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

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

来源:九壹网
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 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 口郑晓行曹杰旺 摘要:阿里内提出的“词汇自测定方法”值得借鉴,它可以用于建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弥补国内 汉字起源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更客观地测定汉字起源年代,形成更科学的汉字观:汉字由其使用者共同创造,历史相当久 远,伴随着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它不是汉语的附庸,而与汉语同时起源,同步发展,并在渐进发展过程中保持很高 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这种汉字观观照下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汉字起源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 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 1 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 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El1( 2”,有“三千 (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1ottochron01ogy 多年说”[ (PI6)、“四千一五千年说”『3] 、“六千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 多年说”[ 、“七千-Jk千年说”[ 、“八千多年说”( 、 “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C8](P74)。 “词汇自测定方法”『9 ̄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 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 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 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 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 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 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 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 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 语言学家阿里内(AI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 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 法”[ 12](1exical se1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 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 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 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 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 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 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 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 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 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 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 、理论背景 20世纪9O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 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 [ 。~ ’(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 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 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 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推翻了吉布塔(Gimbutas, 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P155 ̄1 98 和伦夫鲁 (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 ],认为印欧语 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 88 I peri0dization)㈣、 ‘ 。 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 ■姗 阿 在 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 语言本,倪争 今 tf. z一q究 ,艽. 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 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 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 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 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P47 但索绪尔可能意识到汉字与印 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P135)。 笔者认为,与印欧语系诸语言一样,汉语的历史也相 欧语言的文字之间的差异而对亚氏文字观的普适性产生了怀 当久远,可能在我国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 疑,他对人类的文字体系进行了二重区分:表意体系和表音 言”[21] 。许多国内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如孙常叙 体系,对中国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 认为:“现代汉语,这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在形成民族 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3 ](P55)鉴于两种文字体 之前的部族和部落中就已胚胎,孕育,逐渐滋长壮大了 系之间的巨大差异,索绪尔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只限于表音 的”[2z】( ∽。刘民钢认为: “原始中国语的诞生已经具 体系。而“许多汉字研究者忽略了索绪尔的二重区分,将索 有漫长的历史,根据人类诞生发展的时代推算,它不可能 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判断,视为人类文字的共同属性,并 早于450 ̄500万年,依据现代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可比较性 用以指导汉字改革的理论实践”。