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农校史

南农校史

来源:九壹网
1952年的浙江大学(转) 2009-01-01 13:40

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

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随新中国,浙江大学进行一系列的院系调整,学科和院系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动

。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其他院系调整到如下单位。

杭州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与后创办的浙

江师范专科学校、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该院又与新建的杭州

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成为浙江农学院,1960年扩建成浙江农业大学,1998

年,并入浙江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

195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以原浙江

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1960年更名为浙

江医科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与原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沪江大学、大同大学及震

旦大学七校化学系合并成今日复旦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数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数学系。

浙江大学生物系、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生物系。 浙江大学物理系并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北京大学

1951年11月,浙江大学有关学科以及清华、燕京大学的文、法、理及辅仁大学有关

学科并入北大。 南京大学

1952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

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浙江大学气象组,齐鲁大学气象组合并入南京大学气象系。 东南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与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校的有

关系、科

,在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以浙江大学、大学和交通大学三校的航空系为基础,在南京

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到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一年之后又与兄弟院校

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

1952年将浙江大学药学系的全部以及中法药学专修科、浙江医学院药学系的一部分

与上海医学院药学专修科合并,1955年定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院,后又改称药学系

,1986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9月,浙江大学的地理系和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

物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华

东师大,并从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的教师多人。 南京农业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以及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国立大学农学院

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和东北农学院两校森林系为基础建立东北林学院,同时将黑龙江

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并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农化系与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

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并组成南工食品工业系,1958年东迁无锡成锡轻工业学

院,后改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以文理称雄国内外,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东方剑桥\\\"。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浙大损失惨重,中国南方最好的理学部被整体调往复旦大学等高校,工学部实力减至原来的七分之二,浙大文学部、农学部、医学部被分为三所单科性学校,即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几十年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著名生物学家贝

时璋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著名心理家、原杭州大学校长陈立先生,著名土壤化学家、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院士等一大批老浙大人不愿浙大分崩离析,不断遂上书,几经周折,浙大几大学部终于回归,于1998年9月重新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雄踞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杨卫教授。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办学设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浙江杭州市。其北依苏沪,东接甬港,南联闽粤,是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达、人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享有读书求学胜地之美称。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各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626万余册,是全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5459张。学校还创办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120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

【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师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诸多卓然有成的大家。中国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我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何燮侯,蒋梦麟,钱家治,蒋百里,刘大白,马一浮,都锦生,常书鸿,丰子恺,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8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博士导师为中坚,以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100

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4000余人。研究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另有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4500余人;本科生2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

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现有110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2个,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骄人。在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我校名列第三;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99年8888人,2000年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是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