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身体语言的艺术

浅谈身体语言的艺术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ournal<齐齐啥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f Q ̄qihar University(Phi&Soe Sei)  2006年7月 July 2006 浅谈 体语畜的 朱 张旭,李杰,陈云丽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体态语;礼貌;身体语言 [摘要]各种各样的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潜在信息十分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身体语言的礼貌。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o4—0163—02 Some Skills about Body Language ANG Xu,LI Tie,C眦N Yun—li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Qiqill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Key words:body language;politeness Abstract:It’8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now the potential meaning of diferent kinds of body language,In the intercultural corn- munieation.moI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liteness of the body language. 在当今国际交往中,要十分注重礼仪、礼节,提倡文明礼 除了交谈时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外,也要讲究一下握手的 貌,一视同仁,以礼相待,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除了在语言交 方式。在西方,握手礼原义是,伸出持武器的右手表示没有 际中注重礼仪之外。更要注重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所表达 敌意。握手本是男性礼节,现已基本上变成了成人的礼节。 的潜在信息。 在英语国家,人们对待握手的态度一般是极为谨慎的,例如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动作往往自觉或不自觉之中, 由谁主动握手,手该伸多远,主动性应掌握到何种程度等都 传递着许多信息。体语同语言艺术一样,在人际沟通中。也 是很讲究的。恰当的握手动作一般都伴随着微笑、礼貌的 是大有讲究的,在“十大教学法”中也把“以姿势助说 身体姿势,合适的体距和相互对视的动作。英语国家礼节性 话”作为一条。 的握手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之间的距离也 一、手势语的潜在信息 随即拉开。中国人的礼节动作有时则是:两人先握一下手, 手势是一种体语,当你与人握手,手持酒杯或一边说话 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仍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抓住 一边做手势时,可曾注意到你的或者别人的内心秘密正通过 不放了。对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 双手暴露出来。 距过近会显得过于亲密,抓住别人的手不放与握手毫不相 假如,你为了找个合适的工作,不得不接受招聘单位有 干。因此一般视为禁忌。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就 关人员的口头审查。若他说话做手势时是手掌伸开,手心向 只好步步后退,反复握个不止,耐心等待对方松开。而中国 上,那么他可能是一个直爽、诚实的人,此时,你若根据他的 人为了表示态度热情和尊敬对方,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 手势来相应变换自己的手势,你们之间即可进行顺利交谈, 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好朋友久别重逢 而且会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这位审查者一边说话,一 之时就常有这类动作,甚至还会搂别人的脖子。与长者或贵 边用手指着你,那么这个人可能相当自负,与这种人谈话,你 宾相遇。对方伸出手时,也以快步趋前,用双手握住他们的手 最好双手合十,手指顶着下巴,并以坚定地目光看着对方,这 为礼貌。然而英语国家的人往往将此种形式的握手斥为虚 是向他表明,你是不怕压力的。手势传达的信息是双向的, 伪的“政客式的握手”,对之简直是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一种 因此你谈话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请不要两手相握,也不 “过于亲密”、过于真诚的握手动作。 要捏弄拇指、坐立不安地玩着钥匙圈或给手表上弦,这种动 二、目光语和面部表情 作表明你缺乏自信、过分紧张。最好的办法是稳稳地坐在那 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眼神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西方国 儿,把手随便地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这样会给人一种镇静自 家认为,交谈时眼睛要和对方的眼光接触,一是表示在聚精 若、轻松自如的气氛。 会神地听,二是表示诚意,而眼睛看着地或其他地方是不诚 [收稿Et期]2oo6—01—09 [作者简介]张旭(1978一),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64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实的表现。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 更为频繁。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 直视对方。