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案一

学案一

来源:九壹网
学案一 第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主编:贺洪斌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 校对:王俊平 审核: 8月第3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 ; 合作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有什么影响? 原 第一、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 第三、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思想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通过下列阅读进行总结。 形 成

创立: 1、孔子的儒学思想:发展: 材料一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2、孟子的思想: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

材料三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轲《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轲《孟子·告子上》 3、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况《荀子·王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而知新”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7、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本帖被评分 1 次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厩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

(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案

1A 2C 3D 4D 5D 6D 答案要点:7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8、(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1分)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分)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分)

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集权的需要。(1分) 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理教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1分)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3分)

问题一: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一,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第二,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第三,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第一、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二:创立 :孔子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发展: 孟子和荀子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