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来源:九壹网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公信力研究

地方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的公信力下降是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风尖,、专权、化被揭发,地方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缓解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的放大效应:大众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行政过程中,地方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制度及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

地方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公信力的重塑

公信力即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 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展示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公信力也是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的信用而信任, 而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的信任。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公信力要以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

1 周红.公信力:服务型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的行为。2、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也是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文献:近年来公信力研究综述

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 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的关系日趋紧张, 公信力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 二是对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公众。对公信力涵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作为客体。包括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信力是公众对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 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信誉和形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公信力是公众对的信任程度。第二类是将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公信力是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唐铁汉认为这种能力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2,另一种观点认为公信力是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

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强化的政治合法性。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产生的合法性和存在的合法性。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3,有助于先进文化建设。4,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李祖华认为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 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5,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

2 唐铁汉.提高公信力, 建设信用[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3).

际形象, 提高国际竞争力

背景原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国际范围弱化权力、小大社会的改革。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上分析了公信力低下的具体表现:一是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权力异化、行政等现象, 影响了公众对行为的信任。二是公共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 公共责任机制不完善公共缺乏稳定性, 公共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三是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四是资信传递渠道不畅通、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瞒报等行为使公众对资信持怀疑态度, 直接导致了公信力的下降和工作的被动3。

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时代因素: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 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 导致了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客观上引发了的信任危机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对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使诚信缺失、公德败坏的现象无处不在, 其中不乏侵犯个人产权、侵害公众利益的现象;社会转型使社会利益群体分化重组, 部门出现的“特殊利益群体” 使公众对的认同程度下降;新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用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公信力下降就是信用缺失的重

3 卢汉桥等.提升公信力, 建设公信[ 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4).

要表现

公众因素:公众对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公众公识的觉醒、期望的变化以及对绩效的判断直接影响公信力。

因素:主要因素,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理念、 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的状况。 管理理念缺乏民本意识、 信用意识、责任意识、 服务意识会严重影响的形象和信誉。管理行为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合理、 政绩异化、 行政信息不公开、 行政绩效评估失效、 危机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削弱了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影响了行政效率, 并最终侵蚀了的信任基础。

文献:互联网时代的公信力建设

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互联息技术带来的政治生态的改变。首先,公民的权利表达因网络强化公民自我教育而趋于活跃。其次,社会的横向联系因互联网带来的人际关系水平化而更趋密切,并重构着社会公共领域。再者,公共议程的设置权力因互联网带来的公共讨论零门槛而趋于分散化。最后,社会共识的底线因互联网激发的社会价值多元化而调整和形塑。

公信力面临的挑战:1, 互联网加速了权力的弥散,新的权力主体与竞争着公众信任 。新的权力主体:个人、群体等松散组织、非组织。联网带来的信息海量化在使决策信息更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有效信息提取和甄别的难度,信息的快速、任意流动性和可加工性削弱了的信息控制权 2, 互联网改变了权力向权威转化的社会基础和方式,权威的维护和固化成为受挑战的核心。网络平台上的虚拟世界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水平的,而依靠现实世界的垂直指挥链来确立和维护权威的权力,在水平化的虚拟世界

失去了可以依托的社会结构。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多个权威,如果反应不当,或者不能及时顺应新媒体平台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3,互联息流方向的多元性挑战着既有的结构和回应能力。很多更多的是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当做舆情来进行研判和引导,还并未认识到互联息技术引发的对结构的根本性挑战和由此对回应能力的复合挑战,因此在互联网上掌握话语权、彰显权威和引导思想价值都显得被动而迟钝。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信力建设点:1,将互联网当作权力资源来对待,探索并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转规律,维护权威。2,以整体性为原则,在整合职能的基础上变革结构,在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弥合机制的基础上打造联动的整合性宣传沟通架构。3,制定完整的宣传和沟通战略,说做并举,引领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4,巧用权力,以自身的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共识。

文献:试信力的提升途径

公信力实质上体现的是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行为持信任态度。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 (如公众对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 公众对制度及公共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 )、物质上的 (如的财力 ), 也包括及其行政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行政人员的率先垂范性 、服务性、效率性 )等等。公信力的下降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在于合法性所受到的质疑和威胁。对而言 , 权力的基础是公众的认同 ,是获取合法性存在条件。绩效不佳 ,以及经济 、社会、价值观念等的变迁所引发的公众对施政的不满情绪,整个社会弥漫和扩展形成信任危机 ,对合法性危机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献:公信力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

公信力有两个主体:信用方和信任方公众。一方面以为主体方面来讲:公信力是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或程度。有学者认为公信力是指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包含信和被信的过程,信或不信都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信 ”或 “不信 ”均存在着程度指数。认为公信力的概念就是的“言”、“行”、“果”是否一致的问题。公信力体现的是的信用能力 ,它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 行为持信任态度 ;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所拥有的信 息资源的丰富程度 。另一方面是以公众为主体来讲: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行为的一种评价。有学者认为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 , 它是行政行为的形象和 产生的社会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它是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 ,是责任行为的外射。公信力来源于存在的合法性和行为的合法性。政 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 , 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作为一个为社会 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 , 其公信力程度通过履行其职 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唐铁汉等人认为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 它是人民群众对政 府行为的评价。公信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的诚信程度。第二 ,的服务程度。第三 ,依法行政的程度。第四,民主化程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