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来源:九壹网
1834 河北中医201 1年12月第33卷第12期Hebei j TCM,December 20t1,Vol 33,No.12 芒针刺法及现代临证应用 朱现民侯静明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研究生科,河南郑州【关键词】针灸疗法 450008) 【中图分类号】 R245.3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619(2011)12—1834—02 芒针针具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形状细 长如麦芒;芒针刺法则由“毫针”的针法演变而来,是运用 芒针并采用特定的进针和运针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 方法…。芒针刺法一般只选用1~2个主穴和1—2个配 穴,不仅能治疗毫针适用的病种,又能通过透刺、弯针刺法 弥补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疾病的不足,扩大了针刺治病的主 治范围。 1芒针刺法操作 1.1施术针具芒针针身细长,长度要求/>5寸,规格有 5寸(170 mm)、6寸(200 mm)、7寸(230 mm)、8寸 (260 mm)、1O寸(330 mm)、15寸(500 mm)、20寸 (660 mm),以5~15寸常用。芒针粗细规格(直径)与毫 针相同,常用的为26号(0.45 mm)、28号(0.38 mm)或3O 号(0.32 mm)。如果针刺深度在长毫针所能达到的针刺 范围内,可用毫针代替。 1.2针刺前准备芒针的针刺方法由针刺基本手法演变 而来,所不同的是芒针的针体较长,操作较为困难,应与患 者做好沟通,消除恐惧心理,施术时须双手配合协作,采用 正确的持针方法。在应用芒针治疗前,应多加练习,熟练 掌握针刺方法和人体穴位深部解剖知识后,再予施治。 1.2.1进针手法临床施术时,先选好进针穴位,局部皮 肤消毒后,以右手拇、示、中三指持针柄的稍下方,无名指 抵住针身,左手拇、示、中三指扶持针体的近下端,使针尖 抵触穴位,右手捻动针柄,同时左手的拇、示二指稍加用 力,压捻结合,迅速刺透表皮。在芒针的进针过程中绝对 不能忽视押手的作用。押手的运用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 进针及进针后能否使针锋直达应刺的部位,而且对固定 “透穴”的皮肤、控制进针方向、对于针锋所到起着触感和 指向的作用。 1.2.2运针手法 当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转 手法。在捻转时务必左右交替,不可单方向捻转,防止针 身缠绕肌肉纤维,增加患者疼痛。另一方面,针刺到达一 定深度,得气以后,可以施行补泻手法。补泻手法多采用 △通讯作者: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 南郑州450008 作者简介:朱现民(1957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 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和呼吸补泻相配合,为了防止意外发 生而不采用提插补泻法。采用补泻手法时要轻,避免大幅 度的提插动作,若进针时遇到阻力,应退针或改变针刺 方向。 1.2.3辅助手法所谓芒针的辅助手法,是在针刺一定 的深度时,达到应有感应的辅助方法。操作方法是押手示 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同时呈放射状变换针 刺方向,以扩大感应。这一动作要求双手配合得当,否则 会造成病者不适,且易刺伤血管及组织。 1.2.4弯针刺法又称变向刺法,即根据所选穴位的解 剖特点相应的改变押手所掌握的针刺角度,以使针尖沿着 变换方向,顺利深入。如太阳穴直刺仅能刺入l寸许,为 了深刺,可在刺人0.5寸左右时变为斜刺,可透下关;再如 天突穴、面部透穴等均应采用变向刺法,这就靠押手的准 确动作来改变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1.2.5出针方法针刺施术完毕后,应把针退出皮肤表 面或者左手拇指把消毒棉球紧压于透穴上,其余四指疏 开,扪于“透穴”与“达穴”之间的皮肤上,并将“透穴”的皮 肤加以固定,右手持针柄轻轻将针退出。出针后,左手在 透刺的针体通道口,稍作按揉扪循,以防止经气壅滞。如 出针后发生血液从针孔溢出或喷射而出者,为针尖刺破小 血管所致。此时应立即以干棉球按压出血处片刻即可 J。 1.2.6其他 除一般施术操作外,芒针还有一些特殊刺 法。如当代针灸名家田从豁应用特制尺寸的芒针通调督 脉针法,取穴以督脉背部腧穴为主,由上向下透刺时,以取 大椎、陶道等上部腧穴为主,由下向上透刺时,可取命门、 脊中等偏下部腧穴。临床以由上向下透刺应用较多。右 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进针时,刺手呈握笔姿势,即用 拇、示中指第一节夹持针身下部,用无名指抵住针身,押手 持针柄,使针尖抵触皮肤,利用刺手指力和腕力下压,押手 配合,迅速刺过皮肤,然后沿脊柱后侧透刺,刺手夹持针身 下部向下透刺,押手握住针柄掌握方向,380 mm、500 mm、 1 200 mm的芒针因针身过长采用弯针刺法。押手握住针 柄,使针身向左下方弯曲,形成近似“n”字形,刺手向下 刺入的同时押手上下前后摆动,以控制针刺方向,随着针 刺深入,针在身体外部分逐渐变直,直到针尖到达应刺深 度再行补泻手法,为操作安全一般不采用提插法,而是采 用呼吸、捻转、徐疾补泻法。若患者不能配合或精神意识 河北中医2011年12月第33卷第12期Hebei J TCM,December 2011,Vol 33,No.12 1835 障碍,则要助手配合操作。125~175 Inln芒针留针20 min, 一刺,深度约2—3寸,多能即刻止痛。下颊车穴沿下颌骨内 般比较安全。380 mm、500 mm、1 200 mm的芒针不留 侧进针,深度2寸,感应以颌孔下齿槽处呈胀感为度。风 池、阳陵泉均取30号1.5寸毫针局部常规取穴,捻转轻泻 法。每Et 1次,12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总 有效率为83.3%。 