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步步高》探粤乐意境
作者:石磊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
石磊
一、粤乐源流
粤乐即“广东音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程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让“广东音乐”较好地承袭并发扬了岭南地区的文化精髓,又贯通中西、融古汇今,音乐风格不保守,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广东音乐”中民间小调是其主要的音乐基础,而流行广东地区的粤剧、粤曲也对其有着较深的影响,甚至一些丝竹类的音乐风格它也能有所吸收并消化演变,慢慢便形成了一种后来发展迅速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广东音乐”从初期开始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包括早期的何柳堂、严老烈及后来的易剑泉、吕文成等。流传下来的家喻户晓的“广东音乐”作品也数量众多,包括有:《赛龙夺锦》、《旱天雷》、《饿马摇铃》、《步步高》、《鸟投林》等,这些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20世纪中叶开始,“广东音乐”再次蓬勃发展起来,1956年成立了首个专业乐团——广东民间音乐团。
二、吕文成与《步步高》
吕文成是一位对“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广东音乐,无论是作曲还是演奏,都成为他音乐生活的主要部分。尽管20年代后吕文成主要生活在上海,后又去了的吕文成创立了使用钢丝弦的二胡,成为了后来的高胡,并且改变了原有的演奏方法,将琴筒夹在两腿之间进行演奏,再后来高胡成为了广东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主奏乐器。吕文成的广东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的广东音乐风格,更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优点,曲调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闻之令人耳目一新。
辛亥和五四运动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为吕文成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当然更多的却是得益于他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民间音乐的喜爱,对新兴文化新兴事物的关注,以及蕴含在内心的民族情感。《步步高》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轻快积极、层次分明、奋发向上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吕文成最为重要的一首代表作。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一直流传至今,西为中用的创作手法使这首作品在广东音乐中有了独树一帜的特殊魅力。
三、《步步高》的技术形态分析
1核心派生
前五个小节是3-2的两个乐句,这两句虽然结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二句对第一句做了一个动机陈述,其动机为3 5,该动机隐藏于第一乐句中。第二乐句对该动机做了变化重复,其中变化的重点在于表现第一乐句中的一个主要的旋律突出点,也是全曲的一个核心特点—旋律的大跳,其主要表现在:33 5 | 53该大跳的特点在全曲中的出现有:“5-5”;“5-2”;“65-33”;等,这些旋律线条向上的大跳使情绪上升,最后达到热烈、欢快,此意境对应粤民间一句常用的吉祥语“步步高升”。为了表现出“步步高升”,作曲家并没有只用不停的旋律上行大跳来解决,而是还不间断的穿插有下行的旋律线条,如:
a:06 54 132 12 136 72
b:i7| 66 5.6| 3_3 4.3|22等,旋律线条通过这种上下起伏的不断推动,更加强烈的表现出“步步高升”的乐意,使音乐在旋律的不断攀爬之后达到高潮,这样的表现手法显得直接而有效,在广东音乐中这是一种常用手法。
2音乐的连续性
广东音乐有着一种显著的风格特征,就是音乐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在音乐的连绵不绝,一气呵成,尤为关键的是,这种连续性并没有让音乐变得繁复而拖拉,也没有让音乐陷入一种单一的循环。这种特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具体表现又在什么地方?下面我们通过《步步高》来进行这方面的分析;
要做到音乐的连绵不绝而又不单调,必须把握好音乐中统一与变化的问题。首先,在《步步高》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作曲家有一个巧妙的节奏安排:作曲家将“前十六后八”与“前八后十六”这两个类似的节奏型通过不同起拍位置,和不同的重音安排,得到一种节奏的统一感,而又隐伏着一些细节的变化,经过这样细微的调整,使得统一与变化很好的得到了兼容。如图示:
从谱面上看,①似乎是一个“前八后十六”的节奏,但真正的节奏却是②,而这里的“前十六后八”与③中的“前十六后八”因为重音位置的不同而显示出了“变化”所在,让听众感觉好像一样的节奏,却又不感觉因为重复而单一。
3调式
传统的广东音乐在调式上并不复杂,多以G调和C调为主,而这两个调正好属于广东音乐中的一个传统概念,即“正线”、“反线”。正线代表C调,反线代表G调。而《步步高》在高胡的演奏上常使用的是第一遍用正线演奏即C调,反复时用反线即G调。演奏时先C调后G调的意图也很明显,调式的改变也使“步步高升”显得更突出更直接。
4重音
在常见的《步步高》的记谱里,都是2/4拍记谱,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小节线的出现主要是后来人们用来规范节拍,但并不能像西方记谱那样固定强拍和重音。如《步步高》中:i6i5i |i(i)65|356is|¨…
上例中括弧处的音为重音,而它都并非小节的第一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早期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并没有小节线的概念,而后来将这些乐曲规范化的结构势必造成了重音的不规整;2在没有规范化的情况下,重音的出现与创作者当地的语言环境,特别是语感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3早期广东音乐曲目主要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古曲改编以及从
粤剧中单独提炼出来。因此音乐中句子的划分是由词来决定,也可以说是“定字取音“。这样便出现了在规整小节中重音的非规整性。
四、《步步高》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
1《步步高》中蕴合作者的创作审美
