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来源:九壹网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学科 地方 年级 三 主备人 孙连香 执教人 2013- 2014 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三字经 1 人之初(节选一)2 子不学(节选二)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 读《人之初》,结合译文,知道做人的一些道理。 2.了解“孟母教子”和“五子登科”的故事,体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3.读《子不学》,体会学习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礼让长幼。 4.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感受理解有关做人和学习的诗句,知道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仁爱”美德。 教学方法: 交流法、活动法、合作探究等 教学准备: “孟母教子”和“孔融让梨”的图片及其相关资料。 学生自制的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咱们班的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读文与感悟 1.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人之初》,结合译文、图片,体会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忽视教育,就可能变坏。反之,长大后会有所作为。 2、通过师范读、领读和学生自读、接读与赛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结合图片,把“孟母教子”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4.指导学生朗读《子不学》,结合译文、图片,感悟不学习不会成才的道理,懂得孝敬父母、礼让长幼。 1 / 38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5.鼓励学生用其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活动广角 利用卡片游戏背诵这段《三字经》,什么时候背过了,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 四、拓展活动 1.小组讨论:假如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2.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3、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一个人要学知识和懂礼仪, 孝顺父母,礼让长幼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4、爱心行动。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先辈所遵循的最高道德规范。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行动”,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吧! 五、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谈谈收获。 板书设计: 《 三 字 经 》 1 人之初(节选一) 2 子不学(节选二)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学科 地方 年级 三 主备人 孙连香 执教人 2013- 2014 学年下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三字经 3 昔仲尼(节选三)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读《昔仲尼》,结合译文,了解古人学习的感人故事。 2、理解“头悬梁,锥刺股”等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3、教育学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教学重难点: 感受理解有关古人学习的诗句,并从中受到教育,要刻苦学习,发愤图强。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悬梁刺股”的图片及其资料。 学生搜集的名人学习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里的“人之初”和“子不学”,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重要性,同学们诵读也非常流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圣先贤刻苦学习的故事吧。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自悟《昔仲尼》一段,结合译文、图片,了解古人勤奋好学、逆境攻读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教师领读字句,再次感受先贤的好学与刻苦。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诵读,例如接龙诵读或卡片诵读。 三、活动广角 教师讲唐朝刘晏的故事:七岁金榜题名,当上了“正字官”,他真的很棒啊! 启发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学习的故事?请你给同学们讲一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讲吧!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积极上进,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师:明明读了晋朝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决心效仿古人。他就到野外捉萤火虫,晚上借萤光读书。你们觉得明明的这种做法合适吗? 2.我们应该怎样向古人学习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3.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要总结:盲目地效仿古人是愚蠢 的,我们今天学习这些故事,只是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是学习他们的做法。 五、小结 师生共同诵读本段《三字经》,回放经典,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三字经》 3 昔仲尼(节选三)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学科 地方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李秋霞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2课《幼学琼林》1《师生》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 师:同学们,我想教师节是哪月哪日你们应该很清楚吧!知道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并回答) 师:嗯,看来大家都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为什么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呢? (学生举手并回答)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2 页,《师生》(板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是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的吧! 二、讲授新知: 教师范读,同时让学生听清字音,体会文章的节奏。 学生自读,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文章的韵律来。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有两段,结构上非常相似,两两成对,通顺上口,易懂易背。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它是两两成对,通顺上口。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师:通过预习谁能回答,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事?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段吧。 (1)、指名熟读课文。 (2)、逐句理解。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①(师生共同读第一句)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

师傅。

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喻学生的资质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容弟子的才能胜过师傅。

②(师生共同读第二句)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师:这句哪里难以理解,指出来。 生:未得及门。

师:它的意思是找不到入门的途径。接下来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 未能进入先生之门正式拜师称作宫墙外望;得到先生学问之真谛秘诀,称做衣缽真传。

③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昌时雨之化。师: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生:昌时雨

师:指适合时令的雨水。接下来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弟子称颂师长教导有方,说如坐春风之中,感谢老师栽培成就学业,说得沾时雨之化。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篇文章。 (4)、背诵此段内容。 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三、延伸

师:尊师重教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教师节,你们是怎样为你们的教师过教师节的呢?