针,以免发生意外。出针时要注意使针身保持一条直线, 沿刺入方向反向拔出,不要弯曲或强行拔出 。 2芒针现代应用 2.1取穴原则1~2个配穴。 以少而精为原则,一般取1—2个主穴和 2.2.3顽固性呃逆谭馥梅 用芒针治疗顽固性呃逆 135例,主穴取中脘,配穴辨证选取。用0.4 mm×200 mm 又称芒针的阿是穴取穴法, 芒针。在中脘穴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缓慢捻转 进针,在手感腹部无阻力时进针约170 mm,此时患者若自 觉下腹或胃部发胀,即为得气,得气后再捻转360。,并轻 2.1.1 以痛为腧,直达病所可用于四肢肌肉关节痛等。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委中; 头痛取太阳、风池;膝关节痛取鹤顶及局部穴位等。 2.1.2高位取穴,促进感传即根据经络走行及神经分 布,采用远隔部位取穴或于病变器官的上部取穴。如治疗 下肢痛,取腰部穴位,以刺激腰骶部神经丛,使针感由上而 下传导。 2.1.3打通枢纽,三焦协调芒针治疗在选穴上特别强 调腹正中线上的上脘、中脘、水分3穴,因其具有典型的枢 纽性。如治疗高血压,采用头部穴位及肝胆二经腧穴疗效 不理想时,可选用上脘、水分2穴,针后即可头目清爽,精 神倍增。 2.1.4其他临床应用时,除了灵活运用的选穴原则外, 还要结合病证,采用配穴方法。芒针配穴法除了前后配 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和同名经 配穴法外,还有其特有的配穴方法一三脘配穴法,即用芒 针治疗疾病时,首先确定上、中、下三焦以哪一焦的病变为 主,如病在上焦,见头昏、耳鸣、惊悸、怔忡、咳嗽、喘息等, 应刺鸠尾、巨阙等;如病变以中焦为主,见脘腹胀满、呕吐、 饮食不下,应刺中脘穴;如病以下焦为主,见二便不利或失 禁、男子遗精,女子崩漏、带下,则应选用水分、阴交、关元、 中极l 。 2.2 临证应用 芒针具有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 的功能,可用于治疗毫针所适宜的多种疾病,尤其对一些 需要刺激较强的病症具有显著疗效。 2.2.1胃下垂李运锋 用芒针治疗胃下垂40例,取 0.35 mm×200 mm芒针,由巨阙穴刺入,约与皮肤呈30。, 沿皮下捻转进针透至脐左侧0.5寸处。待患者有腹胀及 下腹上抽感,术者提针有重力感时,改为15。,不作捻转, 缓慢提插40 min,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然后出 针。治疗后平卧休息2 h。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结果表明,芒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 组总有效率(57.9%)。 2.2.2三叉神经痛李建兰等 用芒针弯刺法治疗原发 性三又神经痛18例,主穴取太阳透下关,配穴取下关、下 颊车、风池、阳陵泉,用0.28 mm×100 mm毫针,从太阳穴 进针,针尖平斜向下稍后方,轻捻缓进,通过颧骨弓后缘直 达下关,深度2—3.5寸,针感以上齿及面颊部疫麻胀感为 度。取0.28 mm X 90 mm毫针,下关穴向卵圆孔方向直 轻上提,然后将针反转360。,缓慢捻转出针1—2寸后留 针,一般留针30 ra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结果: 芒针治疗组总有效率(97.0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 率(79.27%)。 2.2.4颈肩腰腿痛邵铭熙 运用芒针止痛疗法,选直 径0.32—0.45 mm、长度170—230 mm的芒针,针刺前确 定好压痛点或穴位,用拇指先按压,然后迅速进针,进针角 度多为l0~30。,方向顺着经络或软组织行走方向由上而 下或顺着肌纤维方向由上而下。针尖进入皮下,缓慢捻转 进针,达到预定深度,施以捻转手法,轻捻慢进,手法轻巧, 幅度不宜过大,右手捻转时要左右前后捻转,不可向单方 向捻转,以防针身被肌纤维缠绕。可用2种辅助手法加强 针感,一是用右手在捻转同时可做小幅度的提插;二是用 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住针身作震颤,留针视病情而定。 综上所述,芒针刺法取穴少,针感好,无痛苦,如针刺 背部督脉经穴的背三针及胸腹部任脉为主的腹三针,均具 有调节人体全身阴阳、气血的功能和机体上、中、下三焦的 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针刺手法,取穴少而精,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尹远平,郝学军.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M].沈阳:辽宁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2] 刘炎.特种针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997:12. [3]张华.田从豁老师应用芒针通调督脉针法简介[J].上海针 灸杂志,2006,25(7):1—2. [4]刘冠军.中医针法集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76—478. [5]李运峰.芒针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1):23—24. [6] 李建兰,韩建红.芒针弯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 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0):33—34. [7]谭馥梅.芒针治疗顽固性呃逆135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3,19(6):32. [8]冀斌.邵铭熙教授芒针止痛疗法小结[J].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6):360—361. (收稿日期:2011—06—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