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新闻两篇

1新闻两篇

来源:九壹网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

2、技能:根据消息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品味准确、简练的语言。 3、感情:感悟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体悟其中的感情色彩。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设定:

1、根据文中地图,默读两文,把握全文内容。

2、知人论世,了解,在书中补充出其相关名言。 3、采撷词语,做在作业本上。

4、内容解答:用“||”划分两文的层次,用铅笔在书中解答课后作业题第二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新闻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它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

1、概念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专指消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特点:

(1)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3)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5、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如《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主标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引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特点:“倒金字塔”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

1

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抒情。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导入本课,了解作者 1、作者介绍:

“”这个人,可谓家喻户晓,谁来简要的介绍一下呢?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沙府湘潭县韶山冲,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反动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坚决执行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正确朗读并补充词语和注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芜湖 荻港 逃窜 要塞 溃退 歼灭 二十八宿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2)正确朗读下列多音字和形似字:

锐不可当、当真 殷红、殷切 星宿、宿舍、住了一宿 渡江、镀金 阻遏、拜谒、竭力 歼灭、阡陌、纤细 (3)词语解释:

阻遏:阻止 溃退:败退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排山倒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2、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指导: (1)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人民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4、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二十一日下午5时到二十三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人物:人民

起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西、东分三路击破防线顺利横渡长江

2

结果:人民全线告捷 四、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一切教学目标均实现,但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改进:教学步骤可以紧凑些,不在非重点内容上纠结,并时刻关注学生,自己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配乐朗诵毛所作的《人民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的这篇新闻稿。 二、结构学习

新闻有哪五个结构?请大家迅速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并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1、标题: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的标题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概括。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当时战斗场面的壮阔?(令生勾画“百万”“横渡”)“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有感情地朗读标题。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的真实可信,报道及时) 3、导语:第一、二句话。

①为什么不是第一句话?(第二句是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的具体介绍,所以是前两句。) ②比较和标题的区别。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板书:简述。

③它是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板书: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战势猛,战绩大,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有感情地朗读导语。

4、找出全文的主体部分。比较主体和导语的区别。板书:详述。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根据课文地图,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课件地图,将主体部分划分层次。(板书: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5、课文有没有背景和结语?

结语没有,是暗含在主体中的。

背景: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议论,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主题交代背景)正符合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三、谋篇布局

1、根据表格填空,梳理内容。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

3

军?

理解: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这三路军,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因为前两路所遇敌情比较微弱,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敌军议论得比较详细,因为这样能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这样安排,能引出对东路军渡江情况的叙述。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5、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理解: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中路和西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西路和东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四、课堂作业 板书:

标题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 前两句——兵力、战线、战况(总领) 简述主要内容 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主体: 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议论句,揭示背景) 详述主要内容 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闻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品析语言。 二、品味语言

1、题一、第一组:用词准确。

①“突破”准确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则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比“到达”一词含义丰富。“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则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②此外,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准确?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的状况,不包括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结尾处,“歼灭”及“击溃”,包括消灭和打败使之溃散两种情况,用语准确。

“占领”并“控制”(控制是掌握、占有,使之处于自己的管理之下,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

4

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题一、第二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毫无感情色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的战斗力。

②此外,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还富有感情色彩?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三、课堂小结

中心: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特点、六要素、五结构、写法、语言特点,逐一复习。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四、布置作业

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拓展: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以百万雄狮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