《步步高》不仅显现出传统粤乐的特质及西洋音乐的影响,甚至还突显出江南音乐的独特意韵。这与吕文成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多重情感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三岁时随父旅居上海,受江南丝竹音乐的熏陶,学拉二胡,技艺娴熟。青年时代他在上海打工时,与后来成为粤乐名家的尹自重、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学习小提琴演奏及西洋乐理。吕文成对传统的学习非常严谨,加之在上海和的居住经历使得他在创作中常常融汇中西文化,大胆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传统技法进行结合并付诸实践。他从当时广泛运用于粤乐演奏中的萨克斯管、小提琴、小号、电吉他等西洋乐器中得到启发,吸收可以利用的创作和演奏手法。《步步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广东音乐”进入成熟期,正好是吕文成创作思想形成最为重要的青年时代。值得一提的是,吕文成在上海的生活经历对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较深,江南音乐文化与岭南音乐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是他作品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也让他的音乐在大多数“广东音乐”作品中发出异彩。
2“广东音乐”风格与广东地区文化环境及市民审美趣味的关联性分析
《步步高》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左右,这一时期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期,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广东音乐家逐步确立了“广东音乐”具有独特魅力和浓厚地域色彩的特点,而这些都并非偶然,首先除了之前论述过的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优秀广东音乐家的出现和音乐家们对乐器的改良以及丰富,这对广东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就要仔细研究一下这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坏境、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群众的心理状况与审美形态。
(1)通俗性
“广东音乐”一直被认为是通俗性很强的民间音乐类型,它与平民百姓有着互为影响的微妙关系。高胡表演艺术家余其伟认为:“广东音乐精短、华美流畅而活泼,折射的是南方新兴都市新兴市民阶层及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风采”。作为“广东音乐”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音乐家而言,吕文成频繁地活动于粤港两地,通俗音乐对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音乐创作中,广东地区特有的市民情怀被他形象地写到了《步步高》中。地区的活动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的潮流,而“广东音乐”本身具备的开放性也就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些外界新鲜的文化和信息,并逐步演变成了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的一种音乐风格。而这种音乐文化却又能够随着大众的审美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改变。
(2)娱乐性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大上海的繁华与奢靡,同时期的广州也在进行着外来文化的融合,30年代左右,唱片公司的兴起对音乐行业尤其民间的传统娱乐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吕文成也成为了当时广州地区主要的唱片公司的从业者,集中他的优势将其作品以及其它的一些广东音乐灌制成唱片,同时也对粤曲唱片的创作、发行等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借助唱片行业的兴起,让当时“广东音乐”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听得见,无论是车站还是码头,抑或电影、表演活动的开场等等,这完全展示了“广东音乐”与当时社会审美的融合,以及大众对《步步高》这类具有典型通俗性和娱乐性的音乐的喜爱。由此可见,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特色并非都是其自身审美创造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根据社会需求、大众选择而演变出来的,时代的文化属性是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的。
五、粤乐与粤方言融合性意境窥探
民族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在研究明清戏曲发展的“南北曲”中,曾明确提出:“唱法”与“字”的声韵调三个因素有关。“声”是声母,即字头,与歌唱时的出音有关。“韵”是韵母,即字尾,与歌唱时的收音有关。两者合起来构成歌唱时的咬字问题。调是字调,即声调,与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粤语的发展变化是有着久远的历史进程的,古代“广韵”是后来演变成一种地区语言的基础。这种方言从发音上来看与北方方言的区别较大。声调的不同是最为主要的,普通话发音分阴、阳、上、去四声,而粤方言则分得更细,共有九个声调,且变化丰富多样:首先,声调之间的调值变化丰富多样,变化繁多,成为广东音乐中那些高低起伏、线条多样化,曲调丰富的一个基本条件;另外,在同一声调内调值的变化却又较平缓,让广东音乐中又有语言特点的支持。
粤方言的九个声调在演唱方面相对于普通话的特殊性已不再需要赘述,粤语歌曲曾经历过被人们所追捧的年代。但粤方言与器乐演奏之间也能构建出独特关系。尽管《步步高》中还并未直接地显露出与粤方言的融合性,却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唱”出来的韵律,而在其它一些作品如《声声慢》、《鸟投林》等.这种声律感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六、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有极为明显的融合性,“广东音乐”之所以能做到自由发展、扎根民间并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得益于其地域的影响,远离政治中心、沿海地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历史沿留下来的民俗民风等,都注定了“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步步高》虽只是吕文成上百首音乐作品中较为短小的一首,但其赋有的地域陛、现实性特点却尤为突出,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多元情感和特殊的审美意识,广东、江苏与西洋音乐风格三种类型的结合也正是让这部作品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特别因素。“广东音乐”独有的音乐风格与意境在形成的过程中,吕文成的乐器改造、作品积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平和却又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所追求的意境当然不是深刻的、让人惊叹的情感表达,而更注重一种豁达的、写意的生活情调,这何尝不是广东这片润土上的人民的生活寄望与态度,又何尝不为一种难得的意境!
(责任编辑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