生1:我给老师做了一张卡片。 生2:我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 生1:严格要求学生的。 生2:慈祥的,和蔼可亲的。 ......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师:同学们,我们如果能够遇到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老师,那么,它将是我们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但是,不管严格的,还是慈祥老师,他(她)们都会对你们的成长有帮助是你们的好友。 四、活动广角。 师:请大家一起读下面的故事。(师生共同读) 师:你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一张纸来,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下课后,送给老师,老师会有赠言给你的。 五、小结: 你有何收获?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教 学反思 学科 地方 三年级 主备人 李秋霞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2课《幼学琼林》2《花木》 个性化 修改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理解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相关花卉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的家里种了些什么花? (学生举手并回答) 师:嗯,你们大家家里养的花可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花木的文章。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6 页,《花木》(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关花木的知识吧! 二、学文明里: 教师范读,同时让学生听清字音,体会文章的节奏。 学生自读,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文章的韵律来。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和上一节课《师生》,结构上非常相似,也是两两成对,通顺上口,易懂易背。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它也是《幼学琼林》中的一篇。所以读起来也有节奏感。 师:通过预习谁能回答,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难读难认的字。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3)、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4)、读的好的领读一遍。 (5)、理解课文 ①(师生共同读第一句,并出示图片) 莲花比之君子,海棠花内神仙。 师: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莲花高雅是花中的君子。海棠超逸称为花中神仙。 ②(师生共同读第二句,并出示图片) 国色天香,咏牡丹之富贵;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师: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国色天香是说牡丹富贵艳丽的品格。 ③(师生共同读第三句,并出示图片) 冰肌玉骨,赋梅萼之清奇。 师: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冰肌玉骨是形容梅花的清秀俊奇。 ④(师生共同读第四句,并出示图片) 兰为王者之香,菊有隐逸之士。 师: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兰花有王者之香,尊贵高雅。 ⑤(师生共同读第五句,并出示图片)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师: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竹子有君子之称;松有丈夫之号。 ⑥(师生共同读第六句,并出示图片) 萱草可以宜男,屈轶自能指佞。 师:谁能回答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萱草又名忘忧草,可以用来卜宜男之兆。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下面请大家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篇文章。 (6)、背诵此文内容。 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三、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一些花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品质,你有何感想? 1、 小组讨论生 2、小组汇报。 ...... 四、活动广角。 师:请大家一起练一练,连连。 梅 国色天香 兰 冰肌玉骨 莲 王者之香 菊 花中神仙 牡丹 花中君子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海棠 隐逸之士 (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做一下成长记录。 1、背过了画一颗背诵星。 2、理解了文章意思画一颗常识星。 五、小结: 你有何收获? 学科 地方 三年级 主备人 李秋霞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课题 《传统文化》 第3课《山海经》1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4、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5、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6、使学生从感情上感觉到自己在成长,知识能力也在增长,逐渐懂事,在各方面有所进步。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你们听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吗?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吧。(讲完后并简单的介绍炎帝是远古时候的帝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课文。 (学生积极举手的同学带着大家读课文,读后学生给与评价。) 师:你们想读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三、师生互动学习生字活动: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学这课的生字。 (学生自己学习) 2.检查生字。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呢?(在全班进行简单的检测,学生都认识的字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 3.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难字。 4.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做游戏。 5.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指导示范,巡视指导书写。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特点,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说说书写要领。 四、品味课文、体验课文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1、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愤怒”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生2:“坚定”就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 师:在读这两个词的时候,声音要重一些,表现出精卫的坚定。 3、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象,肯定能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生:好的,我们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 (师生互动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反思课文 师: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大海和精卫这两个角色,你欣赏谁呢? 生1:欣赏精卫的勇敢善良。 生2:我欣赏大海的宽广美丽,为人类造福。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如果你是善良的精卫运用你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学生活动:展开小小辩论会。 六、 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变成的一只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同时,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百折不挠、一 往无前;敢于与命运抗争,永不言弃。这也是民族精神。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学科 地方 三年级 主备人 李秋霞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 第3课《山海经》2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几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下面我给你们再讲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讲完后并简单的介绍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课文。 (学生积极举手的同学带着大家读课文,读后学生给与评价。) 师:你们想读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三、师生互动学习生字活动: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学这课的生字。 (学生自己学习) 2.①出示生字:治、洪、鲧、堙,指名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③学生描红。 3.检查生字。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呢?(在全班进行简单的检测,学生都认识的字。) 4.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难字。 5.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做游戏。 6.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指导示范,巡视指导书写。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特点,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说说书写要领。 