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2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3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 ↑
13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5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
若 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
辞 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
之
6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 .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
7
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鸿门宴》说案设计
广东省实验中学 申青山
说教材
8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的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设想(包括说《大纲》《说明》、说教法学法、说学生)
《教学大刚》规定,高一阶段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而近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也明确指出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而这正是当前的高中生所缺乏的,因此,我把《鸿门宴》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在介绍背景、作家及作品的前提下,重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第二课时则重在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则重点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具体的设想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
9
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先明确项羽在鸿门宴上性格特点,然后结合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刘邦对人才的阐述、项羽本人的感慨,以及后人对项羽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
说导语
1949年,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
说教学过程
(1)通读全文
(2)讨论项羽人物形象
第一步:项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通过讨论明确: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第二步: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10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多媒体演示《史记·项羽本纪》)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斗争除了人物性格的因素外,还有是否善用人才的区别。我们不妨听听刘邦是如何谈用人与成败的。(多媒体演示《史记·高祖本纪》)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1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有何高见呢?(多媒体演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多媒体演示三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
提示: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第七步:小结
(3)布置作业: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300~400字。
板书
鸿门宴
司马迁
项羽
性格特点 刻画手法 作者评价 刘邦阐述 项羽感慨
悲剧英雄 不善用人 刚愎自用 固执已见
后人认识 王安石
13
杜 牧
李清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