[35](P414)因此,国内学者 和古人类及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迟于i80万 年。’ _23](PIl1) “文字的起源问题与语言的起源问题难以分开”[ (P39), 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模态(moda1)(“语言的多模态性”, 汉字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不仅仅因为目前所见最早用汉字记 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3000多年,更重要的是,“早在商代 以前,中国汉字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z。]( 。 裘锡奎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 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大抵是动物跟人 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P55); “凡是象形字,虽则都是原 始字,可是它们的发生时代不会一样,兕和象的图画,也许 两万年以前就有了。,,[∞](P77)可以看出,他对文字产生年 代的推定远远超出了赵诚[ 界定的九千多年。诚然,相对于 个人而言,九千年相当久远,但相较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 九千年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已,把汉字起源时间或者 “汉字系统成型”[8](P68~83)时间限定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都是 不科学的,这些观点不仅低估了史前人类的语言能力,还小 视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应该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 的历史 阿里内认为,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对所有 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1e](P132 黄亚平 认为:“对汉字起源、形成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有人类学眼 光,仅用纯文字学的理论是不够的。”f3】](P23)根据吴新智 提出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自旧石器时代以 来,我国人类进化发展模式的主流是连续进化,附带有少 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32](P276 ̄282)笔者认为,汉字在我国 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连续发展的,要弄清汉字起源年代问 题,就必须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的历 史,而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某个时间突然产生的事物,也 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由汉民族创造的,更不能把新发 现的考古资料的年代直接认定为汉字的起源年代。 (三)汉字与汉语不是附庸关系,二者同时起源,同 步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文字观——“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P55) 对西方学术界影响至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能逃 脱,以致于在讨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时仍然认为,语言和文 一般认为: “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 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 具。”[ 。](P25) 让・雅克・卢梭也说过,文字的最初形式并不描绘语 音,而是要么像墨西哥人那样直接描绘对象自身,要么像古 埃及人那样以象形的方法来描绘对象[矧(P25~26)。陈望道认 为:“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与语言相并,别出一源,绝非 文字本来就是语言底记号。”_37](P74)哈里斯(Harris,R.) 指出,文字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口语,文字与口语是两种平行 的符号系统,文字远比语音更有权势[38](P35)。笔者认为,就 个体发生(ontogeny)而言,汉语与汉字可能有先后之说,而 就系统发生(phylogeny)而言,二者应该同时出现于群体的 社会活动之中:汉字与汉语并非同出一源,认为汉字存在的 唯一理由是记录汉语是不科学的,有盲目跟风之嫌,持此观 点者没有真正弄懂索绪尔的理论,也没有真正认识汉字的个 性特点,有削足适履之嫌;更不能认为汉字产生的基础是汉 语,汉字的产生基础是汉字使用者所处生存环境的特征及他 们在与所处生存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和所处生存 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申小龙认为:“汉字的象形象声 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地 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35](P430) 汉字与汉语之间不是附庸关系,它存在的理由不是为了 表现汉语,它也绝非用于记录汉语的符号,二者作为一个硬 币的不同侧面,应该同时起源,同步发展。 (四)汉字形成的历史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阿里内认为,受神创论和进化论的影响,19世纪的西方 学术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突变论(catastrophism) 者”和“均变论(Uniformitariamism)者”,就语言而言,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 ](P z z”。孙常 叙认为:“语言的发展是逐渐的,不是爆发的。汉语从氏 族语言、部落语言、部族语言转变成民族语言这一漫长的 历史过程,不是消灭旧的语言另创新的语言,而是经过长 期的逐渐发展,通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新质要素的逐 渐积累,使语言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2z】(P170 ̄175)笔者 认为,与汉语一样,汉字形成的历史也是渐进的,不是突 变的,它是我国人民在社会活动中随着社会及自身的发展 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由某个人突发奇蚕 云 暮 2012.09 l 言本体研究 来的,也不是“圣王”或“巫师”_31] 。 的 着华夏文明,就像“基因”一样仍然存在于当今的文字之 专利。正如唐兰所言:“所谓仓颉作书及文字起源于结绳 中,所谓“前人所以垂后” ](P316)。透过这些信息,找 或八卦的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最初的文字绝非出自一人之 出这些汉字的“基因”,并以地质学之父赫登(Hutton, 手,而是众人的创造。”l3_(P12) James)[ 。] 。)、[ 。]( 提出的“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 汉字形成的过程与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一致。人类不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为指导原则,基 可能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一次性认知所有的事物或某个事物 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的所有特征。