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9卷第3期 2007年9月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Technology) Vol_29 No.3 Sept.2007 文章编号:1006—0456(2007)03—0225—04 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噻唑与 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王安萍,丁勇,张国文,刘志斌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分别研究了21℃和29 ̄C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特征.求出 这两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推断出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是以动态猝灭为主的猝灭过程.根据 Ft ̄sr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磺胺噻唑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163 nm, 并求得21℃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335×10 L・mol 和1.217.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证实了磺胺噻 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磺胺噻唑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 响,考察了Ca“、Mg“、Zn“或cu“对磺胺噻唑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荧光光谱法;磺胺噻唑;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0657.3 文献标识码:A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lfathiazol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WANG An—ping,DING Yong,ZHANG Guo—wen,UU Zhi—bin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of Ministyr of Edu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7,China) Abstract:The spectra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lfathiazole(ST)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nd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at 21 oC and 29℃.It was proved that mainly dynamic quenching exits between sulfonamides and BSA.Quenching constant was obtained at the two temperatures.The binding locality was an distance of 4.163 nm away from tryptophan residue一212 in BSA based on Ftirster’s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The binding constant is 4.335×10 L・mol一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is 1.217 at 21 ̄C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the binding ,power between ST and BSA is mainly 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The effect of ST on the conformation of BSA was analyzed by synchronous spectra.In addition,the effect of Ca“between ST and BSA was also studied. ,Mg“,Zn and Cu on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Key Words: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sulfathiazole;bovine serum albumin;interaction 各种药物进入人体一般都要通过血浆的贮存和 运输,到达受体部位,发生药理作用.血清白蛋白是 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载体蛋白.它能与多种内源或 互作用-t .研究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共存离 子的影响,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状态及药理作用具 有重要意义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SAs)是一 外源性物质结合,其中药物小分子与血清蛋白之间 的复合通常是借助于分子间作用力而形成的超分子 化合物,而体内的微量金属元素既可能与药物小分 类具有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广谱抗菌化学治疗药 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还 常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动物饲养.然而,磺胺药会引 起人体过敏性反应和可能的致癌性.因此,由于磺胺 子形成配合物,也可能影响蛋白质和药物之间的相 收稿日期:2007—05—13 摹全 早:作者简介教育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1RT0540);南昌大学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 :王安萍(1971一),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张国文(1966一),教授。