四、品味课文、体验课文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1、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2、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讨论:(出示26页描写大禹治水的诗) (1)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4、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五、反思课文 师: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一十三、三等数字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生1:治水的时间长。 生2:一心治水。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 师: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生1:大禹因治水有功。 生2:大禹为民造福。 ...... 师: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学生各抒己见) 六、 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总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教 学反思 三年级地方 主备人 戴汉良 执教人 2013 -2014学年上 学期 课 题 《 传统文化》--孔子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著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2、读懂节选自《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会,更深入地了解孔子。 教学重点: 孔子的生平及及其著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读懂选自《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会,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关于孙武、司马迁的相关图片、资料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这句名言吗?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 请几位学生发言。 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思想家的风范 板书:孔子 1、人物介绍:(出示孔子的图片)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学生谈对孔子的了解,然后师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却无疑是最成功的,……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 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办了“200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就在第二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式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这一国际奖项的确立表明国际社会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卓越贡献的肯定。 学生阅读温馨提示对孔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习人物剪影 师范读人物剪影中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文章,同时让学生听清读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借助解释理解文意。 学生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全班展示:找几个同学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其他人听后评议,教师及时指导。 师:孔子了不起吧!读读他写的《论语》、《诗经》,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选段,教师随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对这段话的的理解。 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3、活动广角。 (1)、搜集孔子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从《论语》、《诗经》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孔子思想。 4、成长阶梯。 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 (2)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3)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四.自谈收获,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有了怎样的了解,受到了那些教育与启迪呢?和其他同学分享分享吧! 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学科 地方 年级 三 主备人戴汉良 执教人 2013 - 2014学年 上学期 课题 《传统文化》--《孟 子》 个性化修改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 准确理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加深对孟子人格的了解。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加深对孟子人格的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了解孟子思想。 教具准备:孟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1、你知道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有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谁吗?他就是“亚圣”孟子。 二、经典回放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的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节选自《孟子》) 文义: 1、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在赡爱护别人的老人像爱护我自己的老人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就对天下了如指掌了。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忘记其他与自己不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 三、温馨点击: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格言传诵至今。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孟子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有“亚圣”之称,他们的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 “民贵君轻”等著名论断都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孟子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直到现在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孟子被称为“亚圣”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活动广角 1、 2、 3、 你能用孟子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大丈夫”吗? 你还知道那些故事?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和小伙伴们一起排成短《孟子》这本书可是孟子心血的结晶啊!去读一读,把你最喜欢 剧。 的孟子格言摘抄下来。 4、当我们再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 五、成长袋 你再遇到困难时表现怎么样?如果你对自己表现得满意就在成长带里画一颗坚强星吧! 2、如果你搜集到五条以上孟子的格言,就请你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搜集资料星;如果你把这些格言背诵给小组的同学听了。请小组长在你的资料袋里再画一颗背诵星。 学科 地方 三年级 主备人 杨海燕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课题 《传统文化》 第6课《晏子》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晏子的性格特点,让相貌丑的得以鼓舞,貌美的认识到不以貌取人,懂得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晏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晏子诗歌的特点 教具学具 师:课件 生:搜集有关晏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解晏子使楚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晏子》 二、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生自读,有感情的读。 2、对照译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体会人物思想。 讨论:燕子聪明在哪里?若是平常人会怎样做,出现什么后果。在对比中生佩服之心。 晏子的故事还很多,课下可以上网查找一下,了解更多晏子的故事,给同学讲一件。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晏子春秋》。 3、师范读课文《晏子春秋》,注意听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生自读,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文章的韵律来。 4、对照译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 5、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温馨点击细细品味,使学生对晏子这个人物有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进一步的认识。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6、评价一下晏子。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你应该向晏子学些什么? 三、活动广角。 1、续讲晏子使楚的故事。 2、细读晏子的名言警句: 进不矢忠,退不失行。 习俗移性,不可不慎。 讨论交流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3、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晏子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4、有感情的朗读《晏子春秋》 可采用不同形式读,齐读、比赛读等 5、师补充关于晏子的有关故事。 四、成长阶梯。