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 所谓“后人所以识古。”_42](P316) 程,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处在认知世界的漫漫征途中,而 当然,基于汉字自身的汉字起源年代测定方法要解决 作为我国人类表征其认知的世界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汉字 的形成过程也自然是渐进而漫长的。 的问题并不是“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汉字起源于何 时”这一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裘锡奎先生提出的问题: (五)汉字形态具有稳定性 阿里内认为,保持稳定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变化是例 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外。[13]、It6](126~128)汉字形态也是这样。“稳定是汉字发展 传承的基础”,“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字形的稳定 和统一是一条主线”,“汉字是一个在多因素制约下形成 的相对平衡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系统。”[3。]( 有人比较 现代《新华字典》和汉代的《说文解字》两部字书,发现 其中有50%左右的字汇的形体和字义完全相同,这些均是汉 语基本词汇。 ](P35 另据研究[41]( ”,从《玉篇》《干 禄字书》《五字》《新加九经字样》《龙龛手鉴》到 《复古编》,再到现代汉字,楷体汉字字形结构表现出高 度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六部字书中出现的字,形体与3500 个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规范字形全同者共2185字,占3500字 的62.43%。笔者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之前,古 今汉字形态与意义吻合度应该更高。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态具有相当高 的稳定性,但汉字形态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汉字形态自古 至今始终保持固定不变,而是在保持字形稳定和统一的基 础上的“动态平衡”_39] 。实际上,汉字在历史上经 历了很多次改革,如秦始皇的“书同文”、唐代的“辩证 文字”、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字改革”等等,但这些文 字改革并不是以一种文字替代另一种文字,并没有导致汉 字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万变不离其宗”,或者说 “形变而神不变”,在保持汉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调整,这些调整使得汉字形态更加规范,更有利于人们交 际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六)汉字起源年代可以自测定 以往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研究要么运用考古资料,要 么“运用传统文献流传的汉字起源的说法”…(P238),这 些方法无法客观而科学地确定汉字起源的具体年代。作为 “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写符号系统”[ ](P424),它 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 展示社会文化的层面,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不 仅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早于 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35 3(P43O)虽然无法找到最 早的汉字记录,但作为历史的“活化石”[4o](Pl1)、“文化 之根”[。] 、“文明之母”[8](P153~1 76),这些最早的 詈汉字记载着我国人类进化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孳乳 三 兽 2O】2 O9 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 语言的文字体系的?_30](P2 三、结语 受文物(献)资料自身的局限性的制约,加之“一般 通过训练而成为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文字学家 很少将他们的研究与现代语言科系起来”_2 (P39),因 而难以摆脱“神创论”“突变论”“个人英雄主义”“文字 附庸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往学界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 观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局面。本文提 出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试图摆脱以往研究中存 在的种种制约,消除其中的错误思想,结合文字学与现代语 言科学,提倡汉语和文字并行,同时起源,都是在其使用者 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并同步渐进发展的。鉴于 汉字久远的历史,以及汉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笔者认 为,以“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为指导原则,回溯我国人 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汉字起源年代的测定在理论上来说是可 能的。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 法”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旨在介绍本测定方法的理论来 源,论证其理论可能性,其实践操作部分尚未涉及,笔者拟 另撰文探讨。 参考文献: [1]邵碧瑛.汉字起源问题【A】.陈忠发.汉字学的新方向[C】.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 009.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 985.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01. [4]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J].考古,19 72,(3).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 掘简报[J].文物,1 989,(1). [6】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秘书组.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 [7]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 M]005. [8]曹念明.文字哲学一一关于一般文字学基本原理的思考[M].成 都:巴蜀书社,2006. [91A1inei,Mario.I1 problema delta datazione in lingui stica StOri ca,con commenti di Ambro sini,Gi acome11i, Indo—European Or i g i Stus si,Swigger s,Tekavcic e Tutt1e,e rep1ica de11’ [21]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 772)[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8. autore[J】.In Quaderni di Semantica,XII,1991:3~19: Comment i 1991:21~46;Rep1 ica,1991:47—51. 