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9课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考试题型探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第9课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考试题型探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来源:九壹网


第9课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考试题型探究

一、学习目标:

1.探究了解《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检测方式 2.结合各种题型进行检测训练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 1.《乡土中国》之语言综合运用题型 2.《乡土中国》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 3.《乡土中国》之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 4.《乡土中国》之作文题型 三、各地已考试题精选

各地已考试题精选

(2013年湖北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 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 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 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节)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对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天津市河西区期末试卷)这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书,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吧。

(1)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

《乡土中国》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C.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5.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北京市朝阳区期末试卷)微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再论文字下乡》中说“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180字左右。)

6. (南通海门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微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说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你从《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例来解读这个观点。80字左右。

7. (南京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请结合《乡土中国》1—3章内容,分析下文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各类题型训练举例

各类题型训练举例

(一)《乡土中国》之语言综合运用题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4.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理解。

二十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①________;“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②_________。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50个字以内),并拟个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

(1)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乡土中国》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改动)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三)《乡土中国》之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成》,2012年01月5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东南50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

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釆访稿,2017年12月16日)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

“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骐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年12月19日)

9.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地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10.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一项的是( )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 C.“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 D.可以预见,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11.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

(四)《乡土中国》之作文题型[学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阅读完《乡土中国》后,请针对全书或者某一章节内容,写一则心得式读书笔记。 [写作示例]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紫霞

为什么说“乡土中国”?我的理解是“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傲,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农民们倾情地付出,离开农村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也会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情意,也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挂恋。而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则是对中国基层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的描写。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因为乡土社会过得比现代社会慢,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社会仿佛变得漫长起来,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乡土社会的人们更加懂得如何生活。同时乡土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很少有领袖和英雄的社会,而这种安定是相对的,是指变得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书中以英国为例,说英国正是由于社会中的领导阶层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英国的大再一次验证了乡土社会的安定。

那么乡下人为什么都十分羞于读书?原来,乡下人的生存空间是熟人间的团体,这个特殊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表情、动作、声音等,文字在熟人之间是多余的,甚至会受到异时异地的“困扰”。同时乡下人也会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就比如当我每逢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看见爷爷和邻居打招呼的时候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打招呼。我记得有次盛夏的中午,爷爷通过小河谷的呼唤判断出来那一个声音就是刘爷爷的声音。我很好奇爷爷怎么会分辨出来,原来爷爷对他已经非常熟悉和了解了。

而书中讲到的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心理上的,男女只在一定行为规则上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

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而这种同性的关系发展却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爱恋普通到了一定程度,同时也对我们以后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也使得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感情知道得越来越少。

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也是比较深远的,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以前的世界,离不开以前的社会,只有了解到你自己的根,你才可以更好地向前发展。

[名师点评] 本文是作者阅读《乡土中国》后有感而发,作者介绍了这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对其有大致的了解。最后点出《乡土中国》的地位和意义,感悟深刻。 【知识导引】

心得式读书笔记也叫读后感。就是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要想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感触肯定很多,如果像开杂货铺一样,一股脑地写上去,必定使文章平平,不够深透。所以动笔前要认真考虑、剖析,加以提炼,挑选自己感触最深的去写。可以遵循原作的中心思想去写,也可以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件事物、一句精彩的语句来写,扣住一点,深入发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要注重联系实际

写心得式读书笔记的关键是联系实际,表达感触。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历史教训,也可以评论当下局势;可以回忆幼年时日,也可以写班级或家庭情况。但最主要的是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叙说、评论相结合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要说理。叙说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叙说的深化。

四、心得式读书笔记常用“引—议—联—结”四步结构法

1.引——环绕感点,引述资料。

“感点”即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环绕感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地引述原文:资料精短的,

可全文引述;资料长的,或摘抄有关重要词句,或概述重要内容。

2.议——剖析资料,提炼感点。

“提炼感点”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就原文观点剖析所引的内容,也可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透过表象看实质。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宗明义的办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宽。

“联系实际”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历史上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下手,摆现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之更有说服力。

4.结——总结全文,提高感点。

“提高感点”指的是在总结全文的部分,要对前文所提观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可以对前文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也可以对原文写作意义进行评价,提出期望。不论如何结尾,都要与前文观点相联系,进行恰当的回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