(成长袋)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收获 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学科 地方 三年级 主备人 杨海燕 执教人 2013 - 2014 学年 上 学期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课题 《传统文化》 第七课《孔融》 个性化 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3、了解孔融的性格特点,懂得为人要知礼节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孔融的生平及主要事迹,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为人要知礼节的道理 教具学具: 师:课件 生:搜集有关孔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你知道孔融是谁吗?学生可能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接下来提问:你还对孔融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孔融》(板书) 二、讲授新知 1、师范读课文《临终诗》,注意听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生自读,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文章的韵律来。 2、对照译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 师出示课件指导个别字词意思,如: 溃:溃决,决堤。 通:通明,通亮。 冥:昏暗,黑暗。 谗邪:指的小人。 翳:遮挡的意思。 靡辞:好听的话,指花言巧语。 长寝:指人死了。寝,睡觉。 3、指导学生阅读温馨点击,师课件出示网上查找到的材料,使学生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对孔融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4、评价一下孔融。 孔融是个怎样的人,学了临终诗你应该向孔融学些什么? 5、对孔融有了进一步认识后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孔融的节选诗,让我们对孔融有更深的认识。 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生自读,对照译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 师出示课件指导个别字词意思,如: 昭王:指燕昭王。 尊:尊重,隆重地对待。 向使:假使、假如的意思。 倒悬:人头脚倒置地挂着。比喻处境危险。 解:解救。 莫:没有,没有谁。 北首:面向北,指臣服于人,投奔。 6、你能从这首诗中了解孔融有着怎样的品质吗? 指导学生阅读温馨点击,明确孔融爱惜人才的品质。 三、活动广角。 1、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故事与同组的同学说说你的感想. 2、读孔融救杨彪的故事,进一步明确孔融爱惜人才。 3你还知道孔融的那些故事?说给大家听。 4、师补充关于孔融的有关故事。 5、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孔融的故事。 四、有感情的朗读本课的两首诗,对孔融这个人物有更深的认识。 可采用不同形式读,齐读、比赛读等。 五、成长阶梯。(成长袋)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六、总结收获 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新镇小学 王征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课题 第十课 歇后语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初步掌握歇后语的特点和比喻意义。 3、能恰当地运用 歇后语说话 写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多数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练跆拳道,有的学舞蹈,还有的练乐器,大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老师在说这段话时,用了一个歇后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歇后语。 二、讲读新课 1、读 (1)学生自己朗读课本上的歇后语。 (2)老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2、思 (1)学生读后,思考,这些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课件出示它的定义。 歇后语:有特定格式的诙谐语句。后一部分是主要意思所在。 3、同学们看看自己收集的歇后语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歇后语。 4、找规律,分类别 师:书上的歇后语,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组,看看怎么把它们分组。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一组:1----3句,用生活现象比喻说明。 二组:4----5句,引用故事比喻说明。 三组:6----8句,采用字的谐音比喻说明。 (每一组选一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歇后语相关的故事和比喻意义。) 5、其它几条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学生汇报。 6、学生读歇后语。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7、 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歇后语分类,汇报。 三、运用 1、教师用书上的歇后语说一段话,提醒学生注意听,有的地方需要他们的帮助。[用到歇后语的地方,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讲解: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不说后边的解释,让听的人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生动幽默。 2、练习: (1)连线题。 (2)选用成语构成歇后语。 (3)情景填充歇后语。 (课件出示) 3、 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教学 反思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课 题 《传统文化》 第11课 《民谣》1 百姓创作的歌谣 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理解两首民谣的意义,引起学生对民谣的喜爱 2、初步了解民谣的产生和作用,了解民谣的特点。 3、背诵两首民谣。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民谣,感悟民谣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悟民谣的意义了解民歌的风格。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过年的情境片段。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吗? 生:这是过年的时候。 师:过年的时候都做什么呢? 生1:买好吃的、好玩的。 生2:穿新衣服、放礼花,放鞭炮。 …… 你知道吗?老师在童年时过年的时候,除了穿新衣、放鞭炮,还和小伙伴一起,在大街小巷跑着、唱着过年的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闹呀闹,跳呀跳,新年要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 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的歌谣? 板书课题:百姓创作的民谣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第一首民谣 师:春节时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一进腊月就有了年味,特别是家境困苦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吃不上好东西,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做件新衣裳。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着: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民谣。 师:读了这首民谣,你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生:为什么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呢? 生:腊八是腊月初八,这一天我们都喝腊八粥,可能就快要过年了。 师:对,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很近了。 生:“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师:民谣中的“二十三,糖瓜粘”,是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人们用糖瓜来供奉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爷自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玉皇大帝根 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与灶王爷之手。因此,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这一天,人们用糖瓜供奉灶王爷,为的是让他老人家嘴甜,见了玉皇大帝光说好话,不说坏话。 …… 学生自读自悟这首民谣。 师:同学们背背这首民谣,看谁先背过。 2、学习第二首民谣 师读第二首民谣,让生跟读。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背背第二首民谣,想象一下所说的情境。 让背的快的同学背给大家听,鼓励其他同学继续背。 3、感悟民谣 师:学习了这两首民谣,你有什么想法?在学习小组中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1:我觉得这两首民谣很有意思,我很喜欢。 生2:能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风俗。 生3:我想知道更多的民谣。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生3:我觉得以前过年比现在热闹。…… 4、温馨点击 看来,同学们真的用心来读这两首民谣了。民谣,就是来自民间的歌谣。它们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一般由老百姓集体创作,能够真实的反应他们的生活情境,生动的表达他们的感情愿望。这两首民谣就表达了老百姓过年时的喜悦心情,和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5、再读、背这两首民谣。 师:同学们可以加上你的拍手动作,随着节拍来背两首民谣,背不过的,可以看书。 6、活动广角 师: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如果你感兴趣,课后可以做更多的了解。 下面拿出你在课前搜集的民谣给大家读一读吧。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看教材“糖瓜祭社,新年来到”的热闹场面。 师:你也根据你熟悉的民谣,想象一下,把它的热闹场面画下来吧! 三、课堂小结 在小组中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穆庄小学 徐娟