【22]孙常叙.汉字词汇(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 0】A1inei,Mario.The prob1em of dating in hi stoti ca1 1ingui sti c s,SLE Pre sidentia1 Lectore[J】.In Folia Hi storica Lingui stica,XII/1-2,1992:107~125. 【2 3】刘民钢.中国境内远_古人类的语言起源时代的初步研究[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94,(2). [24】雅克・德里迭.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 999. (11】A1inei,Mario.Origini de1le 1ingue d’Europa,vo1.h La teoria de11a continuit a:vo1.II:Continuit a daI MesoIitico aII’et A dei Ferro ne11e priDeipa1i aree 【2 5】Kendon,A.Ge sture:Vi sib1e Action as Uttera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 s,2004. etno1ingui sti che,2 vo1.【M].Bo1ogna:I1 Mu1ino, [26】Kendon,A.Signs for language origins?[J】.Publ ic lourna1 1996—2000. [1 2】A1inei,Mario.The Problem of Dating in Lingui stics【J]. Quaderni di semantica,2004,(2 5):211~232. [1 3】A1inei,Mario.The Paleo1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in Progre s s[OL].htt p://www.continuita s.org/index. htm1,2011. [14]Meinander,Car1 F..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inno—Ugri an PeoPI e s【M].HeI sinki:Uni ver sit Y of HeI sinki hrchaeo1ogy Institute,19 7 3:3~14. 【15]Tobia s,Phi11ip V..The evolution of the brain,language and cognition[A】.In Facchini(ed.),Colloquium VIIh Lithic Indust rie s,Language and Socia1 Behaviour in the Fi r st Human Forms,The Co11oquia of the XIII Internationa1 Congres s of Prehi storic and Protohi stotic Sciences(For1 1[Ita1ia]8-14/9/1 996)[M】.1996:87~94. [1 6】A1inei,Ma rio.Darwini sm.Traditiona1 Lingui stics and the New FaI aeolithi c Continuit Y Theo rY of Language Evo1ution[A】.In Gontie r,Natha1i e:Bendegem,Jean Fau1 van;Ae rt s,Di ede ri k(Ed s.),Evo1uti ona ry Epi stemology,Language and Culture.A non—adaptationi st, sy 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C】.Springer,Ber1in, Heidelberg,New York,2006:121—147. [1 7】Swadesh,M.Lexicostati stic dating of prehi stotic ethnic cont act s[A].F roceeding s Ame ri can Fhi 1 o sophi ca1 Society,1952,(96):452~463. [I8】Swadesh,M.Towards greater accuracy in IexiCOStati stic da t i n g【J].I nt e rnat i ona 1 J ou rna 1 of Ame r i can Lingui stics,19 55,(21):121—1 37. [19】Gimbutas,Marija.Pr0to—Indo—Eur0pean culture:the kurgan cu1ture during the 5th to the 3rd mi11ennia B.C.[A]. In G.Ca rdona—n.M.Koenig swa1d-A.Senn(ed s.),Indo— European and Indo—Europeans[C】.Phi ladelphia:Univers i ty of Pennsylvania Pres s,197O:1 5 5~198. [20]Renfrew,Col in.Archaeology and Language.The Puzzle of of Semiotits,2008,(2). [27】Kendon,A.Language’s matrix[J].Gesture,2009,(3). [28】Kendon,A. “Gesture fi rst”0r“Speech first’’in 1anguage 0rigins?【A].In D.J.Napoli&G.Mathur(Eds.),Deaf ar0und the w0 rld:The impact of language[C】.New Y0rk: Oxf0rd University Pres s, 2O10. [29】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1]黄亚平.汉字的性质及其有关汉字形成的几点假说[J].汉字文 化,2000,(1). [32]吴新智.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现代人起源[J].人类 学学报,1998,(17). [3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9. [3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36】让一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M]. 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O03. [37】陈望道.修辞学的中国文字观[J】.立这季刊,1925,(1). [38]Harri s,R.Rethinking writingfM】.London:Continuum, 2O00: 35. [39】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O09,(6). [40】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I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O. [41】范可育等.楷字规范史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 J[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l963. [4 3]Alinei,Mari0.T0wards a GeneraIized C0ntinuny M0de1 f0r Ura l ic and Ind0eur0pean Languages[A】.In K.Julku ● (ed.),The Ro0t s 0f Pe0p1e s and Language s of Northern Eura s ia.IV(0u1u: 18—2O/8/2 00O)[C】.0ulu, S0cieta s Hi st0riae Fenn0一Ugricae,2002: 31. (郑晓行曹杰旺 安徽淮南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 2 32 OO1) 01 2.0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