。ITS即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
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建立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大大的提高广州道路的通行率,减少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二是实施交通管控措施,规范道路运营环境。交通管控措施主要是通过减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来保证交通系统有效运行。合理的交通管控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到了附属设施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道路运营环境。
(四)全方位治理汽车尾气污染
要彻底治理汽车尾气超标,减少由此带来的大气污染,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还需全社会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包括汽车生产源头的汽车厂家、作为汽车维护保养的车辆维修企业、作为油品供应商的炼油企业等。再加上广大车主谨慎操控使用,环保部门实施严格的尾气检测,才可能最终把汽车尾气治理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城市大气环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各类媒体,提高广州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城市家园意识,让全市市民了解广州市大气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确保广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全面、高效、迅速的开展。设立地方法规规定在住宅、学校、机关、医院、停车场、旅游景点等环境敏感区域停机动车须熄火,违反规定,交警可以对其处200元以上的罚款。
(五)重点加强对车的监管
通过地方法规强制在全市全面推广使用国四标准车用汽油柴油,加大力度淘汰营运黄标车,在2015年前全面淘汰2005年前注册的营运黄标车。进一步强化黄标车限行监管执法工作,通过建设黄标车“冲禁令”自动识别抓拍系统,应用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严控黄标车进入限行区行驶,进一步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逐步淘汰LPG公交车和出租车,
进一步加大在公交车、出租车行业推广使用LNG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力度。部分要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抓好汽车强制报废、强制注销登记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健全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道路抽检执法力度,开放市民监督机制,对排气超标车辆暂扣机动车行驶证,严控冒黑烟车和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深化营运车辆排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落实经营企业责任,严控冒黑烟车和排气超标车辆投入营运。
(六)增强道路及设施安全性
交通安全设施对于保障行车安全、减轻潜在事故程度,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安全设施系统应具有交通管理、安全防护、交通诱导、隔离封闭、防止眩光等多种功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信号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眩设施等。对新建的道路及设施应按照标准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对现有的道路及设施应进行定期排查和维护。道路绿化在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功能的同时,不能忽视交通安全的考虑。一方面,对道路开口附近绿化全面排查,对高大乔木、灌木进行适当移植。另一方面,加强对该路段绿化树木的养护,做到及时整修,达到视线通透。对新建道路绿化做好设计优化,设置绿化隔离带时,对开口设置、转弯路口安全视角、花坛及植物高度等重要安全指标应严格按道路安全标准控制,并辅以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栏杆等隔离设施,使道路绿化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
(七)重视对驾驶人安全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严格和规范驾驶培训考试,在培训考试中增加对驾驶人安全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培训开车技能。加强新驾驶人教育管理,用严格的安全法则推动汽车时代文明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督促企
业加强对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诚信考核,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及时调离驾驶人工作岗位;对营运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件。从事营运的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被吊销从业资格证件的,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参加从业资格考试。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会同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被吊销从业资格证件的营运驾驶人“黑名单”库,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市交通》,2012年9月23日
姚阳:《美国汽车社会的公共治理对广州的启示》,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