博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7矩 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造成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 残留,对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的潜在威胁 已倍受关注 J.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磺胺类药物磺胺噻 唑(sulfathiazole,ST,结构式如图1)与牛血清白蛋白 基而具有内源性荧光 j.蛋白质与药物分子发生反 应时,可引起体系荧光性质的改变,图2为ST对 BSA的荧光猝灭光谱,可以看出,在激发波长为280 nm,固定BSA的浓度,向其中不断增加sT的浓度 时,蛋白质中色氨酸在343 nm处荧光发射峰强度明 显减弱,说明sT与BS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sT (bovine seI'um albumin,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征, 探讨了sT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确定了结合常 对BSA产生了荧光猝灭效应. 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力类型等相关信息,并用同步 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sT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一些 其它磺胺类药物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也正在进 行中. O cf,s\ i o ’ 图1磺胺噻唑的结构式 Fig.1 The ̄ructllre of sulfathiazole 1 实验部分 ^】【丑皇a】皇_ 皇 ∞譬0n1 1.1主要仪器与试剂 日立F-4500型荧光光度计;岛津UV—Vis2450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Delta 320一S pH计(梅特勒・托 利多). 磺胺噻唑标准品,Sigma公司产品,纯度≥ 99%,配制成浓度为4.588×10一mol・L~,使用时 根据所需进行稀释;牛血清白蛋白购自上海伯奥生 物工程公司,浓度为1.490×10一mol・L (用0.1 mol・L NaCI溶液配制),溶液保存于4 ̄C的冰箱中 备用,使用时根据所需进行稀释;pH=7.4的 s— HCI缓冲溶液.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 次蒸馏水. 1.2实验方法 在10 mL的比色管中,依次加人2.0 mL pH 7.4 的Tris—HC1缓冲溶液,2.0 mL 0.5 mol・L 的NaCI 溶液,1.0 mL 1.490×10。。mol・L 的BSA溶液, 以二次蒸馏水定容至10 mL.准确移取3.0 mL该溶 液于石英荧光池中,用可调式移液器逐次加人一定 体积的的sT溶液(sT的累加总体积≤0.08 mE), 混合均匀并静置8 min.在荧光光度计上记录荧光发 射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荧光激发狭缝为5 nm,发 射狭缝为2.5 nm). 2结果与讨论 2.1磺胺噻唑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蛋白质中由于含有色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残 Wavelength/ran 图2 ST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Fig.2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BSA in the presence of sulfathiazole CBsA=1.490×10一 mol・L~;CuⅣe l_l1 csr/(10一 tool・L一 ): 0,0.611 7,1.223,1.835,2.447,3.059,3.670,4.282,4.894. 5.506。6.117(T=294 K) 10 mol・L一 图3 ST与BSA作用的Stern・Volmer曲线 Fig.3 Stern・Volmer plo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lfathiazole and BSA 2.2荧光猝灭机理 从荧光猝灭机理上来看,药物分子对蛋白质荧 光的猝灭可分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 J.静态猝灭 是药物和蛋白质在基态时生成复合物,从而导致蛋 白质荧光强度降低;动态猝灭则是药物和蛋白质的 激发态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导致的荧光猝灭,其 猝灭过程遵循Stern—Volmer方程: /F=1+ [Q]=1+ [Q] (1) 式中, 为双分子猝灭过程的速率常数; 为 动态猝灭常数;下。为猝灭剂不存在时荧光分子的平 均寿命,生物大分子荧光寿命约为10一s;[Q]为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王安萍,等: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灭剂的浓度,即ST的浓度;Fo和F分别为未加入和 加入ST时BSA的荧光强度.根据在不同温度下所 得的实验数据,作 /F~[Q]图,如图3所示.并由 Stern.Volmer方程求得猝灭常数K 和相关系数(见 表1).根据动态猝灭常数 随温度的变化可以对 猝灭的机理进行判断.温度升高将有利于荧光体和 荧光猝灭剂分子的有效碰撞,增大扩散系数,使K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单纯的静态猝灭或动态猝灭 /F与[Q]均有线性关系,而从图3可见, /F与 [Q]为一曲线且随着温度升高, 增大,表明ST对 BSA的荧光猝灭机理并非单一的动态猝灭,而可能 是一种以动态猝灭为主的复合猝灭机理 . 2.3吸收光谱 在pH 7.4的 s.HC1缓冲溶液条件下,测定了 1.490×10~mol・L BSA的紫外吸收曲线及ST 与BSA等摩尔混合物与sT的差谱,发现两图谱没 有重合;表明sT的加入使BSA的紫外吸收发生了 变化,进一步证实了sT与BSA的结合并不是单纯 的动态碰撞过程. 2.4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的求取 假设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分子有n个相同且 的结合位点,则满足如下方程 J: lg[(Fo—F)/F]=lgK+nlg[Q] (2) 式中F和 分别为加入和不加入ST时BSA 的荧光强度;K为BSA与猝灭剂sT间的结合常数; n是BSA与sT的结合位点数.固定荧光分子BSA 的浓度,改变猝灭剂的浓度,以lg[( 一F)/F]对 lg[Q]作图可得一直线,线性方程为Y=1.217x+ 5.637,相关系数为0.9921(pH=7.4,21 oC).