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鸣惊人举世知

一鸣惊人举世知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鸣惊人举世知

作者:一考生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7年第45期

隐隐地,有私语从远处传来;静静地,他临窗而坐,闭目抿唇,神思恍惚。

第一次乡试落第,这很正常,但落在自己身上,他总觉得不可思议。聪明不如自己的同窗凭何得以高中?难道非得似他们般埋头向下,勤学苦读?不,自己怎能辜负上天独予的美好天赋,低下高昂向上、潇洒聪慧的头颅? 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书稿。

那一天,幸好还是来了。那一年,他已经 27 岁了。那一刻,他忽然发现了自己书稿中的不足。顿时,七分不甘随风而逝,一分觉悟化作十分决心。他将自己曾经为之洋洋自得的数百篇书稿抱出书斋,置于空地上。他点燃了火把,家人纷纷阻拦: “为何这般,皆是多年心血啊!” “三思,切莫冲动!”

“被自大蒙蔽一时,岂能甘于蒙蔽一世。自己尚且不满之作,又怎能让其流传于世?”他喟然长叹,“而今开始,吾将奋发向上,苦下功夫,埋头书海中!” 在众人的惊叹中,他的旧稿化为一片灰烬。

从此,果然不再四处游荡。他每日端坐在书斋里,静心埋头,决计把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一一研读。他研习古今,融会贯通,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如果初时还有人将信将疑,但那件事后,便只剩下敬佩了。那次端午节,妻子送了几只粽子与一碟白糖进书房给他吃。后来收拾盘碟时,却发现粽子虽已吃完,然糖碟原封未动。再一打量,她掩袖而笑,只见砚台四周残留着不少的糯米粒,他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赫然就是墨。这不是错把砚台当糖碟,还能是怎样?可叹食墨入嘴却不自知,神入书中之深可见一斑。

几年后,学问已成,所写文章较之昔日,可谓云泥之别。但,他仍觉得不满意。他想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稍后便东下夔州巫峡,顺流而下至荆州,游学各地,结交师友,见闻与经验与日俱增。下了二十多年的苦功后,他下笔行文,已能顷刻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以渊博的知识与惊人的才智铸就的文章,備受亲朋好友、家乡学者的赞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北宋嘉祐初年,他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凭借《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得到了欧阳公的高度赞赏:“妙,妙,妙,可媲美刘向、贾谊呀,博辩宏伟,简直是孙卿子之书!”他心潮澎湃,不忘抑下激动;他躬身行礼,愈加谦和。欧公欣喜地将他推荐给朝廷。不久,公卿士大夫开始争相传诵其人其文,他自然文名大盛。

第二年,他进京应试,金榜题名。成功及第,圆了他的年少之梦。而这对此时的他来说,这不过锦上添花罢了,因为静下心的勤学苦练早已经开花结果,向上奋进不止的他已经一鸣惊人,举世皆知。

他,就是散文巨星,唐宋家之一的苏洵。 点评

本文采用纪传体方式写作,人物典型,中心鲜明,是难得的佳作。苏洵是我们熟悉的一大名人,而这篇文章精心选择与组织材料,从“向上”追求需“向下”埋头苦学与实践的角度,围绕“地下”与“地上”行文,再现了苏洵的形象,带给我们熟悉又十分新鲜的感觉,其构思可谓巧妙。同时,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过人的文字功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