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漫
碎梦:重温他与她的旧事
——评影片《霸王别姬》的创作特色
陶婉莹
(渤海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梦与现实交织,情与艺术混淆,《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是中国导演陈凯歌的典范作品,拍摄
于1993年,获得了第四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此片以一个男孩从小被母亲剁掉手指只为可以唱戏为开端,讲述了唱戏追梦的不易与辛苦,主人公程蝶衣由于对艺术的痴迷与热爱,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是男是女产生了混淆,另外每当程蝶衣有困难时,程蝶衣的师兄段小楼总会挺身而出,两人感情颇佳。此片在视觉构图、音乐声效、人物形象刻画三方面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处理,展现了主人公破碎的梦想、悲凉的结局、凄美的感情、惨淡的人生,用一件件小事连接,使我们再度重温他与她的旧事。
关键词:视觉构图;音乐声效;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104-02一、引言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经历了50多年情感与命运的巨变,一名女子与两位京剧男演员的情感故事,在剧中他们演绎出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生与死。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试图理顺电影主角——程蝶衣一生中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真我假我,真真假假混淆不清,影片中程蝶衣经历了戏剧般的人生悲剧。在拉康的三层次的人格模型中,将人格分为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从真实界往想象界的过渡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拉康认为婴儿最初通过镜像来认识自我,即通过与母亲的双边关系来确立自我,主体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1]。
二、视觉构图的巧妙运用
视觉构图的巧妙运用使本片锦上添花,通过转场变化、时空交替突出时间变化、低沉昏暗的色彩光线等,自然表现出各场景的不同内涵。
转场变化上尤为特别,在戏班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两兄弟站在湖边练声的场景拍摄得极富气势,在时间上的过渡和两个摇镜头重叠,充分表现出兄弟俩戏曲技艺的提升。兄弟二人从年少到成熟的转变,通过时空交替体现出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这一秒,和众多弟子一起在照相馆拍大合照,而下一秒转换到两兄弟拍摄,两者平缓相连,正如时间被人按下了快进键,又像是被迫进入了“单曲循环模式”,童年时光的美好悄然消逝,社会的复杂多变正等待着两兄弟。
低沉昏暗的色彩光线使片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影片在视觉效果方面不做作更不生硬,自然地揭示了主题。例如开场随着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人走进戏馆,一束蓝光从门口射入,大门关上后蓝光也随之消失,光线充斥着整个画面,强调其拍摄风格,为主题定下基调;烛光是电影开始时的主要道具,从屋外到屋内,整体为明亮低沉的黄色光线,为画面增添层次感,丰富人物的视觉感受,利用烛光来点缀画面丰富构图;特写镜头使观众的心灵受到触动与感染,小石头出场的脸部特写为拍砖这一动作铺垫,以特写镜头进行处理,增强了观众的紧张感;运动镜头和跟镜头的拍摄恰到好处,明确清晰地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小豆子第一次被母亲带着去戏园时的焦急心情,通过移动交代了环境、交代了小石头的出场,使观众重温了他们的故事。
三、音乐声效的灵活运用
著名电影理论家钟惦棐认为:“音乐作为电影的有
104
机构成之一,是电影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是故事情
节中属于情绪渲染与凝结的产物,是空间艺术的事件
[2]
走向,是电影美学中的篇章。”
《霸王别姬》电影刚开始就有社会环境的嘈杂声、人群的喊叫声,这一系列的声音都抵不过戏曲的声音,不仅仅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更突出了以戏曲为主的故事情节;段小楼决意要与菊仙共度一生时,程蝶衣跑到段小楼面前试图挽回,结果却是两人分道扬镳、再无瓜葛,程蝶衣满是失望,背景音乐悲怆伤神使观众忍不住落泪;小癞子逃跑,有人砸场,画面急促而紧张,因此音乐配上了沙沙声,铺垫情绪,强调现场紧张而喧嚣的气氛;5次叫喊磨剪子戗菜刀,用声音作为伏笔,引出之后小豆子被母亲砍手的血案。
声音的哀伤与悲凉抒写着程蝶衣的一生,仿佛注定程蝶衣的命运如同虞姬那样悲惨。“说好了唱一辈子的,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个时辰,差一秒都不是一辈子。”此片带着希望,带着悲伤,带着破碎编织成梦,使我们重温了他们的故事;当音乐由弱渐强进入,再配合画面中程蝶衣与菊仙、段小楼对峙,成为此片的小高潮,继而交代两兄弟的关系变化。程蝶衣始终是那个倔强痴情的虞姬,一次次与现实碰撞,活在自己的梦幻中,一直做那个勇敢感性的虞姬;而段小楼仍是那个理性现实的霸王,身居高位,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程蝶衣的痛苦与煎熬。
四、人物形象的真实应用
著名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毫无意义的奔忙在舞台上是不需要的。在舞台上不能为奔跑而奔跑,为痛苦而痛苦。在舞台上不要‘一般’动作,不要为动作而动作,而要动作得有根据、恰当而有效
[3]
果。”由此可见,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在舞台还是在影视荧幕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幼年时期的程蝶衣是受人排挤的妓女儿子,这一角色使他先是被亲生母亲砍掉多余的手指,再是受尽师兄们的冷嘲热讽,因此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变成了一个严重缺少爱与情的唱戏学徒。少年时期的程蝶衣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经理让他唱一段《思凡》,他唱出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