由该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结合位点数n和平衡常数K 分别为1.217和4.335×105 L・mol~. 2.5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有机小分子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 力主要有疏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等 非共价作用力.根据反应前后热力学焓变△H和熵变 AS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小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的主 要作用力类型.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反应的焓变△H 可以看作一个常数,热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ln( 2/k )=AH/R(1/ 一1/ ) (3) AG=一RTlnk (4) AS=一(AG一△H)/T (5) 可求得△H,AG,AS.Ross 等根据大量的实验 结果,总结出了水相中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配体相 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与主要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即 AS>0可能是疏水作用力;AS<0可能是氢键和范 德华力;AS>0,AH>0为典型的疏水作用力;AH< 0,AS<0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由于蛋白质结构复杂, 对于一个实际体系,小分子配体和蛋白质之间往往 会同时存在几种作用力.由表1可见,自由能变AG <0,表明反应是自发进行的,AS>0,AH>0,表明 ST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 表1 ST与BSA作用的Stern-volmer猝灭常数 和相关系数以及热力学参数 Tab.1 Stern-volmer quenching constant ,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ST-BSA interaction 2.6结合距离的计算 由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及能量转移 效率E与供能体一受能体间距离r及临界能量转移 距离风的关系式: E=1一 Fo= /(R +r6) (6) R:=8.8×10~K2 DJ (7) l,=∑F(A) (A)A AA/∑F(A)AA(8) 式中, 为E=50%时的临界距离; 为偶极 空间取向因子,可取供能体一受能体各向随机分布 的平均值2/3;n为介质的折射指数,一般取水和有 机物折射指数的平均值1.336; 。为供能体的荧光 量子产率,通常取0.15_9 ;F(A)为荧光供能体在波 长A处的荧光强度; (A)为受能体在波长A处的摩 尔吸光系数;J是供能体的荧光发射光谱和受能体 的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重叠积分. 图4在实验条件下(pH=7.4,21 oC),BSA的荧 光光谱与sT的紫外吸收光谱的重叠图谱.将图4中 光谱重叠部分分割成极小的矩形,依据(8)式求得 光谱的重叠积分l,=7.359×10 cm ・L・mol~. 再由(7)式,求得R。:2.425 nm,由(6)式求得能量 转移效率E=0.037 6和sT在BSA中的结合位置 距212位色氨酸残基的距离r=4.163 nm. 2.7 ST对BSA构象的影响 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可以通过固定波长的同步荧 光光谱的变化来判断.由于AA=15 nm所测定的同 步荧光光谱只显示酪氨酸残基的光谱特性,而由△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8・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7年 =60 nm的同步荧光光谱仅表现色氨酸残基的荧 A1 盘∞luH 0盘∞2 0n1 光.由于蛋白质中色氨酸、酪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波 长与其所处的环境的极性有关,因此,根据最大荧光 酪氨酸残基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有红移,而色氨酸 残基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有较明显的蓝移.说明ST 的加入改变了BSA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附近的 发射波长的改变可判断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发射波 长红移表明氨基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蓝移 则疏水性增加¨ .图5(a)和图5(b)分别为△A: 15 Bill和AA=60 nm时BSA中酪氨酸残基和色氨 酸残基的同步荧光光谱.随着sT浓度的逐渐增加, Wavelength/nm 图4 BSA的荧光发射光谱 (a J与磺胺噻唑的紫外吸收光谱(b J的重叠图谱 Fig.4 Overlap of the fluorescence of BSA (a)and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sulfathiazole(b) CBSA:。 、:1.490×10 tool‘L一 Wavelength/nm (a)AA=15 Illll Wavelength/nm (b)AA=60 Bill 图5同步荧光光谱 Fig.5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BSA 。B“ 1.49×10~mol・L~;CS7/(10一 tool・L一 );Curvel一 11:0,0.6117,1.223,1.835,2.447,3.059,3.670,4.282,4.894, 微环境,从而使B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 2.8金属离子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生物体内存在许多金属元素,它们参与许多重 要的生命过程,金属离子常常影响药物与蛋白质的 结合 . 