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模拟试卷7 (题后含答案及解
析)
题型有:1.
1.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1)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2)社会制度的。清中叶以后,封建统治日趋衰落,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相反却更加。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导致反侵略失败。甚至在反侵略战争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的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中华民族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经济技术的落后。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4)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 涉及知识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试述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正确答案:(1)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手段推翻清。这是论战的焦
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2)这场大论战以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的必要性,参加到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涉及知识点:辛亥
4. 试述中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1)内容:面对党在中心城市工作的艰难,以为代表的党人开始探索新道路。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就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在这两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党领导的土地、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29年4月,针对国际和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的观点,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本身的。随着红军的壮大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就在实际上批评了国际和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2)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后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力量。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揭示了中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涉及
知识点:中国的新道路
5. 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正确答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党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其主要是:(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当时,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从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200多万
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大的新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1/4。(3)能不能巩固民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历史证明,中国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涉及知识
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
哪些失误?这些错误的性质和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957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同时开展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脱离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的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1959年8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使纠“左”进程中断。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1963年至1965年,在多数城乡发起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问题都作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来处理,曾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它使中国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错误的性质:中国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犯的严重错误,是探索中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2)犯错误的原因: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第二,由于中国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
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涉及知识点:社会
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7. 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农民生活极度困苦。(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还与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5)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难以挽救封建
社会的社会危机。 涉及知识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8. 为什么说中国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正确答案:中国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她标志着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2)中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3)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有了新的前途。总之,正如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涉及知识点: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 试述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及历史启示。
正确答案: (1)遵义会议的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是在中国党同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自主地作出的。(2)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开始确立了以为代表的新的的领导,成为中国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3)遵义会议的历史启示: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中国党领导中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党以及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涉及知识点:中国的新道路
10. 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党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全国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党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党一起对反动派的内战、,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2)在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炮制的“”。(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如民盟委员李公朴、闻一多,民盟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4)在人民战争转入战略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一边,同党一道为推翻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涉及知识点: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