程蝶衣的性格是柔弱的,他不能也不愿直面惨淡的现实,只有在舞台上虞姬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在舞台上表演京剧是蝶衣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他对段小楼的迷恋,从某一方面讲,也是舞台上虞姬对
第11卷第13期2020年07月Vol.11 No.13July 2020“霸道总裁”的形象呈现与意义建构
——以《锦衣之下》陆绎为例
刘 惠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0)
摘 要:中国电视剧中的“霸道总裁”人物形象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产物,本文根据电视剧《锦衣之下》中的人物类型、情节类型,具体地分析男主角陆绎的“古代霸道总裁”形象,进而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霸道总裁”;形象呈现;意义建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105-02一、“霸道总裁”是什么
“霸道总裁”是当下网络文学、电影及电视等大众媒介刻画的最热的形象之一,是底层人民对上等阶层的想象,他们往往外在是骄傲自负、冷漠无情、能力超强的资本家,但内在却是温柔、脆弱、敏感的,而这一面往往是在与女主角相处的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
二、《锦衣之下》男主角陆绎的形象呈现(一)形象设计首先,《锦衣之下》作为以男主为核心的甜宠剧,女性观众是其核心受众,为了满足女性“视觉消费”的需求,大多数偶像剧都会选择由外形悦目的男演员主演。《锦衣之下》陆绎一角,扮演者任嘉伦拥有修长的身材,身高180cm,身形清俊,外貌英俊,气质明朗率真,符合当下女性对男性的审美。
其次,《锦衣之下》虽然是小成本电视剧,但其在男主角陆绎的服装造型上下重金打造,全剧陆绎衣服总共27套,每套都是量身定做,华美精致,令观众大呼“剧组的钱都用来给陆大人买衣服了”。另外,男主角霸王的依恋延伸到现实中的产物。
程蝶衣也是勇敢的,不论遭到多少质疑、多少打击,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京剧、对爱人的迷恋,固执地“人戏不分”,哪怕明知付出的将会是生命的代价。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成名之后的他,面对那时的文化阶段,历史在变化,人的性格也在变。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于京戏中,献身于艺术,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个人命运变得千疮百孔,灵魂变得遍体鳞伤,就是文化促使他慢慢走向绝境,带着破碎的梦,我们只能用同情的眼光浅析他们的故事。
五、结语
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方式、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给予了电影艺术恰如其分的灵感,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朝一体化、向世界大同的方向前进。程蝶衣身处得失之间,经历了人生巅峰与低谷,终在临别之际做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一生就像是演了一场戏,观众也只有自己。我们独自体会爱情之甜、别离之苦,怨、憎、恚这些苦涩的情绪终有一天会收场。不少人都处在一个逼仄的位置,难以获得片刻平静,还要安抚觉得自己本该卓越的心。你我其实都还是那颗未有姓名的星,但同样值得闪耀。我们几乎学会了所有披荆斩棘的本事,却并没有在这一切的结尾收获到快乐和心安,苦难和欣喜总
会依据不同场景配有不同造型,比如办案时的飞鱼服
造型、受伤时的白衣造型、后期束发造型,都使观众非常满意,纷纷表示希望任嘉伦穿上半永久古装。(二)性格建设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人物性格论,他认为,艺术发展到成熟期,就必须用人的形象来表现,人物性格
[1]
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重心”。
对于《锦衣之下》男主角的性格建设,创作者煞费苦心。该男主角属于“古代霸道总裁”形象,与大多数“霸道总裁”的性格一样。陆绎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高冷,不近人情,不爱说话;在工作上,凡事讲究效率,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在办案过程中,从不徇私,讲究“公事公办”;对待犯人,绝不心慈手软,手段毒辣,外号“陆阎王”。
同时,男主的性格塑造不是单一的,具有丰富性。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了解到陆绎其实并不是其在多数人眼里那样的强大坚强,事实上,其年幼丧母,内心十分脆弱和孤独。他虽然平时都是高高在上的模是参半的,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勇敢阳光的我们,现实里的高光都是那些不服输、不低头的时刻成就的。
在影片中好像没有那么多谁对谁错,只有利益集团的变更,就像在皇权统治时代,人民的生活并不好过,但是人们的丑恶嘴脸更让人无奈,对待艺术等精神文化,可能只有饱食无忧的皇权阶级才能真正品读。《霸王别姬》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使传统文化精神的“受害者们”能得到一点点的安慰,使我们每个人重温了在破碎的梦下属于他们的故事。参考文献:
[1] 汪震.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解读拉康关于个人
主体发生的“三维世界”学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0-83.[2] 王燕.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
文学,2010(22):114-115.[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第二卷)[M].林陵,史敏徒,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59.作者简介:陶婉莹(1999—),女,辽宁大连人,本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评论。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