表2金属离子对磺胺噻唑与BSA结合参数的影响 Tab.2 Effect of metal ions on binding parameters for sulfathiazole and BSA 在实验条件下(pH=7.4,21℃),研究发现, Ca¨、Mg¨、znn或Cun的存在(浓度均为1.0 x 10~tool・L )会影响ST和BSA之间的结合常数, 但对其结合位点数几乎没有影响(见表2),Mg“、 znn或Cu¨使ST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大,可能是 因为sT与Mg¨、Zn“或cu¨结合后,再与BSA相 结合,产生更加稳定的配合物;而Ca 存在I贝IJ减小 了sT与BSA的结合常数,可能是ca 对sT与BSA 结合存在竞争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引起蛋白质构象 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结合动力学,缩短了药物在血 浆中的储留时间,增大了药物的最大作用强度,这样 使得药物更加容易被释放出来,这对希望在短期内 提高药效的临床治疗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郭明,易平贵,赵文娜,等.甲磺酸培氟砂星与牛血 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3,30 (4):434—438. [2] 金瑞祥,张贵珠,冯喜增,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与牛血 清白蛋白作用的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1997,13 (2):108—112. [3]鲁晓翠,侯玉泽,邓瑞广,等.磺胺类药物在动物性食 品中的残留与检测[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 (2):70—27. [4] 陈国珍,黄贤智,许金钩,等.荧光分析法[M].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下转第24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8・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7芷 3仿真结果与分析 控制品质加权法与ITAE、GISE等误差积分准 则不同,它进一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的优 准则相比较,在阶跃输入的情况下,超调量不到 ITAEI超调量的50%,调整时间为ITSE的2/3左 右,控制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够获得较小的超调 量和较快的响应速度. 势,直接将用户最关心的两个控制品质——调整时 间 和超调量6的相关最小作为参数整定准则,从 而直接以控制品质的最优为目标来实现PID参数的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控制品质加权法,直接以系统控制 自寻优整定.为了验证提出的控制品质加权法可以 提供能获得更好控制品质的更优控制参数,笔者根 据扩充临界比例度法得出的比例控制系数 和振 荡周期 ,依次按ITAE、GISE误差准则和控制品质 加权法整定PID参数,将所得各种方法的控制参数 分别代入同一在线控制系统,最后得出同一被控对 象相应的不同控制品质(如表1),系统输出曲线如 图3所示. 表1基于临界状态的参数优化整定 Tab.1 Parameter optimizing adjusting based OH criitcal state 品质相关最优为目标,借助计算机高速运算优势,基 于被控系统的在线状态,同时兼顾PID控制中比例、 积分、微分三种不同控制既相互,又互补、适配 调节和综合控制的整体效果,比其他各种方法都更 充分地发挥出PID控制的优越性,从而使被控系统 的调整时间和超调量明显减小.而且,当用户对控制 品质中的过渡时间或超调量更看重时,控制品质权 法还可以实现被看重品质的进一步优化,只要在权 系数之和为1的条件下加大所看重那个品质的权系 数,即可满足这些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 曾振平.基于新的误差积分准则的PID控制器优化 [J].控制工程,2004,11(1):52—54. [2]项国波.ITAE最佳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6. [3] 虞海岚.一种新的PID控制参数自寻优整定方法[J].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31(6):64—67. [4]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 t/s [5] 叶庆凯,王肇明.优化与最优控制中的计算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图3以控制品质法为准则的输出 Fig.3 Ou ̄ut curve of control quality weighing method [6] Zhuang M,Athertn DP.Automatic Tuning of Optimum PID Controllers[J].IEE proceedings D,1993,140(3): 2】6—224. 结果对比表明,采用控制品质加权法,与ITAE (上接第228页) [5]俞天智,杨汝栋.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4):763—765. [6]Ashoka S,Seetharamappa J,Kandagal P B,et 1.Shaiak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zodone Hydro— [9] 张晓威,赵风林,李克安.环丙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 (7):1 063—1 067. [10]冯喜增,白春礼,林璋,等.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 chloride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J f.Journal of Lu・ minescence 2006,121:179—186. 的相互结合反应[J].分析化学,1998,26(2):154— 157. [7] Ross D P,Subramanian S.The丌n0dynarnics of protein asscioation reactions:contirbuting to stability[J].Bio— chemistrY.1981,20:3096—3099. [11]Pang Y H,Yang L L,Shuang S M,et 1.Ianteraction of Human Serum Albumin with Bendroflumethiasid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J].Journal of Photchem-o istry and Photobiology B,2005,80:139—144. [8]杨频,高飞,马贵斌.生物无机化学导论[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