课 题 11、民谣——童谣 个性化修改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 1、认识童谣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分类,熟读成诵简单童谣。 // 2、欣赏部分有趣童谣,自己尝试编写童谣。 教学重点 欣赏经典童谣并编写童谣 教学难点 认识童谣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谣,你愿意听吗? 播放《彩虹桥》同学们喜欢吗?那大家知道刚才听到这首歌与以前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发言,对,这就是童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童谣好吗? 二、艺海拾贝 学习新知 1、师简单说一下童谣的定义。 童谣,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 2生自读《木偶戏》《竹子谣》 3.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4.学习新知识。 A、结合课文,请大家说一下童谣的特点.生交流讨论。 B、师总结梳理童谣的特点 童谣有两个特点: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C、欣赏部分经典童谣 《 冬》《 雪花》 《 堆雪人》 等。 D、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经典的童谣,结合课本上的童谣,我们来总结一下童谣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啊?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1)生讨论交流,组长汇报 (2)师梳理总结童谣的内容特点。 1、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 童谣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童谣的内容往往十分显浅,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圣野的童谣《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时,孩子们在诵唱这首童谣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简短,结构划一。 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童谣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常见童谣,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所组成的字数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如全舒的《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只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儿童一个常识,简短、单纯,易诵易记。 3、童谣语言活泼,富于音韵,琅琅上口。 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小孩子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童谣语言可以引起孩子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童谣还是创作童谣,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童谣,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E、练习巩固 同学们,了解了童谣的相关知识,是不是感觉童谣更有趣了呢?现在大家就再来感受一下童谣的特点,自由读“活动广角”。 5、编写童谣 大家敢不敢自己编写一首童谣呢?老师很期待哦。 三、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作业

三年级地方传统文化

搜集经典的童谣,继续编写童谣读给你的同学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