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中国人回看时 间过短而反感,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 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闪闪;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 如果是7—12英尺的距离,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公事。公众 距离近者12—25英尺,远者25英尺以上,在这个距离人们 讲话时要注意遣词造句,讲话明显变得正式。 交际中身体距离的要求在不同文化中和不同民族心理 中是极不相同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这个 谈过程中总爱死盯着人,中国青年女子对于英语国家的男子 这种盯视有时就极为反感。 面部表情同样在交流中十分重要。例如笑是人类共有 的本性,对人笑脸相迎总是受人欢迎的。但是在交际中,笑 拥挤的世界里将自身空间范围仅局限于身体的本身。他们宽 容大度,以本人身体为界保护自己的交际活动,甚至在受到 别人触碰时(只要对方不是有意的)也毫不在意,没有受到 侵犯的感觉。而欧美人对此特别敏感,动不动就以为别人侵 的含义多种多样,文化不同,笑的含义也往往不尽相同。与 犯了自己,甚至对方身体还末靠近就会作出反应。 中国人交往的英语国家的人也常常对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和 在中国,两个熟悉的妇女见面。一方发现另一方的衣服 微笑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认为:第一,中国人的笑往往与场 布料、颜色和式样别具一格,因而感到新奇,此时免不了抚摸 合不符。例如,在中国学习的一位美国留学生从城里回校后 一下,并询问对方在何处购买及价格等。而欧美人对此类事 很不高兴地向中国老师诉说她在城里的不愉快遭遇时,老师 情视为个人的私事忌讳触摸、询问、打听,表现出强烈的私有 一直微笑地听着,看不出感情的共鸣。学生很不高兴,禁不 观念。这可以说欧美人把身上的穿着看成是不可分割的身 住问道:“你为什么发笑?这不是什么可笑的事情!”老师听 体所属部分,是一个整体,无形之中已经把范围扩大到身体 后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哈哈,你误会了……”美国学生无法 本身之外。中国人把衣着看成是体外之物,把身体范围仅限 理解中国老师这种表情是和蔼倾听的态度和亲切安慰的表 于身体的本体。 示。因为在美国,老师会用明显的感情共鸣的表情做出反 欧美人对中国的一些现象感到不可思议。两个人在路 应。第二,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感情过于含蓄,喜怒哀 边谈话,另一个可能毫不介意地从他们中间走过去。在拥挤 乐常常不形于色,即使家庭遭遇了不幸也要对客人笑脸相 的列车上,一个人要求另外几个人靠里边挤一挤,以便腾出 迎。英语国家的人,特别是美国人,面部表情比较丰富,手势 一点空位挤坐在一起。这在欧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视这 动作也多,而且讲究面部表情与交谈对象的感情呼应以及自 种要求是一种无礼的侵犯行为,其中包括了空间的干扰和侵 己谈话内容的配合。 犯。有人曾把中国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表现的某些聚拢 三、体距语 型交际行为看作是缺乏修养,不懂礼貌的行为,这种看法未 在交际中,空间要求是人们维护其“个人天地”的一种 免有些片面。因为中国人的行为从心理方面分析,只是出于 必然的心理反应。对于交际中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国家人 热情、好奇,没有任何恶意,它是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在空间范 们的要求是不同的。 围方面的正常反应。 Hall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 总之,在社会交往中,要想风度翩翩,富有魅力。必须注 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在亲密距离中,近者可以没有距离, 重身体语言的礼貌。不少事实说明。如果具备了优雅、均衡、 远者从6到18英寸。父母、情人或密友等可以进入这一范 自信的身体语言,不论是静态或动态。都能使人赏心悦目,促 围里。但其他人进入这一距离,通常令人感到不舒服。如在 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在体语表达时要注意:1.端庄稳 拥挤的电梯里不得不和周围的人靠得很近时,往往保持一种 重:人体的动作如能保持久一点。会给人端庄、稳重的感觉。 十分紧张的姿势,将双手紧贴身体,眼睛看着电梯顶部或其 说话时,适当的动作有助于语言的表达,但是,多余的重复的 他地方,避免与周围的人有视线接触。个人距离近者1.5一 琐碎的动作,会使人感到说话者的不安与急躁。2.向上扬 2.5英尺,远者2.5—4英尺。妻子站在丈夫1.5—2.5英尺 升:肢体动作如能给人向上扬升、飞扬的感觉,那么人们接 的范围内是自然的事,但若别的女人站在这个距离内就会有 受到的则是信心十足、意气勃发的信息。3.灵巧平衡:身体 其他意思了。在2.5—4英尺距离内,通常是谈个人感兴趣 的各个部位是互动、均衡的。因此举凡行、止、坐、立一举一 的事或是与个人有关的事。社交距离近者4—7英尺,远者 动,都需力求轻盈、自然。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重 7 12英尺。同事谈公事通常保持在社交距离的近距离内。 视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潜在信息,讲究身体语言的艺术。 l参考文献j 『1]Samovar。L.&Porter。R.(eds.)Intercultural Corn.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 munication:A Reader.5th.edI1.Wadsworth.1998. 与研究出版社,1999. 『2]Hal1.E Beyond Culture Anchor Books 1976. [6]张彦、韩欲和编著.涉外礼仪译林出版社,1993. 『3]Hal1.E.&Hall,M.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er- [7]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onces:Germans。French and Americans.Interculrural Press. 1990. 1990.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 出版社,1994. 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翟文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